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值10万美元的H-1B人才?美国移民政策收紧下的集体焦虑

身处风暴核心的打工人,不仅要承受制度的不确定性,更一次次被迫自问:“为了留在美国,付出多少是值得的?”
2025年6月1日,美国麻省米尔福德,高中生马塞洛(Marcelo Gomes da Silva)早前遭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拘留,一场支持马塞洛和移民学生的集会中,有同学带著饰有他照片的毕业帽获拥抱。摄:Brian Snyder/Reuters/达志影像

编者按:一道门关上,另一道门打开了:同一个秋天,美国政府宣布将 H-1B 工作签证申请费调高至 10 万美元,中国则推出面向外籍青年科技人才的 “K字签证”。前者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收紧移民政策的最新一步,旨在以“美国优先”的名义减少外籍劳工;后者则延续“人才强国”战略,试图以制度性开放吸引全球 STEM 人才。

两项政策几乎同时出现,似乎构成了中美在全球人才竞逐中的镜像对照:一边强调收缩与内保,一边展示开放与引进。都说科技业是美国的华人 vs. 中国的华人,当美国收紧H-1B政策而中国开放K签,是否代表中国下了“抢人才”的决心?但谁的首选目的地会是中国?而美国收紧 H-1B 政策,对科技巨头和外包公司有甚么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美国H-1B“10万美元”新政为移民带来的焦虑,我们也即将刊出关于“K签”的解释性报道,请读者留意。

9月19日美西时间下午两点半,Olivia Lee 正在旧金山一家律师事务所办公。她是这家律所的移民与国际事务合伙人。她最先通过一个移民律师的群聊看到消息,十几分钟内,又收到了正在办理H-1B客户的邮件:刚毕业的留学生、公司 HR、矽谷科技公司老板。消息有长有短,但核心问题就一个:“我们真的要交10万美元吗?”

那天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将大幅调高 H-1B 工作签证的申请费至10万美元。若雇主未能支付10万美元,H-1B 持有者将无法入境。行政命令写道:“H-1B 非移民签证计划原本是设计来引进临时高技能劳工,补充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如今却遭到滥用,成为以低薪、低技能的外籍劳工取代本土工作者的工具。”

Olivia 回忆那个混乱的周五下午:“我认识的每一位经手 H-1B 业务的移民律师,都在努力寻找所有客户,无论他们身在何处,如果持有 H-1B 签证,就把他们接回国内。”

Olivia 工作的律所邻近加州湾区,有许多来自中国的客户。从中国飞到美国,最短的航班是11个小时,而从周五下午两点半消息发布到周六晚上九点签证生效,只有不到32个小时。接下来的24小时 Olivia 被各种消息淹没:雇主到底要怎么缴费?缴给谁?缴费后要保留什么凭证?一切都是混乱、未知的。

2025年9月19日,华盛顿特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著一项行政命令,宣布移民签证“金卡”方案。摄: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9月20日下午两点,也就是公告发布一天后,Olivia 再次通过群聊发现,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在社交媒体平台 X 发布了一条“澄清”:10万美元的费用是一次性的,不需每年缴纳;目前已持有 H-1B 签证且身处美国境外的人,不需缴纳10万美元以重新入境;10万美元只适用于未来的新申请。

在莱维特贴文的评论区,反对 H-1B 签证、认为外国劳工抢了美国人工作的网民很愤怒:“白宫承诺的是每年10万美元!”、“我的一天被毁了,我很失望!”

近年来,在美国求学、工作的外国人,多次被推上政治争议的风口浪尖。这一次的 H-1B  申请费10万美元新政,涉及多方利益:从特朗普阵营内部 MAGA 派与科技精英的分裂,到印度外包公司与矽谷科技巨头争夺签证名额。身处风暴核心的打工人,不仅要承受制度的不确定性,更一次次被迫自问:“为了留在美国,付出多少是值得的?”

谁需要缴10万美元?

看到消息时,Selina 正在上班摸鱼。她觉得10万美元的数字太过荒谬,但心里还是抖了一下,把小红书上的消息截图保存下来。Selina 来自中国,在美国读了本科和硕士,毕业后的第一年,在一家小型传媒公司做市场影响研究。此前公司已经向她保证,会在2026年帮她申请 H-1B。

当晚和朋友吃完饭后回家的路上,Selina 随口提起这件事。朋友们还在找工作,都笑说“肯定是谣言,有人在开玩笑”。她一边听,一边拿出手机查,发现彭博社、路透等主流媒体都已报导,总统签署的公告也摆在那里。这一刻,她才意识到10万美元是板上钉钉的现实。

2025年6月4日,美国麻省哈佛大学校园内的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摄:Cassandra Klo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那天晚上剩余的时间里,Selina 和朋友们骂了一路。等回到家,她打开小红书,整个资讯流已经被相关内容淹没,每一条都在谈10万美元的申请费。

起初她还试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希望能证明这对自己不会有太大影响。但看著看著,她意识到这个公告已经造成的伤害。许多小红书网友已经在紧急买机票回美国,哪怕他们将因此错过婚礼、错过手术。但当一天后白宫发言人发布澄清时,Selina 的愤怒达到顶峰:“我觉得他们就是在把我们当猴耍。”

第二天上班时,老板主动提起10万美元的新规。Selina 只能把自己对现状的理解一一解释:现在大家都还不清楚,下一个抽签季到底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缴纳10万美元,还是只要在境内提交申请就可以避免。她告诉老板,如果在境内提交可以免去申请费,她肯定会留在美国,不会出境。

截至目前,尽管白宫和美国公民及移民局(USCIS)都发布进一步说明,但 Olivia 和其他移民律师仍发现很多细节上的模糊。举例来说,现行 H-1B 持有者在9月21日之后提交的续签、更换雇主、豁免配额的申请,是否能够在海外签发新签证?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所拥有的豁免配额(Cap-exempt),是否在新政实施之后也需要缴纳10万美元?H-1B 持有者的家属签证 H-4,是否也要缴纳10万美元?入境美国时,需要向海关出示哪些文件或资讯以证明已缴纳费用?

最大的争议之一,在于10万美元的申请费是否只适用于境外申请者。H-1B 每年名额固定为 85000 个,其中 65000 属于一般配额,另有 20000 个保留给在美国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学历名额”。当申请者高于配额人数,抽签决定谁能获得签证。境内与境外申请者的分别主要是程序方面:人在美国持 F-1 学生签证或其他合法身分的人,抽中 H-1B 后可直接在境内转换身分;境外申请人则需在本国完成面试,拿到签证后再入境美国。但境内与境外申请者共用同一签池。

为了厘清境内申请者究竟会不会受影响,大量网友对两份白宫公告进行了文本细读:发布于19日的行政命令,明确提及适用对象为“在美国境外的外国人”(an alien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但发布于21日的“H-1B问答”以及 USCIS 和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的指引中,都没有区分境内和境外申请者,只写了“所有H-1B新申请”(any new H-1B visa petitions)。

有网友认为一线单位的操作指引更值得相信,明年境内申请者也须缴纳10万美金。若此解读为真,新政策将严重影响赴美留学、毕业后留美工作、等待抽 H-1B 的外国人。但也有网友认为,由于不交10万美金的后果是“无法入境”,对已经在境内的申请者来说,只要申请和持有签证期间,一直不离开美国,那就不会有事。

“说实话,现在去抠法律字眼没有意义,反正解释权在白宫,到时候具体怎么执行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另一位网友说道。

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未落地的10万美元已经让雇主们胆寒。Reddit 论坛中,有人发帖称接到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HR 的电话,表示将暂停赞助 H-1B 签证。这条帖子获得超过100条评论。小红书上,也有大量网友担心新政策的不确定性,会让许多美国雇主不愿意再淌 H-1B 的浑水。

9月25日,Olivia 作为主讲人出席移民权益讲座,讲座地点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有近80多人线下出席。匿名提问环节,现场收集了20多个问题。讲座结束后一小时,仍有人簇拥在她身边咨询。

那天她的演讲开头是:“有些人在说,哇,这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快就拿出了这个投影片(PPT),其实这投影片已经筹备了好几个月了。”

2025年5月30日,中国北京,研究生Lainey正在等待恢复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签证流程。摄:Tingshu Wang/Reuters/达志影像

从学生到工作签,移民政策全面收紧

过去几个月,特朗普政府频频推出针对外国留学生、工作者的政策。4月,大约6000名F-1、M-1 学生签证和 J-1 访问学者签证持有者,其“学生及交换人员资讯系统”(SEVIS)记录遭到取消,意味居留美国的合法身份立即失效,需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15天内)离境。

此举不仅冲击留学生,也影响那些持 OPT 工作许可的打工人。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是 F-1 学生签证的延伸,允许国际学生毕业后,能留在美国实习或工作一年,STEM 领域的毕业生可申请延长至三年。F-1 签证一旦失效,OPT 便连带失效,失去留在美国的资格。

当时全美出现超过70起国际学生起诉联邦政府的案件,多数学生获得由法院颁布的临时限制令(TRO)。面对来自全国的法律挑战,国土安全部(DHS)最终于 4 月下旬,宣布恢复所有签证持有者的 SEVIS 记录。

下一波打击直接指向中国留学生。5月28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宣布将“积极”(aggressively)撤销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并将加强审查来自中国和香港的留学生签证申请。国务院的公告标题写道:“新签证政策强调‘美国优先’,而不是中国。”

6月,国务院宣布日后在审理学生与访问学者签证时,将要求申请者提供社交媒体帐号,以检查“任何对美国公民、文化、政府、制度或建国原则抱有敌意的迹象”。移民律师 Olivia 了解到,贬损内容将会被截图、留档,从领事馆以特定形式上传至资料库。她的部分客户因为没有提供社交媒体帐号,导致签证延后了三个月才获得批准。

美国国务院还表示,正在制定“持续审查”机制,目的是对全美超过5500万名签证持有者进行即时监控。“我们现在真的看到、见证了前所未有的签证核查数量。”Olivia 告诉端传媒。

8月27日,国土安全部发布提案,拟取消 F-1 国际学生签证沿用多年的“身份有效期”(duration of status,即只要维持同一身份,签证持续生效)制度,改为依所参与的课程长度为限,但不得超过四年。超过年限后,每年都需要提交延期申请。国土安全部称,该政策旨在“终止国际学生签证的滥用”。若新政策实施,可能影响本科生转学,以及修业年限超过四年的博士生。

这项提案有30天的公示期,任何人都可以到公开留言版发表意见。公示期结束前两天,来自中国、今年刚从美国研究所毕业的 Jane,参加了一场由中国留学生行动网路组织的留言工作坊。该线上活动旨在帮助参加者了解政策、并协助提交留言。

截至目前,留言板上共有两万多条留言,大多为反对立场。有反对者主张来自全球的优秀学生是美国的重要资产,不应将其拒之门外;但也有一些持支持立场、内容恶搞的留言,如:“每一位非移民学生、交流学者和外国新闻媒体代表,都必须被赋予一个 MAGA 分数!如果他们的 MAGA 分数低于 100 分,必须立即被驱逐出境。”构成扣分的行为,如“参与公民不服从运动”、“抱怨美国宪法”扣100分,“每为美国政府造成10美元的花费,扣1分”。

在 Jane 提交的留言里,她写了自己作为国际学生,因这个政策而十分焦虑、寝食难安,写了她在美国五年以来,看到留学生们一开始抱著美国梦而来,抱著对言论自由的向往、对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生态的期待而来,最终却因为各种政策打击铩羽而归。但直到提交了意见,她还是有点困惑,“我还是不清楚这条评论的目标对象是谁,我不知道他们想要听到什么,我不知道写什么最可能打动在读的人……或者也可能完全打动不了对方,读的人完全就不想理解我们。”

此前,Jane 已经决定未来不会留在美国,OPT 一到期就离开。

同样持 OPT 工作许可的 Selina,则不确定什么时候能离开美国。她原本其实有回中国的打算,原因是闺蜜的父亲病重,日子已进入最后的倒数。但就在她准备买机票的前一天,特朗普宣布10万美元的新政策。虽然目前她认为自己不会受新政策直接影响,却意识到此时出入境的风险骤然上升。她把想法告诉了闺蜜,对方几乎是恳求地说:“不要回来。万一真的出事,我不想因为我的事,让你回不了美国。”

“这就是软禁呀,”Selina 说道。在美国七年,她经历过两次亲人病危却无法及时到场。疫情期间,她奶奶去世,父亲也差点走掉,两次她都没法回去。

和许多人一样,这次公告让 Selina 开始思考其他选择。七年前她刚来美国上学时,为的是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自由。“当初追求的那些,现在看来好像也烂得差不多了。” 

2016年6月30日,美国麻省韦尔斯利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研究生校友在学院的工作空间工作。当时一些美国高校开始推出帮助校友获得签证的计划,雇用校友和外国企业家,帮助他们在美国发展事业。希望留在美国创业的外国毕业生通常会申请美国每年发放的8.5万份H-1B签证之一,然而大学雇员不受该签证名额限制,因此被批评为是利用法律漏洞的行为。摄:Charles Krupa/AP/达志影像

科技巨头与外包公司的名额战争

来自中国的 Kevin 也将在 OPT 到期后离开美国。Kevin 于2021年9月赴美求学,拿到硕士学位后,进入矽谷一间科技大厂担任软体工程师。他经历过三次 H-1B 抽签,三次都未能抽中。随著 OPT 将于明年2月到期,Kevin 留在美国的时间所剩不多了。

“对于留在美国,我的想法经历过比较大的变化。刚来这边读书的时候,大部分人会认为三年都抽不到 H-1B 的机率不高,或即使抽不到签,也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包括我在内,身边同学对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大多抱有比较强烈的正向期望。”Kevin 说道。

但随著第一、第二次的抽签失利,Kevin 渐渐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最后一次抽签结果于今年4月公布。他回忆自己那天居家办公,但非常焦虑,完全没办法专注在工作上,“像机器人一样反复去刷收件匣,希望有新的讯息跳出来”。

到了下午,他终于等到律师事务所的邮件。得知再次未能中签,他十分沮丧;但几个月过去,他已经做好离开美国的心理准备。9月19日看到10万美元的新闻时,Kevin 的内心毫无波澜。他形容自己的心态像个“局外人”。

大量像 Kevin 一样的外国打工人,撑起了矽谷科技业的繁荣。2025年,亚马逊雇用了约1万名持 H-1B 签证的员工,为美国公司之最;微软、Meta、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也挤入拥有最多 H-1B 雇员的前十名。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资料,2024年获批的 H-1B 申请者中,有64%从事电脑相关(computer-related)工作。

H-1B 名额大多由科技巨头拿下,背后有制度性的原因。对公司来说,H-1B 从来不是单纯的行政程序,而是权衡人才需求与用人成本后的商业决策。

2024年1月,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调高了申请 H-1B 所需的费用。根据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Policy)的分析,大部分公司在新的费率下,为员工提出首次 H-1B 申请时,平均花费约为9400美元,主要由律师费和加急处理费组成。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够且愿意负担近1万美元的申请费。

而哪怕公司愿意出钱,也仅换得抽签资格,不能保证国际员工能顺利抽中签证、留在美国工作。由于 STEM 领域毕业生的 OPT 最多可延长至三年,能参与三次抽签;相较之下,非 STEM 毕业生仅有一次机会。每年能参与抽签的 STEM 从业者人数,自然远多于文科、商科专业的毕业生,最终导致 H-1B 成为利好科技产业的制度。

然而,抽签制度仍有其不确定性。科技产业内部,矽谷科技巨头和从印度招募人才的外包公司之间,也存在抢夺 H-1B 名额的利益冲突。这些因素都影响著每年的抽签。

2022年以前,H-1B 的中签率都高于40%。但2023年到2025年,申请人数大幅增加,中签率下滑至20-30%左右。最新一次抽签,有效登记数约为34万人,中签率近35%,但仍未回到2022年前的水平。

2023年到2025年申请人数飙升的原因,和跨国外包与人力派遣公司的“人海战术”和“作弊”有关。这些公司的员工多来自印度,透过提交极大量的申请,来增加获得的 H-1B 名额,更有公司为同一名员工提交多份申请,大规模作弊。根据彭博社分析,2023年核准的约85000张H-1B签证中,超过34000万张分给了外包和派遣公司。

2013年10月24日,印度金纳锡鲁塞里(Siruseri)的IT园区内,塔塔咨询服务(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的员工。摄:Dhiraj Singh/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重复登记的制度漏洞,源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尾声的改革。此前,为了参与抽签,雇主必须花费数千美元,聘请律师准备数百页完整申请资料。但2019年时,USCIS 提出一项改革计划,雇主只需在一个线上登记系统里提交表单并支付10美元费用,就可以参与抽签,中签后再提交完整申请。这个制度旨在为雇主省去不必要的行政程序。

尽管许多工会都发出警告,认为简化制度可能导致重复登记的漏洞,电子登记制仍于2020年实施,导致 H-1B 登记人数在接下来数年不断攀升。根据 USCIS 于2023年发布的报告,2023财年有9155位申请者,重复登记次数达5次以上,其中最多的一位一共登记了83次。

彭博社报导指出,多数利用制度漏洞、注册多家公司为同一名员工重复登记的企业,主要来自印度的外包或派遣公司。这一方面源于印度拥有庞大的说英语的IT人才,另一方面也符合使用外包服务的美国客户的利益:印度工程师通常薪资较低,且更愿意在不同据点之间调动。根据另一份彭博社报导,花旗银行(Citi)和电信公司 Verizon、AT&T,都透过外包公司聘用了大量 H-1B 员工。

当2024年的登记次数达到破纪录的76万次,其中超过40万都是重复登记,USCIS 开始整治“滥用行为”。2025年起,H-1B 登记实行“受益人中心”(beneficiary-centric)制度,每一位独立申请者只会被计算一次,无论其提交了多少笔登记。新制度让2025财年的重复登记次数下降为47000次,到了2026财年,更只有7828次。

对比五大科技巨头与五大外包公司获得的 H-1B 签证数量可见,新制度上路后确实对外包公司产生明显影响。印度外包企业获得的签证数量从2024财年的约2.4万张,大幅下滑至2025财年的约1.3万张。这无疑是科技巨头乐见的结果。

而新公布的10万美元政策,或将为科技巨头带来更多好处。

谁是值10万美元的人才?

9月19日特朗普签署命令当天,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说道:“公司必须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每年向政府付10万美元,或应该让这个人回国,转而聘用美国人”,“这才是移民(政策)的重点:让美国人得到雇用,并确保进来的人都是最最顶尖的人才。”(白宫已澄清10万美元为一次性费用。)

不少矽谷科技巨头都对新政策表示欢迎。Netflix 创办人哈斯汀(Reed Hastings)在X上写道:“关于 H-1B 牵涉的政治问题,我已经努力了30年。特朗普每年10万美元的税是一个很棒的解决方案。这意味著 H-1B 未来只会用于能为公司创造高价值的职位,也意味著未来不需要再抽签,高价值职位能有更高的确定性。”Nvidia 执行长黄仁勋和 OpenAI 执行长奥特曼(Sam Altman)也认为新政策能为美国吸引“最聪明的人才”。

2019年2月4日,美国加州圣荷西,Leo Wang 获取 H-1B 工作签证的申请被拒,他正在家中打包行李倒数留在美国的日子。摄:Ben Margot/AP/达志影像

此前,H-1B 多次成为美国政治争议的焦点。2024年年底,特朗普阵营发生内讧,MAGA 派认为授予外国人签证会减少本土劳工的工作机会,不符合“美国优先”的原则。支持H-1B的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向反对者“宣战”。他指出:“我和其他重要人才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建立 SpaceX、特斯拉和其他数百家让美国强大的公司,都是因为 H-1B。”

若10万美元的新制明年上路,或将拉低整体申请人数,让负担得起高额费用、且对高阶工程师需求庞大的矽谷科技巨头,获得更多且更确定的 H-1B 名额。《纽约时报》指出,这项变革将使天秤倾向大型科技公司,并削弱新创企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外包公司也将受到严重打击。对比2024财年获得最多H-1B签证的科技巨头亚马逊和外包公司塔塔咨询服务(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亚马逊员工的年薪中位数约为15.3万美元,塔塔为8.4万美元。若申请费超过员工一整年的薪水,塔塔和其他外包公司提交大量申请的人海战术将不再可行。

然而,年薪需达到多少,10万美元的申请费才合理?《纽约时报》援引一位不具名经济学家的估算指出,在高薪员工能为公司带来更高价值的假设下,若H-1B 签证可让该国际员工为公司工作三年,那损益两平的年薪约为22.5万美元;若签证再延长三年,门槛则降至约11.1万美元。2024财年的 H-1B 申请者中,只有5%超过年薪22.5万的门槛。

9月24日,国土安全部进一步提议将 H-1B 抽签从“人人等值”改为“工资加权”。根据目前公示于《联邦公报》的方案,未来申请者将依薪资水准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第四级可获4张签、第三级3张、第二级2张,而薪资最低的第一级仅有1张。该制度将有利于高薪申请者。

在湾区科技大厂担任软体工程师、经历3次 H-1B 抽签未中的 Kevin,认为新制度已经和自己无关了。Kevin 将于明年2月 OPT 到期前离开美国。技术上来说,他能够以境外申请者的身份,继续参加抽签;但他相信,自己任职的公司不会为他缴10万美元。

“现在美国的用工市场更多是供大于求,对公司来说,更低成本的方式是去招一个刚毕业的F-1签证学生,继续从事我这份工作。”他说道。

作为在美国的外国人,Kevin认为讨论 H-1B 制度是否公平对他没有太大意义。无论 H-1B 名额分配给像他一样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薪资较高的候选人,还是印度 IT 外包产业链上、薪资更低的劳工,最终得益的都是美国公司。

“或者说,这明显就是一个非常不公平的事情,最明显的不公平是美国人可以用护照就在这边工作,但我们不可以。”他说道。作为软体工程师,在矽谷工作的薪水比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高,“但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是全世界的问题。换个角度想,我可以在这边赚几年钱,有很好的生活体验,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很公平、很快乐的事情。”

对于即将离开美国,Kevin 说道:“心中还是蛮开心的。我没有比较传统的美国梦,想待在美国、想抽 H-1B 签证,唯一的动力就是赚钱。但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就是没办法继续赚钱了,那我(离开)也没有太大的遗憾。”他打算先休息一阵子,再去找份可能在上海的工作。

评论区 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