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先生的想法或许是对的,世界上很多电车,的确随着路面交通越来越繁忙而被淘汰。当道路充斥汽车,占据道路空间但又行驶缓慢的电车仿佛已赶不上城市的急速节奏,但还是要问,为什么时至今天,很多大都市仍存留电车的身影?
东京同样是大都市,面对的交通问题不比香港小,却仍然保留着一条12公里,俗称“都电”的都电荒川线在路面行走,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历史找到答案。
都电荒川线的历史
都电荒川线已经有过百年的历史,由马车沿革至几家公司营运路面电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成为日本人的代步工具。1942年,配合国策,东京市把民营的电车事业收购,翌年随推行都制改称“都电”,虽然经历战争的破坏,但在战后五六十年代却发展成东京主要的交通支柱,以1955年为例,其庞大的网络足以一天服务175万人。
然而偌大的交通网络,很快便受到时代的挑战。当时不但私家车、巴士逐渐普及,地下铁路也在1960年代逐渐落成,使电车客源急降。有人亦质疑电车占用路面,成为交通挤塞的来源,运货、载客也比巴士、地铁逊色,应该由后两者取缔。丸之内线、三田线地下铁的开通促使杉并、41号线电车停驶,直至1967年,政府便有有计划分阶段停驶电车。
停驶计划下,1972年的东京只剩下27和32号线的电车,他们把两线交会的王子站前接驳,也就是今天都电荒川线运行的路线。要求停驶的社会压力持续,然而遭到沿线居民强烈反对,为其他废弃路线所没有,当时的东京都知事美浓部亮吉下了艰难的决定,保留了这条东京唯一的路线,一直营运至今。
为什么得以保留?
路线得到保留,并非纯粹得到民意支持,更是考虑电车的独特性。与当时大部分电车不同的是,该线所经之处多设有专用轨道,较少与其他车辆争路,而且电车所经的明治通亦不见得交通畅顺,在繁忙的挤塞时间,电车可能比巴士更能环保、有效运送乘客到达目的地。
何况今天营运公共交通者,均依靠其他附带业务如广告收益才能获利,纯粹营运大多亏蚀,翻查收支报告,虽然去年因客源渐减、成本上涨出现赤字,但电车反而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能够基于充足的客源赚取纯利,可说是较为经济的交通选择。
寻找电车的独特性
反观香港电车,虽然西港岛线开通难免会减少电车乘客,问题是其他交通工具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取代电车角色?若运输署不检讨车辆登记数目以及调整隧道收费,怎样取消电车路换取路面空间,也对解决交通挤塞毫无帮助。反之,电车一直在挤塞的港岛北岸扮演稳定的短途上落功能,相比需在地铁站上落,亦无疑对长者而言方便得多。
不单是荒川线,日本在京都、广岛、长崎等大城市,仍在部分地区保留类近香港电车、轻铁之类的路面电车运行,反而成为当地的旅游象征。不少评论认为,当年没有废除荒川线是正确决定,这种既有历史,能服务当地居民,又有旅游价值的交通工具,价值比仅仅由车辆占用马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然,若电车再没有需求,撤销是无可厚非,但笔者暂时看不见撤去中环一段,对不同使用者有多大益处。
(区诺轩,南区区议员、民主党中常委。主持网台日本动漫文化节目《火烧万世桥》)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