评论|2016前瞻:全球经济“打左灯、向右转”?

打左灯要大力打,是因为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来寻求增长。但事实上,各国政府都开始疲态毕露,在无能为力之下,都只能向右转:紧缩开支、减少介入、让市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萧少滔: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来寻求增长。图为东京一个购物区。
年度回顾/前瞻

假如你认为由政客主导的经济政策可以给你任何明确的指示,也可以;但请记住:不要跟车太贴。因为政客从来都不老实,所谓“左”与“右”都当不得真。2016年的全球经济大格局是“打左灯、向右转”,是指:讲一回事、做就另一回事,各位小心留意。

打左灯要大力打,是因为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来寻求增长,于是为政者不得不大力向社会指示,否则人心涣散、驾驶员就随时要换人。但事实上,各国政府都开始疲态毕露,在无能为力之下,都只能向右转:紧缩开支、减少介入、让市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更进取一点的国家,会将自己的问题“向外输出”,甚至企图把别的国家“挤”出局。这个才是口不对心的真相。

先从大环境讲起:目前全球经济实力分布,有点“三分天下”的气味。论GDP总量,排名次顺是:美国,中国,欧盟。日本早就跌出三甲之外。当然,如果只是计“个别国家”不把欧盟当成一个整体,那么日本还是排在三甲里面,只不过,光是德国和英国,就只是比日本略少一点;而法国虽然只是德国的三分之二,但这个核心区加起来就已经比日本总量更大。明白了美国与中国,世界格局就可以较易掌握了。

美国再工业化的自信

美国方面,经过了长达近十年的“零利息时代”,终于在2015年底式宣布加息0.25%。而且联储局也不讳言,稍后会陆续有来。加息的重点不是真的要将经济往下压,而是放出信号,把“过剩”的现金有秩序地回收。因此光从这个由“放”到“收”的转变,整体大局差不多毫无悬念了。

美国加息之所以不是“压经济”,是因为经济根本没有“涨”的压力嘛。2015年第三季的公布实质GDP增长约3.1%,按年实质增长是2.1%(注一);比一般分析3.4%略低;美国经济的方向问题,全世界也不会看错,反正数据公开,要计算不难。同期的通胀率则低于2%。而失业率虽然回落至5%以下,技术上是全民就业,但由于商品,尤其是石油价格和金属全部向下,因此美国根本完全没有通胀压力。这点也另外要拜“强美元”所赐。过去数个季度其实美国都一直在拖延加息,原因很简单:全世界都在通缩而且货币在贬值,美元作为避险货币,其实是有减息压力而不是有加息压力。

美国首要担心的,是加息会否反过来打垮刚复苏的经济。但这个币值与利率挂钩的难题却被一个新的美国国内形势推翻了:再工业化。不止是生产力留在美国这么简单,而且是要做到“能源自给”的重大战略目标。这就是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所提出的“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而其后更加形成了一系列的法案,再进而向外促成美国积极参与TPP(跨太平洋伙伴协定)而实现“重返亚洲”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再工业化强度如何?就是有信心达到“解禁原油出口”的程度。这个自从1975年石油危机之后就一直存在的“禁运”,其实也正好反映美国既虚伪又脆弱的特性。而现时居然可以毫无顾忌地解除出口禁运,自信程度可见一斑。

新自由贸易格局:“地域化”、集中个别产业

至于TPP 原本也不是由美国发起,但最后正中下怀就是在于刚好配合上美国的“选择性开放市场”策略:亚太地区国家面对全球萎缩,正需要寻求自由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而美国正好提供一个“良性互动”的扩大市场。于是一拍即合,外人以为是由美国主导。这个“美国+亚太”的经济圈就此形成,而中国则被排除在外。这种“私家俱乐部”形式的联盟,其实和“世贸”的原则是大有出入的,大家不要被“自由贸易”这个招牌搞乱了头脑。世贸是讲求全世界平起平坐、在共同领域进行对等的自由贸易,而 TPP 的设计则包括了Investor State Dispute Settlement“第三方仲裁”的机制,基本上涉及与约国(参与签约国家)要部分放弃司法裁决的主权。而在知识产权方面,就更明显对“产权强国”有利。这些设计都是用来适应一个强弱互补的情况而不是平起平坐的情况。香港在这个夹缝之中,也正好遇上突如其来的“知识产权法修订”,其实不是无端端的,只是苦在心中、有口难言。这种具有“排他性”和不平等的所谓“自由贸易”,将会是2016年的“经济新常态”。与世贸的设计比较,新的自由贸易格局将会是“地域化”和集中在个别政策支持的产业,这是相对的自由、而并非真正的自由。

而TPP地区国家,甚至刚进行“民主化”的缅甸都在加大“开放”的程度;也许香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问题,在中国优势之外另外寻找其他经济增长来源才是正路。至于能否平衡“两制”的务实与“一国”的原则,这就极之考验执政者的政治水平了。

中国看似扩张发展实情消化积压

至于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也在打相同的牌,只是称之为“一带一路”。而指向和目标,则是欧洲。中国的“西向”也是由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过所谓“欧洲”,其实只是一个笼统的方向,因为真正令到中国得益的,反而是沿途的中亚到东欧地区。因为中国所缺的,已经不再是30年前的东西。当年改革开放、百废待举,需要的东西都很直接,就是资金、技术和市场。不过物换星移,现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它需要的,已经变成是支撑增长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这个“西向”的倾向,早在十多年前的“西气东输”政策之中已看得清楚。而随着产能过剩的情况愈趋严重,也早在2009年就开始提倡“内需带动”的重大战略转移。这个方向其实刚好在那一年和美国“照镜”,因为中国不可能看不出:当美国开始“再工业化”之后,中国不可能继续靠出口带动来维持经济发展。中国在欧洲的目标,也是以“收购”为主从而达至“互利”,这个也未必是欧洲人心甘情愿的结局。例如2013年在乌克兰,就由新疆建设兵团出面,与乌克兰KSG Agro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涉及将近5%的乌克兰国土和9%可耕作面积,由中方投资改善生产力,而产出就用来专门为中国提供食物供应。事件被大事渲染为“中国掠夺”而蒙上阴影,但具体方向就无可异议:中国非常倚赖输入粮食是千真万确的。所谓“西进”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案例是一个具体说明。

不过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之难,就远超中国领导人所能接受的程度。无他,光是解决下岗工人的生计就已经难比登天,还要清理过剩产能要和地方政府过不去,报废报销的手尾谁来埋单?这个随时会演变成重大政治事件嘛。因此一个“将计就计”的政策就出台了。一带一路的出现,正好就是中国设法消化“重工、基建和运力”的出路。反正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美国难以插手中亚地区的事务。于是这个“欧亚腹地”的空间刚好让中国大展拳脚。而为配合这个“外闯”的政策,中国同时宣布成立“亚洲投资银行”,并且积极争取加入SDR。这些表面看起来是扩张的措施,大家也不要搞错了,实情是基于“消化”。假如不信这个打左灯但其实不是向左转的情况,留意一下习近平的讲话,重点需要处理的是“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和金融风险”,“发展”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重点由“增长”变成“优化”。中国的“金融风险”在2015年8月的金融风暴中经已露了底牌,当时的一众“金融明星”变成了随时失联的“新常态”,金融方面的优化是“去芜存菁”,不准乱来。

香港金融风险未来更形集中

因此当中国无法依靠自己的金融机构来支持一带一路这个计划的时候,国际金融机构就变成了无可替代的合作伙伴。在商机而言,当然是好事,香港从来都是靠做中介人来发达的。但以风险而言,香港的金融风险则是更形集中而不是分散了。须知道,中国早就成为了香港金融机构单一对外最大的信贷风险来源。香港金管局早在2015年4月就发布了《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操作守则》,行内都普遍明白这是针对中国风险的指引。因为在2015年一季的金额达到2.28万亿港元,而到年中已经暴升至3.48万亿元;只在国内金融风暴爆发之后,才轻微回落3%左右至9月底的3.38万亿元。未到一年,对中国的贷款就增长50%、所占香港银行资产比重达到接近16%。这些钱当然“好赚”,但是否要保持安全距离,金管局正在发预警了呢。至于香港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就多过一半由红筹和H股所构,香港不论在信贷市场抑或资本市场,都和中国互为一体的。

因此假如中国的国策是打着左灯说要“发展”,但实际是“消化积压”,那么所谓“增长来源”,就肯定不是跟总量来讲的了,因为总量只会跌、不会升嘛。增长点只能来自个别行业的重组机会和“替补性增长”。这个才是香港经济面对的大环境。

(萧少滔,资深投资银行家,曾任职国企,并参与过多项大型跨境融资、上市及并购交易)

注一: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