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踏单车有很多不得不知道的“常识”──例如踏单车是休闲活动、骑行者只能够在单车径上踏单车、单车不应该跟车辆争路、单车入港铁应该要拆辘……犹记得在不久前的论坛,起动九龙东的专员谈起启德的规划,大谈bike-sharing有多好,但仍不忘补充一句(大意):“在香港市区踏单车比较麻烦,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它只能发生在新界的单车径中”。
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在市民官员对单车角色和功能普遍认识不足的前提下,旅发局在上周末举办的单车节劣评如潮,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封路变成扰民、路线设计一团糟、连旅发局总干事本人也栽了一个跟斗。
问题是为什么办一个单车节要如此大费周章?假如城市设计本身已经考虑到单车使用者的需要,对单车骑行者有足够的保护,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一个单车节,单车骑乘就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而不是一年才有一次的节庆。
很多人,包括政府官员以至是主事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士,都对香港市区的道路使用模式有一种执念:市区交通已经很繁忙,你怎样还能够倡议在市区设立单车径呢?这不是让原本已经很繁忙很拥挤的道路更不堪负荷吗?
以现时的情形来说,是的。香港路面上有大约50万辆的私家车,每年以4.6%的速率增长,但每年道路的增长率只有0.8%。假如我们拥抱兴建更多马路以追赶车辆增长的思维,由过去十年的数据可以推论,这根本是一个永远不可取胜的“军备竞赛”。如何降低人对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需求,才是解决道路挤塞的根本方向。
如果认为道路挤塞及开车文化很难改变的读者,不妨理解一下美国纽约市在过去10年间建立骑行文化的努力。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创造了50个的公共广场、兴建了564公里、有保护骑行者设施的独立单车径、引进了6000辆Citi Bike和330个可供停泊的单车站。难道说香港的开车文化,竟比美国纽约更难改变吗?
行人单车车辆公平使用道路
无可否认,要在道路设计上更考虑到单车骑行者的需要,的确会使路面行车的空间减少。不过,我们是否会变成另一个薛国强,鼓吹改划电车轨用途禁止电车行走的原因,是因为“电车占用路面三分之一的空间”,于是就要废除电车吗?有正常思考推理能力的人,会知道有关理由是荒谬的,因为我们知道中区塞车的原因是私家车数量太多;同样地,我们在考虑一个城市设计应不应该包含单车骑乘的元素,也应该去通盘考虑,找出一个让行人、单车和车辆都能够公平地使用道路的方案,而不是仅仅去考虑单车径本身占用了多少路面空间。
始终道路的使用者还是人,绝不能本末倒置,让私家车,甚至是老板车占据大量的城市空间、主导了城市的设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口号,也不只是一堆冠冕堂皇的绿色建筑和绿化概念,更应该包括市民生活的日常,改变就由我们每天都使用的道路开始。
(龙子维,健康空气行动社区关系经理、影子长策会成员)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