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马嶽:中港足球与中港矛盾

9月3日这场比赛,很有80年代时对中国队的味道。下半场很多画面,容易令老球迷想起30年前的519之役……
香港隊球迷賽前於深圳灣關口集合,期間展示港隊打氣物品。

9月3日中国对香港的世界杯外围赛,一度以为会引起中港冲突。最后终于没有爆发冲突,很多人舒了口气。

中国队和香港队在足球场上的恩怨,早在1980年代开始。吕大乐说,香港意识形成的一项重要事件,是1975年亚洲杯外围赛香港对北韩。在此之前,香港最出色的球员通常代表中华民国参加国际赛(如林尚义、黄文伟、张子岱等),香港人对香港足球代表队没有很强的身份认同。到了70年代中期,中华民国失却在国际足协的席位,香港球星开始只会代表香港队。1975年亚洲杯外围赛,港队与亚洲强队北韩激战至加时射12码落败,成为当代球迷的重要集体回忆。1977年世界杯外围赛小组出线,晋身亚洲最后五强,香港足球队成为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80年代港人撑港队不含糊

80年代,由于地域和种子制度,港队在国际赛经常会抽到和中国队同组。这至少包括81年世杯外围赛、85年世杯外围赛、87年奥运外围赛。香港当年正受前途问题困扰,社会充满不安和躁动,但偏偏足球场上碰上强大的未来宗主国,一定要打倒中国才可以出线。80年代香港的发展本就在中国的庞大阴影下,足球关系正是中港关系的写照。1985年5月19日世界杯外围赛,香港作客北京击败中国队出线,全城哄动,有一种大卫打败歌利亚的骄傲。

以上的历史回顾想说明:香港足球迷视中国队为敌人有其历史根源。84年奥运很多港人因中国拿15面金牌而兴奋,多少港人为中国女排倾倒,但我80年代不止一次主场看香港对中国(也包括多次的省港杯主场),香港球迷可是毫不含糊的支持香港队。

90年代港人撑港队非必然

这种情怀在90年代以后逐渐减退。其一是因为香港队在国际赛的战绩下滑,也没有怎么再碰上中国队。97后出现的反而是某种身份危机。首先是98年港队被揭发打假波,几名球员每人收了两万块便出卖香港,对香港球迷伤害很大。九七后体坛为了争取奖牌,经常输入内地运动员代表香港,香港代表的身份模糊,而主要体育盛事传媒都一面倒追捧中国运动员而忽略香港运动员。记得2002年中国打入世界杯决赛周,电视评述员国旗涂面、挥舞国旗吹着哨子,极其兴奋的为国家队打气。2004年,香港对中国在范俊业屡救险球下仍输7球,中国队因得失球不及科威特而不能出线,翌日竟有本地报章批评范俊业“逞强”。那个年头,香港人撑香港队并不是必然的。

直至近年,虽然香港队的国际排名相当低,但本土意识令年轻一代多了入球场支持香港队。2009年东亚运的夺冠可能有点影响,而体育新闻也多了报道香港运动员,香港足球开始再度成为香港身份认同对象。由2011年“蝗虫论”和双非等问题把中港矛盾推向高峰,接着的反国教科、政改争议、占领运动等,香港人觉得自己受天朝的强力压制,民调反映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屡创新低。这个时候,不巧香港又抽到与中国同组。

对国歌喝倒采,在国际赛场不是太罕有的事,但较早前香港的事有点不同:球迷是对自己代表队的国歌喝倒采。这种情绪是香港球迷不满“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香港的“国歌”,和敌视对手的国家有所不同。国歌作为国族主义和政权的象征,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未经选择下“强加”给他们的,其处境正和政制上的不能自主脗合。现行的政制框架,同样是未经选择下强加在香港人身上的。

叶鸿辉所言的那种不给人睇死、要争气的精神是很香港的。当资源条件都远不如人时,便只能靠精神意志顶住了。资源实力当然是悬殊,但要打倒我们是没有这么轻松的。

9月3日这场比赛,很有80年代时对中国队的味道。无论在个人技术、体能、以至天时地利资源,香港队都吃亏何止一筹,但是靠众志成城寸土必争将士用命咬紧牙关,反映出一种倔强的defiant的精神,打的完全是一道气。中国队不断施加压力,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解围然后顶住了。叶鸿辉所言的那种不给人睇死、要争气的精神是很香港的。当资源条件都远不如人时,便只能靠精神意志顶住了。资源实力当然是悬殊,但要打倒我们是没有这么轻松的。

下半场很多画面,容易令老球迷想起30年前的519之役(虽然印象中,30年前中国队的攻力和香港队的防守力都应该比现在好,坦白说,对近年看香港队不多的我来说,现在后防球员的个人技术认真麻麻)。久攻不下的中国队愈来愈焦躁,不断强吊球入禁区施压,被港队不断以意志力解围。作为纪念519胜利30周年,这是一场香港人都会记得的球赛。

(马嶽,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醉心足球)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