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活动
文化现象
【2025台北国际书展】香港书与人在台北:聚脚点?重逢地?异地的出口?
台北现场竟同时出现两间“港式茶餐厅”,但一家耀眼,一家草根?结队而来的香港出版力量,人与书,再次相聚与交流。
评论|
大S的告别方式:台娱鼎盛期全记忆,“我这辈子就是要过别人的八辈子”
是她告诉我们,女生可以脱序可以搞笑可以毒舌,可以肆无忌惮可以大哭大笑,可以比传统女性更当代更立体。
评论|
2025春晚:人海战术中,一场“AI概念股大会”?
人海战术营造出的节日热情,也意味著人均露脸一瞬间的昙花一现。或许有朝一日晚会彻底变成机器人专场,观众会更喜闻乐见。
评论|
2024中国电影产业总结:票房危机下,一个女性电影年
女性电影已从小众领域走进主流,甚至有投资人表示,难以想象未来还有谁愿去看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故事。
2024年终专题:媒介变迁下,文化生活的变化|端闻 Podcast
电影本身像一个媒介,一个镜子,反映不同社会的所在的脉络。
台湾追星族的“政治出柜”:青鸟行动中,手灯点亮的身份认同与符码攻防
“对追星人而言,粉丝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身份认同。”
评论|
谁发明了现代圣诞:华人地区圣诞节,「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我在香港过了40多次的圣诞节,从没使用过“洋节”或“耶诞节”的称呼,圣诞节是西方节日,也是“我们的节日”。
评论|
离散中国人的耽美书写:琼瑶以书写爱情为事业,信仰爱情为志业
华国美学就是以耽美与夸饰为基调,以浓烈的感情与鲜艳的色彩,经由艺术、文学、流行文化进而建立中华民国史观。
巴黎圣母院重开,马克龙的“政绩工程”成为特朗普的舞台|Whatsnew
已经“跛脚”的马克龙在讲话中说:“我们重新发现了伟大国家所能做到的事情:实现不可能”。
评论|
琼瑶离世:和宫斗剧时代相比,到底谁保守?
琼瑶真像如今嫌弃她的人们所说的那么落后、缺乏批判意识吗?
评论|
《破. 地狱》破记录:城市更需破地狱,影院作为公共空间如何提供香港情绪出口
香港历史从未出现过,电影院成为了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公共讨论场域:一个开放的、市民可于当中作出理性讨论社会不同议题的场所。
【金马61】2024金马奖战况一文盘点:电影努力书写女性,市场只想看男生打架?|台港马三地对谈
当今政治环境,电影人必须选边站?金马奖的“华语”定义,被一部片打破了?入围者中有一个人是影评人众望所归?
1
2
3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