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袁兆昌:读后不敢移民台湾

在《岛屿.浮城》读过16个故事──15个受访者故事,以及作者组成的一个大故事,就知道台港命运只是倒楣与不那么倒楣的分别而已。
2014年3月24日,台湾防暴警察以水炮驱散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而占领行政院的示威者。

《岛屿.浮城︰15则香港人在台湾的生活札记》

作者:李雨梦

出版社:南十字星文化(台北)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一场反课纲运动又再挑动台港两地青年的神经:香港忆起反国教科运动里各中学生与家长在政总的经历,台湾因林冠华殉道而令高中生组织重新团结再与政府对话。台港从来都这么近那么远,一点一点逐渐逐渐便发现两座岛屿都被彼岸庞然大物的阴影所笼罩,在网络以亿计的水军嘴炮中,我们都不外是被宠坏的小香港、不那么小确幸的小台湾而已,间中被政府忽悠(唬弄)就生事,贱人就是矫情,统统都是受外部势力资助的无知暴徒。在这喧闹声中读到李雨梦写香港人在台湾的种种故事,尤其以她这世代之眼看穿交织数十年的台湾幻象,与当前局势并读,读来更是沉重。

我们确是找不到出路了。香港人也不是第一次半睡半醒的状态怀着那么的一个心情筹备移民,八九如是,九七如是,○三如是,伞后如是。在《岛屿.浮城》读过16个故事──15个受访者故事,以及作者组成的一个大故事,就知道台港命运只是倒楣与不那么倒楣的分别而已。台湾这世代的抗争运动,凸显执政者在民主化后惰性毕露的专权横蛮,更凸显反对党在政治操作里的共犯角色。不管你躲到台湾还是香港,红色资本还是四方八面而来的,政策还是靠向高墙大饼的,在位者不外是个挂了社会使命这名堂的生意人罢了。而李雨梦在这语境中寻得非常明亮的写作方式:以书带人,以人带事,最后以事带书,是个环状结构、近乎文学实践的尝试。每个采访,都是她要说的故事,同时是阅读笔记,又同时是历史回顾,这都能在混沌时局里带来更清楚更清脆的新声。她有写太阳花学运,在一些场口都有参与;在访问片段中稍述运动时,竟已有了宏观角度,实在读不出她原来也曾在现场。那些台湾大时代的香港小人物,在台湾生活,有部分未必感受政治与自己的关系,李雨梦就在故事中灌注背景、远因,以及种种一时说不清楚却又十分重要的概念,总能回到她要谈的书。

如何求生 破除梦幻

与其说受访者跑到台湾寻找理想生活,不如形容他们其实是在绝境求生。数年前,台湾旅游文化杂志《走台步》开了“香港人在台北”一栏,打开两地对生活处境的想像;李雨梦写作路径没有生活想像,谈得更多的是──如何求生,以及破除幻象。但凡关乎生活的,都无法摆脱政治!这就是一个会书写的公民使命,就是要人不止于觉醒,还得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并且付出代价。李雨梦在序文写她对“今日╳╳,明日╳╳”口号的不满,读到她写“十三座牛杂”店主在传媒话语外的真实心声,读到摘自不同书籍的引文与访问相关内容详析,读到一些人物在另一杂志受访的精辟看法,几乎可以肯定,《岛屿.浮城》从取材到写作思考上的野心,比起许多访问集都大,尤其近年香港访谈著作之丰硕,独立记者出书之佳绩,传媒人风格的文笔套路渐现;读者所见,受访者予访问者的刺激以至救赎再清楚也不过了。而李雨梦在写的字、在走的路,自是没有资深作者熟练,也太多过于谨慎的行文,如要从文字风格认识,甚至喜爱作者本人,这本书是未达到的。可是,她不就是在写必须谨慎而严肃的书吗?习惯畅读杂志式人访的读者,未必读到作者同时是参与社运的青年──社运文青一般都有个腔,作者似乎没多花气力就甩掉那种腔调,在记者与作者之间寻得新的书写方式。

既要求生,要证明自己在社会的价值,人,在哪里达成理想,不也一样。

这是一部不猎奇、不提供生活资讯、看来是移民指南,实则是社运药引的奇书;在我看来,它是伞运书──并非跟你谈理想讲感受的“勿忘初衷”,而是残酷地宣告香港人逃不掉的唯一命运。此话并非批评其余,想说的只是一个现实:既要求生,要证明自己在社会的价值,人,在哪里达成理想,不也一样。

我们都逃不掉的。尽早读完它,跟台湾说声再见吧。

(袁兆昌,香港人,有时写字,有时出书)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想逃?
    不永敢面對,你以為能逃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