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叶宝琳:郊野公园是鱼和熊掌的选择?

香港土地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政府重视房屋问题,就更应讨论930多公顷的丁屋预留地和740多公顷而只供富豪玩乐的私人会所土地,还有更多更大的军事用地。
图为清水湾郊野公园。

我成长于新界新市镇,背靠马鞍山,面向香港中文大学吐露海湾,少年时和邻居在山涧大石间爬来爬去,由下游爬到上游,不亦乐乎。成长了学懂一点多愁善感,会跑到屋苑前方城门河口看海,或一鼓作气爬到马鞍山上芒草林听风。到高中修读生物,让我有更多机会在香港上山下海,毕业后旅游看过不少名山大川,还是觉得香港的郊野最好。
 
有类似经验的人在香港不属少数,香港的郊野公园是我们生活之所系。因此不可能想像到特首梁振英先生,一个在网志说自己会在礼宾府有机耕作,且当他还未登上特首宝座时,还会把自己种植的有机菜赠予民间团体,这样喜爱绿色、爱护植物的人,岂会把香港的后花园──乡郊和郊野公园视为随时为发展主义服务的备用地?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2013年在其网志率先提出可否发展郊野公园,之后梁振英特首的《施政报告》更指出郊野公园影响房屋供应。随后“开发郊野公园”就常常被政府官员和亲政府智囊挂在口边,今次轮到由前特首董建华牵头成立的“团结香港基金”。基金会被视为下届特首热门人选梁锦松的“造王者”,它于11月10日发表首份主打房屋土地政策的研究报告,其中包括建议政府研究发展郊野公园。梁特首即时回应,重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论,指建屋和郊野公园,只能二选其一;和上月梁锦松提出“要山明水秀,定系房价贵绝全球?”的说法有如一唱一和,但这是鱼和熊掌的选择吗?

中共主理香港官员最近提出“去殖”论,不知道是可为特首选举铺路,基金会也要凑热闹,鼓励了只向中共问责的特首及其朋党在我城土地上“去殖化”。香港殖民地在早年的后冷战结构形势下,港英政府推动香港资源自给,造就了香港的农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大兴土木建水塘。为减少水使用量,港英政府走在世界之先,在5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海水冲厕系统,现时香港大约八成的人口都是采用海水冲厕。
 
为保护香港水源,免得城市化发展污染食水,也因为六七暴动,当年的港督戴麟趾便成立委员会研究相关规划,继任者麦理浩于1977年开始正式设立郊野公园。1968年政府发表《郊野与大众》报告,自此全港陆续建设郊野公园的规划,1976年港英政府制订《郊野公园条例》,同年划定三个郊野公园,发展至今,全港已有2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达43656公顷,占香港土地面积近四成,其中有八成面积是集水区(即约占香港面积近30%)。70年代重新颁布的《水务设施条例》严禁任何人污染集水区水源,不惜以严重罚则阻吓,违法者最高可处罚款五万元和监禁两年。不久前的2015年10月12日,就有市民因为在集水区嬉水,被判罚款1000元。中共控制下的港府,愈见依赖东江水,目前已占港人饮用水供应近八成;亦向六七暴动的策划人颁发勋章,时移世易,郊野公园在港府的位置或许已有所不同。
 

香港土地不患寡而患不均

问题绝非鱼和熊掌的选择,看清矛盾才是最佳对应方法。郊野公园多为高山,也是水塘和集水区集中处,平整土地、兴建道路的开发成本高昂,只适宜兴建低密度住宅,根本不大可能解决所谓的“房屋问题”,所以特首、高官及建制智囊开天杀价提出发展郊野公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染指是令大众更易接受发展绿化带和其他乡郊村落,如果大家就此接受就无异太天真。石硖尾大窝坪绿化地改划一例中,有环保团体便发现发展商可在投得的地皮周边,即郊野公园范围展开平整土地及各种巩固工程。另一个所谓能大量供应房屋单位的新界东北发展计划,铲除600多公顷乡郊村落土地,逼迁上万村民后,也只有约40公顷会用来建屋,发展区旁边的粉岭高尔夫球场只服务2000名会员,其占地面积就已有170公顷。
 
香港土地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政府重视房屋问题,就更应讨论930多公顷的丁屋预留地和740多公顷而只供富豪玩乐的私人会所土地,还有更多更大的军事用地;如果政府重视房屋问题,就不应因乡事反对,把原来打算兴建17000个公屋单位的计划,大幅减少至4000个单位;和因周边豪宅居民反对,把西环公屋兴建计划由2700多个单位减少400个单位。

保护地主、原居民、地产商、富豪利益,却要牺牲基层、非原居民,甚至全香港人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

(叶宝琳,社运人士、土地正义联盟执委)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