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洪振快:少林寺危机,不仅仅是释永信被举报

很多人本身既无多少文化修养和文化传承,更不懂得珍惜文化、敬畏文化,而只是把文化作为招财进宝的手段。释永信和少林寺,可以看作是近三十年传统文化复兴乱象的一个缩影。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于2005年在河南省少林寺视察工程时摄。

释永信在推动少林寺商业化上非常成功。不过少林无形资产,释永信持有公司8成股权。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尽管释永信可以让人非议的地方很多,但少林寺作为禅学和武学的重地,作为方丈的释永信,禅学、武学修为有限,德难服众,这才是屡受非议的根本原因。

最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深陷“举报门”危机。与过去一直负面传闻不断但最终都被化解不同,这次“少林寺知情人士代表释正义”不断抛出的举报材料很有法律上的证据价值,举报内容不仅涉及释永信私生活混乱,违反佛教戒律,还涉及侵占少林寺财产,涉嫌经济犯罪,而且媒体和公众已经给予足够的关注,舆论压力之下,释永信此次的危机非同寻常,能否再次化解成疑。

烧向释永信的火,也势必烧向少林寺。有人担心,释永信和少林寺差不多是一个整体,释永信被毁,少林寺声誉也势必受到极大损害,甚至对少林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有负面影响;进而猜测,当地官方为了避免少林寺的品牌受到破坏,影响到当地的财政收入及文化影响力,此事最有可能的处理结果,是舍释永信而保少林寺,即让释永信离开少林,但将其个人行为与少林寺整体切割开来,保住少林寺的声誉。

不过,在我看来,少林寺的真正危机,不在此次释永信被举报的危机能否化解,而在少林寺并没有保留和传承下来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才是致命的。

少林寺传说多为后世创作

少林寺在中国文化中有两个特殊身份:一是禅宗祖庭,二是武学圣地。

说是禅宗祖庭,是因传说禅宗初祖达摩曾在少林宏法。然而,考之历史,少林建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天竺来华高僧跋陀所建,达摩与少林寺,原本并无多大关系。禅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但少林寺在禅宗寺院中并不突出,历史上好像也没有出过影响深远的禅宗大师。

至于武学圣地,有些传播甚广的观念也不很符合历史事实。比如,1982年上映的电影《少林寺》,取材于少林寺白衣殿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然而,实际上,虽然公元621年少林和尚的确参与了一次军事行动,受到了李唐王朝的嘉奖,但并不足以证明当时少林寺有僧兵和少林武术。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发现任何可靠的史料,足以证明明代以前的少林寺已经把习武作为一件日常性的活动并已具有大规模的僧兵组织。少林寺有棍僧,是明代的事,白衣殿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是清代所绘,是受明代棍僧事迹影响之后才创作出来的。

少林寺的武术,在明代得到大发展。明代少林寺僧人习武并且人数众多、规模很大且武功高绝都有许多可靠史料可资证明,而这与明代的兵制允许僧兵等地方武装存在有关。少林和尚因为参与了政府军队的行动,从而扬威疆场,为社会所瞩目。正德年间(1506—1521),少林僧人已经“以勇武闻”。

但真正使少林武功为全社会所知的,是嘉靖年间(1522—1566)少林僧兵参与了抗倭战争,英勇壮烈,值得人们敬仰和称颂,也正是因为这个行动,少林的声名开始远播。

民国时期少林被烧成灰烬

抗倭之前的明代少林武僧的记载,多见于少林塔林的高僧碑文;由于少林和尚抗倭是在松江(今上海)、杭州,此两地人文荟萃,少林僧人的故事开始通过两地文人的文笔而见于史籍,也因为作者的声望和作品的影响力而扩散到整个社会。因此,少林僧人因武扬名,是因参与抗倭行动,其武勇之名,是在嘉靖时期才真正确立的。

那么,明代少林僧人都会什么武功呢?一是枪术,二是棍术,三是拳法,但没有通常所说的内功。事实上,明代少林武术被认为是“外家”,其特点是“主于搏人”,与“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术异趣。所谓达摩所传的《易筋经》《洗髓经》,实际上是嘉靖年间少林武术扬名天下之后,民间人士伪托达摩撰写的著作,与少林寺一点关系都没有。

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压制汉人习武,少林习武转到地下,只能暗中传习。乾隆四十年(1775),河南巡抚徐绩曾招请几个少林僧人到兵营教士兵枪术,被乾隆皇帝下旨训饬为“不晓事”。道光八年(1828),官员麟庆代表河南巡抚杨国祯祭祀中岳嵩山,夜宿少林,要求看武术表演,少林僧人为之演习拳法。这两条史料,说明当时少林僧人还是擅长枪术和拳法,这些功夫应该与明代的功夫有一定传承关系。

及至晚清,有资料说少林寺连正常的寺院活动都不能维系了,即便还有人习武,估计也只是个别人的行为。进入民国之后,少林僧人参与军阀混战,1928年3月少林寺被烧成灰烬。此后少林寺衰败破落,僧人无几,武风已经丧失。

1949年后少林寺已成空壳

1949年以后,少林寺收归国家管理,只留下几位年老僧人。“文革”之中,传统文化被破坏,武术被否定,武术发展在全国完全停顿。少林寺僧人也没有几个了,谈不上习武。“文革”结束时,少林寺只是一所破旧的寺院,只有十多个和尚,大半是老人。据1988年出版的《新编少林寺志》介绍,当时受过戒的老僧只有四个:德禅、行正、妙性、素喜。老僧带有徒子徒孙,其中行正最多,有徒子31人、徒孙11人,占了全部和尚68人的大约三分之二。释永信,就是行正的徒子之一。

从少林武术传承来看,到80年代初,少林寺内的僧人基本不会武功,寺内武脉基本已断。行正是个盲目僧人,不会武功,永信的武功传自何人,也是一个谜团。目前少林寺内僧人展示的少林武术,应该是从社会上回传的。这些“功夫”,与历史上出神入化的少林武术之间有多大关系,不能不让人怀疑。

释永信在推动少林寺商业化上非常成功。不过,媒体报道,少林无形资产,释永信持有公司8成股权。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尽管从最近“释正义”的举报来看,释永信可以让人非议的地方很多,但在笔者看来,少林寺作为禅学和武学的重地,作为方丈的释永信,禅学、武学修为有限,加之德难服众,这才是屡受非议的根本原因。而少林寺的真正问题,在于目前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少林武术和所谓的“禅武医”文化到底有多少历史价值?

少林寺成为文化消费品

少林寺寺因武显,武以寺名。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价值的部分,历史上的少林武术更是如此。然而,由于战乱和社会运动,历史上的少林武术是否传承下来,已经成为一个疑问。2012年,释永信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传承人。消息一出,受到广泛质疑。按照“非遗”传承人的评选条件,至少要有“承续”即传承谱系,如京剧等传承体系是很清晰的。而如上所述,少林寺内武脉基本已断,释永信的“少林功夫”由何人所传,又如何证明其与历史上那些有价值的少林武术的关系,都暧昧不明。

中国在过去百年中,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破坏。近二三十年,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近年则又因政治原因而有重视过头之嫌。问题在于,文化被破坏之后,恢复很难,有些历史上价值很高的东西,到如今空有外壳,并无多少实质内容。很多人,本身既无多少文化修养和文化传承,更不懂得珍惜文化、敬畏文化,而只是把文化作为招财进宝的手段,过度消费文化。

释永信和少林寺,可以看作是近三十年传统文化复兴乱象的一个缩影。

(洪振快,历史学者,专栏作家,《炎黄春秋》杂志原执行主编,著有《亚财政》、《官心民意》等书)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