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区议会选举,是雨伞运动后第一次大型对决,泛民建制,每一席都是兵家必争。议席多寡显示政党实力,而产生的资源人力,更成为地区桩脚,对2016年立法会选举胜负影响巨大,不容有失。
区选前哨战,在大半年前开打。区议会选区细,人口少,输赢只在几十票甚至几票之间。掌握选民具体资料,是必胜的战略。雨伞运动如火如荼,泛民全力投入,无暇兼顾之际,建制派选民登记工作,在各区全面展开。街站遍地开花,各种名目吸引街坊,派年历、送挥春、量血压、证件相、蛇斋饼糉、春秋旅行,无一不是选民登记的黄金机会,替街坊填好选民登记表,最重要是取得他们的联络电话,嘘寒问暖,贴身服务,建制铁票,如此这般炼成。
根据选民名册,2015年新登记的选民超过26万人,以55岁以上新选民增幅最大。50岁至60岁增加20%,61岁至65岁增长23%,66岁至70岁增幅更是惊人,高达50%。刚刚相反,21岁至25岁新登记的选民,增幅只有25%,18岁至20岁“首投族”,非但没有增加,更下跌高达23%。
泛民与建制区选对决,隐隐然已预知了结果。
年龄愈高愈支持建制派,是政治常识。新增选民的年龄分布,反映建制派的选举工程,从选民登记开始部署非常缜密,成果可观。但年轻人为骨干的雨伞运动,却没有多大能量推动他们成为选民。泛民与建制区选对决,隐隐然已预知了结果。
可以预期,年底区议会选举,建制赢面甚高,为何仍出现各种形式的种票事件、被揭发的个案,处处都看到建制背后的身影?动员机器可能认为,十拿九稳仍嫌不足,用一切办法,要做到百分之百胜算。
传媒报导的个案,包括五星酒店当住址,涉案者属反占中同乡会、地方政协成员;建造商会会议室登记为住址,属建制团体;老人院长者被集体登记成为选民,创办人与建制关系良好;也有选民在不知情下被更改地址,强制“被搬家”。以上的种票造假,并非不可查究,只要选举事务处严谨把关,尽责留神,一下子就可彻底暴露出来。
2011年区议会选举,曾出现多宗种票事件:“一屋七姓十三票”、400呎货仓单位有11个姓氏选民、已拆卸旧楼有百多个选民报住、21层住宅有选民报称居住24楼及32楼,更有地铺出现“五姓六票”的情况。
丑闻频生,选举事务处声言全力打击,方法呢,就是抽查。最近半年,不少选民收到选举事务处的挂号信,询问住处是否有其人,并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回覆,否则选民资格会被取消。不明情况的长者,或为生活奔波的市民,来不及反应,就这样“矇查查”被剥夺了选民资格。
选举事务处疏忽怠惰
没有针对可疑目标,大量杀错良民式的抽查,明显没法遏止种票,相反,用酒店、商业单位作为登记住址,即使被发现,选举事务处都视为合法可接受。上述五星酒店作为登记地址的个案,已经被当局核实批准,类似以非住宅登记获批的例子多达2000个,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根据选举法例,登记选民需要“通常居住在香港”,并提供“在香港唯一或主要居所的地址”。政府的宣传影片也警告,虚假地址会触犯法律。如果酒店宾馆是“主要居所”,那么伙计帮老板看管的地铺呢?露宿者“通常居住”的公园或天桥底呢?标准是什么?选举事务处必须解释。
种票丑闻并非始于今日,选举事务处也不是束手无策,只是疏忽怠惰,对违法事情睁眼闭眼,让种票丑闻愈演愈烈。叫人怀疑,是否故意中门大开,鼓励种票?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