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施懿伦:写在“安保法案”表决之际

在所涉及的复杂问题被妥善解决前,那场70年前结束的战争并不会真的结束。无对话基础的争论将成常态。

施懿伦:写在“安保法案”表决之际
2014年,APEC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会面。

战后70周年的到来,意味着涉及七十(余)年前的战争以及其遗产(legacy)的争议将再次被掀开。当中最令人引颈期盼的是:在外交意义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战后70年将如何重述战争?日韩对中共93大阅兵的态度增添了不少戏剧效果,此外不同与往常的是,台湾这次并未完全排除在这场政治大戏之外,或至少在国内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论政的话题。但另一方面,大多数的讨论并未捕捉到讨论的核心:“战后”。这连带使我们今日在谈论战争——以及其反义词和平时都显得一知半解。

战后70周年的政治展演

去年11月在北京,APEC会议上安倍与习近平会面尤其受到瞩目,其背后除了近年来如钓鱼台群岛、航空识别区等领土议题,也包括安倍参拜神社以及藉宪法解释调整自卫队权限等争议。

两人会面时,习近平在合照中一脸不屑的神情使照片广为流传,也提前揭开战后70周年的政治大戏;今年1月,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表将于9月3日(该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且确定俄罗斯总统普丁将受邀参与。但与其说中俄连手搞“大阅兵”是出于地缘政治因素,倒不如说是两个前“社会主义政权”在象征政治层次上,再次重申其对前轴心国的态度——在东亚尤指日本以及日美政治同盟。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