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三环路、五环路、六七环路──中国城市的紧箍咒

环路一层层加上去,就成了城市发展的紧箍咒,没能减轻交通压力,反而让城市越来越痛苦。
北京堵车问题十分严重。

北京七环路要开通了。

严格说,七环路不属于北京,它经过河北省的张家口、涿州、廊坊、承德,所以,称之为首都地区环线高速,或者河北省绕北京一环路,更为合适。

七环路有多长?按总长度,有940公里,是东京三条环路总长度的三倍,比上一个世界最长环路——北京六环——还长300多公里。七环包含的河北省范围几乎和北京市一样大,围起来,它能围住5个上海,15个东京,32个香港,300余个巴黎。

按照规划,七环路将缓解六环的拥堵情况,一半的路段为货运大通道,将大型货运卡车从六环解放出来。同时,它还承担着中央决策者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殷切希望,“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中,七环路不过是大区域的内环,未来,很可能会见到一个贯穿河北省的“外环”。

这么长的环路,它的效果是什么?从二环到三环四环五六环,北京的交通问题有多少改善吗?

中国政府修环路毫无压力

多达七层的环路,这在世界大城市中极为罕见,即使是三层以上的环路,大都市也很少应用。

80年末期,北京遭遇了十分严重的堵车,1990年,二环路应运而生。这是北京市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信号灯的快速路。当时的决策者望着这条像河流一样宽阔的道路时,充满信心,称“十年内不会发生大的堵车”。结果?同样的希望一次次落空,又被新的希望取代——

1994年,北京三环建成,缓解了二环内的交通压力;
1999年,北京四环建成,缓解了三环内的交通压力;
2003年,北京五环通车,缓解了四环内的交通压力;
2009年,北京六环通车,缓解了五环内的交通压力;

每一条环路都封闭,无信号灯,设计时速都很快,都被寄予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希望,但是每一条环路都成了房地产开发的指向标,结果,增加了环路周围的压力,一环更比一环堵。

多达七层的环路,这在世界大城市中极为罕见,即使是三层以上的环路,大都市也很少应用。巴黎规划了三条环路,却因种种原因只建设了一条,伦敦为了一条200公里的环路已经争吵多年,东京著名的三环规划,加起来总共才300公里出头。

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不建多层环路,并非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也不是因为环路不能够缓解拥堵,它背后是政治体制的差别,以及对路网规划科学性的理解上的差异。

1967 年,大伦敦市议会通过了两项道路规划,总共要建设包括 4 条环路和 12 条放射路的路网,其中1环为内环,2环在内伦敦边缘,3环穿过外伦敦,4环则是外环环路。

然而,这项气势磅礴的规划受到民众的坚决抵制。环路建设穿过城区,自然有拆迁居民不满,可是,不受拆迁影响的人也站了出来,令决策者倍感惊讶。

他们的理由很具体:首先,伦敦的传统城市结构比较分散,建设环路,相当于穿过中间,再造了四层围墙,会影响城市格局,和传统冲突;其次,规划专家们提出,环路是高速汽车路,建成后反而吸引更大的车流,进出环路的路口必定拥挤,反而影响交通。
1972年,1环路在争议声中建成,然而2环、3环等根本无法推进。1973 年工党上台,立刻取消修建汽车路计划,得到民众赞赏,这种格局保留至今。

巴黎、东京的情况也比较类似,规划图很好绘制,然而实际执行中,民众和规划专家根据自身的利益,反复向政府施压,最终都避免了多层环路的出现。

中国政府是没有这种顾虑的。中国的城市已经习惯了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建设热潮,建新区,发展XXX一体化,建设XXX的后花园,就如同1950年代拆老城墙,拆民房,建设南北向东西向的人民路/北京路一样,并没有多少人提出反对意见。城市规划中,他们的拆迁、拨款都完全不必考虑民众的利益,因此,想要建设多层环路,就能够建到900多公里的七环。

但修环路是一项技术活,它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手段,必须了解城市的整体布局,才能有的放矢,将环路搭配其他路径组成合适的路网。尤其是多层环路,更为复杂,一味地用新的环路解决问题,反而与之前的路网冲突,引发更大的麻烦。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修建环路?应该修建几层?它背后还受哪些更重要的因素影响?

环路不是越多越好

路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首先要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布局,环路、放射路等必须搭配得当,才能发挥出效果。并非越多建设就越有利于交通。

环路最主要的作用,是绕行。是为了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古代的城市则没有这么多快速的机动车,聚集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如此复杂的交通需求,环路的作用就没有现代突出。如中国平原地区的城市,路网多数都为方格状,而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路网较为自由,多自发形成,方便当地人出行。

欧洲古代的环路出现较多,是由于其广场传统。以广场为城市中心,必然会以放射形道路连接外围与中心,等到一定规模,有了交通需求,就围着广场将放射线连接起来,形成环路。

现代的大城市则完全不同。市中心吸引了最多的人流、物流,城市的路网以机动车为主要服务对象,非常容易拥堵,而大量跨区域过境运输又加剧了交通压力。

这时,环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想要限制市中心规模,如芝加哥、波士顿、旧金山,那么用多层环路将郊区的中心点连接,就能增强次级中心的活力,避免集中于市中心;若想要保持一个强大的市中心,如巴黎、东京、纽约,那么在市区内大量建设公共交通,在外围修建环路,连接多条放射线,则能有效减少中心交通压力。

市中心的吸引力越来越明显,环路的使用就非常普遍。英国学者J.M.汤姆逊曾根据交通发展战略的差异,区分过五种不同的城市布局:

1 充分发展小汽车战略的城市布局;
2 限制市中心战略的城市布局 ;
3 保持市中心强大战略的城市布局;
4 少花钱战略的城市布局;
5 限制交通战略的城市布局。

除了第一种,环路在其他的布局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环路是现代城市路网中最普遍的手段之一。

但路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首先要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布局,环路、放射路等必须搭配得当,才能发挥出效果。并非越多建设就越有利于交通。

中国千篇一律的一环、二环、三环,很少照顾到复杂的现实需求,一旦碰到障碍,就追求更多层的环路,这造成了环路的负面影响——阻隔其他行车线路,囤积车流,却无法疏导,反而加剧了交通问题。

比如北京,现在已经修到了七环,接近1000公里,可是每修完一环,不仅没有减轻中心的交通压力,反而在新的环上形成拥堵。可以预见,即使立刻修了八环、九环,城中心的情况也不会改观。

北京的环路却严重影响了其他道路,尤其是放射线道路的通过。由于道路太宽,拓宽时挤压了其他可行小路,每个下环路的路口车辆都很集中,非常容易拥堵。而且环路被城区淹没后,本身就像一堵围墙,将进出的道路集中在了有限的路口,放射形道路和环路交叉处,人流、车流挤在一起。

各种城市布局中,环路的设置很少有超过三环的。如前文J.M.汤姆逊的分类,只有“限制市中心战略的城市布局”中,环路是为了连接郊区和边缘地带的中心点,增加边缘地带的联系,促进他们发展,避免市中心膨胀,才建设多层环路。

然而,北京从二环到七环,都不是为了限制市中心发展,反而是被市中心发展倒逼着建成。三环建成,二环变成内环,五环建成,四环都成了市中心。城市吞没了这些原本的外环,它们的封闭性,反而成了人流、车流的阻碍。

这也是中国城市的缩影——不考虑整体城市的布局,一味地将新建环路当作舒缓交通的灵药。结果,高架桥架起来,立交桥修起来,设计时速提升了,却没有和原有的放射路网结合,没有足够的小路来疏散不同方向的车流,最终仍然拥堵。然后,再规划,再拨款修建更大一圈的环路。

环路成了城市紧箍咒

北京是中国所有城市的“母题”,在这里,你能找到中国城市的所有核心元素。其他城市也像被上了一层层紧箍咒,虽地形百态,规划却很雷同。

2003年11月,投资136 亿元,全长 98.58 公里的五环路开通了。这时候,北京正陷入严重的拥堵之中,人们心想,这下好了,能大大缓解拥堵了。

可是五环路开通的前两周,车辆却异常的少,全线的平均日车流量为 1 万辆,不到设计能力的1/5。当然不是因为民众们不知道这条路的开通,原因其实很实在:五环路是收费的。

原来,建设五环的经费是北京政府从银行贷款而来,建成后,政府决定收费还贷。民众当然不买账,结果,五环路完全没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市政府决定免费开放,另有其他途径来支付贷款。

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环城市的高速路修建成本较高,政府希望收费还贷很常见。然而拥堵的现实令这种方式难以维持,于是,环路的成本开始受另一种力量牵引——房地产。

北京七环宣布开建的时候,河北的相关房价立刻上升,如香河的房价提高了至少两成。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都以在几环路为重要口号,武汉市、贵阳市等,在原来的外环(中环)和内环之间,要新建环路,当地的房地产企业都迅速抓住机会,提高房价或者大量宣传。

环路,就像是圈地的围墙一样,将拢在自己名下,房地产企业也会紧挨着这条主干道建设小区,土地的价格也会抬升。这是划分新的环路重要动力。

可是这种动力却削弱了环路本身的作用——绕行。它使得告诉绕行路本身吸引了人口,在部分节点上,增加了交通压力,就会造成不定时的拥堵,影响全环路的效率。这样下来,跨区通行的速度变慢,环路上停留的车辆增多,转过头又让本来拥堵的点更拥挤。

北京是中国所有城市的“母题”,在这里,你能找到中国城市的所有核心元素。宽马路,大广场,高喷泉,以及多层的环路。决策者们的城市建设经验,都受首都城市的影响。像被上了一层层紧箍咒,虽地形百态,规划却很雷同。

所以,山区的贵阳,跨江的武汉,盆地的成都,环路处处可见,无不是北京的缩影:高架桥,立交桥,全封闭路段……它们也将环路作为圈地的围墙,增加了土地出让的价格,等到建好的环路再次被拥堵淹没时,新的环路又可以提上日程。

这样,环路一层层加上去,就成了城市发展的紧箍咒,没能减轻交通压力,反而让城市越来越痛苦。

(杜修琪,前《大象公会》主笔,自由撰稿人)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