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台桦加沙引发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光复市区淹水一层楼高|Whatsnew

截至24日下午4时,桦加沙台风造成全台共17人死亡、受伤32人,17人失联,伤亡主要集中在花莲县。花莲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发生溢流,造成光复乡市中心严重水患。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端传媒 10 岁了!一路走来,我们始终相信,有些故事必须被说出,真相需要被守护。这十年的坚持,来自读者的信任与支持。未来的每一步,我们仍需要你同行。邀请你成为端传媒会员,一起订阅守护独立报导,让真相持续被看见

9月23日下午2时50分,位于台湾花莲县光复乡及万荣乡交界的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发生溢流,大量洪水夹带土石冲向下游,造成光复乡市中心严重水患。

此次灾害的直接原因为强台“桦加沙”带来的致灾性豪雨。受到台风外围环流与台湾地形的剧烈交互作用,花莲地区降下了致灾性的超大豪雨。根据中央气象署及林业保育署的观测资料,截至9月23日,光复乡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集水区的24小时累计雨量已达到355毫米。

依据中央灾害应变中心统计,截至24日下午4时,桦加沙台风造成全台17人死亡、受伤32人,17人失联,伤亡主要集中在花莲县,且光复乡敦厚路、佛祖街发现罹难者人数最多,多数为年长者,罹难点多半在一楼,初步研判为撤离不及。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地震加台风,马太鞍溪堰塞湖规模等同中型水库

此次发生溢流的马太鞍溪堰塞湖规模惊人,几乎等同台湾一座中型水库。根据林务局在溢流前的监测数据,该堰塞湖满水位蓄水量约9100万立方公尺,该蓄水量相当于一座南化水库的有效库容。在23日溢流发生前,蓄水量已达约8600万立方公尺,达到总库容的95%左右。

东华大学防灾团队对马太鞍溪堰塞湖估算指出,天然坝高约200公尺、坝宽约2300公尺、坝长约600公尺,坝体体积约2亿立方公尺。

资料指出,湖泊面积约137至140公顷,相当于台北大安森林公园5倍以上,湖泊面积从8月上旬的47公顷,在一个多月内扩大了将近两倍。崩塌土石所堆积起来的天然坝体高度约200公尺,相当于超过60层楼高。

由林保署委托监测的阳明交大防灾与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志平认为,马太鞍溪堰塞湖在国内外都是相当罕见且大型的堰塞湖。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根据花莲县政府委托的学术研究团队资料显示,马太鞍溪堰塞湖发生坝顶溢流后,在30分钟内,水位就从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差距高达14公尺,换算堰塞湖面积约110公顷,等同于有1540万吨的水瞬间涌出,相当于600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此外,林业署资料指出,在溢流后的第一个小时(下午3时至4时),水位是从1141公尺降至1115公尺,下降了26公尺,显示其溃决速度非常快。农业部估算,堰塞湖总共约流出了超过6000万吨的湖水。

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可追溯至多年前的地质活动。2003年,马太鞍溪上游蚀沟开始出现局部崩塌;2020年,崩塌范围逐渐扩大;2024年4月3日的花莲强震导致山体大规模松动,成为堰塞湖形成的关键前期因素;2025年7月,帕薇台风带来的豪雨引发大规模土石崩塌,正式阻塞马太鞍溪上游河道,形成堰塞湖。

台湾政府在7月21日透过卫星监测首次发现此堰塞湖的存在,7月26日启动应变机制,成立应变小组并立即设置水位计,开始透过空拍、卫星等方式持续监测坝体稳定性与蓄水量。7月26日至31日期间,相关单位启动空勘与航测,建立堰塞湖的量体模型并进行初步风险评估。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在23日堰塞湖溢流发生前,中央政府已采取预警措施。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表示,自9月22日上午7时起,因台风桦加沙带来强降雨,监测到堰塞湖水位急速上升,便开始对花莲县政府发出红色警戒,建议花莲县府立刻撤离当地居民。从22日上午到23日灾害发生前,总计发布了9次预警通报,提醒下游地区有溃坝风险。

花莲县政府在接收到中央的预警后,于22日成立灾害应变中心,并针对堰塞湖下游的光复乡、万荣乡及凤林镇等地区,展开预防性的疏散撤离作业,共撤离1837户、8524人。行政院于22日晚间已指示相关部会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应变中心,密切监控堰塞湖状况并协调防灾事宜。

23日下午2时50分,堰塞湖水位达到坝顶开始溢流,大量湖水与土石倾泻而下。15时08分,首波洪峰在18分钟内迅速抵达下游的马太鞍溪桥,并将其冲断。随后洪水灌入光复乡市中心,淹水深度逼近一层楼高,许多商店如全联超市的商品被冲出店外,大量民宅、车辆泡水或被冲走,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有居民在市场中紧抱著柱子不被冲走,也有民众爬到屋顶及高处避难。这次事件的严重程度,让舆论联想到2009年莫拉克台风重创小林村的事件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堰塞湖如何处置?会有什么困难?

堰塞湖是因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现象,导致大量土石崩塌并阻塞河道所形成的天然湖泊。这些崩塌的土石形成一座不稳定的“天然坝体”。在台湾,诱发堰塞湖的主要原因是地震与豪雨。马太鞍溪堰塞湖正是这两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先有地震松动土石,后有台风豪雨触发大规模崩塌。

由于堰塞湖的坝体多由松散的土石构成,结构非常不稳定,因此应变时间及空间极为有限。林保署表示,马太鞍溪堰塞湖于7月21日形成后,已召开多次专家会议讨论,研商包括坝顶降挖、炸开坝体、虹吸抽水等多种减压方案,但因为堰塞湖位处偏远山区,无道路可及,人员亦无法步行抵达,必须倚赖空勤总队以直升机接运始能安装水位监测仪器,工程重机具无法运抵。

阳明交大防灾与水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维指出,堰塞湖坝体在人与机具都无法到达的地方,土壤非常湿软松散。在装水位计时,连黑鹰直升机尝试反复降落都会陷入,工作人员迈出第一步脚也会陷下去,因此重型机具根本上不去。

至于以炸药爆破坝体方案,林保署指出,因坝体土方体积达2亿立方公尺,长度达2.3公里,且考量恐扰动坝体及边坡之不稳定性衍生大规模崩塌。林保署评估,即使不再发生台风与豪大雨,仅以一般雨量情况评估,堰塞湖也会在10月初溢流,工程手段难以介入。因此,以强化监测警戒与下游防减灾措施,作为主要应变策略。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阳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单信瑜则对端传媒表示,工程手段处理堰塞湖并非完全不可行,但面临土砂量巨大、地点偏远无道路抵达,以及时间不足等三大限制。

单信瑜指出,从堰塞湖形成到溢流仅约两个月时间,时间明显不足。他表示,若时间充裕且机具能够抵达,工程上可采取逐步降低坝顶高度的方式,挖掘V字型缺口,让水位在较低高度就开始溢流,避免水位过高导致大量水体下冲。

关于具体工程作法,单信瑜提到可运用大型直升机吊挂大型机具,在现场建立临时基地,部署数十台怪手进行挖掘作业。他强调“挖1公尺是1公尺,挖2公尺是2公尺,都能够有效的降低一些风险”。

此前,8月底面临溢流的可能,行政院指示农业部成立跨部会专案小组、花莲县政府及专家学者,针对坝体状况及风险推估、工程因应对策、疏散撤离作业等议题持续进行讨论。

堰塞湖满水量达9100万公吨,超过南化水库,对下游光复、凤林及万荣三乡镇犹如不定时炸弹。中央与地方组成专案小组,由林业保育署花莲分署负责上游预警监测,经济部第九河川分署负责下游河道清疏、河床防治等,县府及乡镇市公所启动撤离,且警戒区从原本的三乡镇五村里扩大到十二村里。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尽管中央发布预警机制,地方政府负责疏散,但堰塞湖溢流的洪水仍对光复市区造成严重灾情。花莲县府强调,堰塞湖大规模溢流在台湾没有先例,相关单位都已尽力在做。光复乡在地县议员蔡依静说,这次画设的影响范围比八月大,撤离户也比上次的六百人多得多,但因为每户情况不一样,若能更精准预测街道淹水情况,会让民众更清楚如何应变。

蔡依静也强调,政府在洪水发生前的撤离指令缺乏强制性,即便政府建议居民可采“垂直避难”,“但面对这样的水势,光靠往楼上逃是不够的。”

根据官方纪录,台湾自1979年至2025年间,共记录了88处因山崩、土石流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堰塞湖。其中,虽然有许多堰塞湖在形成不久便溃决或消失,但有些因天然坝体稳定而长年存在,甚至成为知名景点。例如位于花莲的鲤鱼潭,被认为是古代堰塞湖遗留下来的湖泊。而位于南投的水漾森林,同样是九二一地震后因上游河道受阻而形成堰塞湖。

九二一地震后,因大规模山崩形成台湾史上最大的堰塞湖之一的草岭堰塞湖,便采取人工开挖溢洪道的方式成功引流,将湖水泄降至安全水位,化解对下游云林、嘉义地区的威胁。此外,2009年莫拉克台风后,在台东太麻里溪上游形成堰塞湖,威胁下游的金峰乡嘉兰村;汛期过后,林务局与学术单位合作,在枯水期抢修施工便道,并以怪手进驻开挖引流道,加速湖水排出,成功降低湖水水位,

依据台湾政府现行的《国有林地堰塞湖应变标准作业程序》,将处置分为初期评估阶段、紧急应变阶段、中长期处理阶段;在中长期处理阶段,主要是在确认有工程介入的必要性,且天候与地理条件允许后,便会拟定工程计划 。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洪水冲进市区,掀中央、地方权责争议

不过,在马太鞍溪堰塞湖首次溢流后,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在2时50分首波溢流后,第一次洪峰在下午3时8分抵达下游的马太鞍桥,并在3时30分挟带巨大洪水将桥冲毁。第二波溢流则发生在下午4时30分,此波洪水量更胜于前,导致大量泥水冲进光复市区,加剧了灾情。

农业部在24日上午以无人机空拍勘查,空拍画面显示溢流口坝顶已遭水流下切80公尺、高程1060公尺、蓄水面积约50公顷、蓄水量已减少至2300万吨,湖水已缩减75%,仍维持红色警戒。

农业部水保署官员表示,堰塞湖坝体原本高约200公尺、满水位约9100万吨,昨天发生溢流已是最大量,先前对河道设计有达防洪标准,对河堤也已加高并加强固定,目前判断不会出现如昨天溢流状况,且溢流的水源会依循河道经过,不会有溢出状况。

堰塞湖溢流背后,是台风外环环流导致的持续且集中的极端降雨,使得原本就已处于高水位的堰塞湖水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暴增。花莲天祥测站从21日至23日17时的累计雨量高达616.5毫米,短时间内的高强度降雨,最终让湖水超过天然坝体的负荷,导致了溢流溃决的严重灾情。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花莲山区亦是此次台风在全台湾降雨最多的区域。由于位处迎风面,台风环流与中央山脉相互作用,在迎风面产生剧烈地形抬升作用。根据气象署统计,截至24日凌晨1时50分,23至24日的2日累积雨量排行,前十分别落在花东、高雄,其中花莲天祥已经突破714毫米位居第一。

实际上,桦加沙台风中心并未登陆台湾本岛,不过暴风圈在22日上午11时触陆,其外围环流笼罩台湾。桦加沙台风被认为是2025年“风王”,其结构庞大且完整,七级风暴风圈半径一度达到320公里。此意味著台湾全岛都将在台风外围雨带的覆盖范围内。

在极端气候影响方面,单信瑜指出,气候变迁导致来台台风数量减少,但强度增加、雨量变多。他提到过去台湾也出现多次堰塞湖,林业署网站记录显示过去多起堰塞湖案例都自然溢流解除,只是此次量体特别巨大。

在洪水冲进光复乡市区后,总统赖清德透过社群媒体发文表示,已指示行政院长卓荣泰统合各部会,全力协助花莲县政府进行紧急应变与救援。他要求国军、交通部、农业部等单位投入人力机具,并在灾后支援环境清理与防疫工作,强调“确保国人安全为第一要务”。同时,他也以党主席身份,下令民进党全体党公职投入协助救灾。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行政院长卓荣泰灾情发生当天取消了原定拜会立法院蓝绿党团的行程,改与国民党团立法院总召、亦是花莲立委的傅崐萁一同前往中央灾害应变中心。不过,在灾区现场,卓荣泰在被洪水冲毁的马太鞍桥勘灾点指出,政府已要求做好撤离计划,但“现在看来是有瑕疵的”,此遭到傅崐萁的驳斥。

傅崐萁反批评行政院推诿责任、只会“出一张嘴”,并质疑中央建议的“垂直避难”对老人家而言根本来不及逃生。他更指责,灾难一发生,网军侧翼就在攻击地方政府。卓荣泰则拍了拍傅崐萁的肩膀说“大家都在救”,并表示应先一起救灾,之后再谈其他问题,随后便转身继续勘灾行程。

随后,当一行人转往设于光复糖厂的前进指挥所召开会议时,傅崐萁再度发言并剑指中央,重申他在他在8月13日立法院朝野协商灾后重建特别预算时,他就已提案要求处理此堰塞湖问题,但当时农业部评估没有立即危险而未积极处理。卓荣泰打断其发言,表示“要追究以后再来”。傅崐萁则向媒体高喊,“这就是中央的态度”,强烈表达不满。

被傅崐萁点名的农业部,该部长陈骏季则回应:他当时指的是8月杨柳台风时的情境,并非针对此次状况。此外,陪同勘灾的民进党籍立委沈伯洋当场表达不满,向傅崐萁喊话“我们现在先救灾可以吗?”。事后他也在社群媒体上批评傅崐萁迟到还发表政治演说,并试图撇清地方政府的疏散责任。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傅崐萁妻子,亦是花莲县长徐榛蔚在灾情发生时正率团在国外进行访问,其动向成为舆论焦点。她在接获通知后,中断行程紧急返台,并表示已指示县府团队全力救灾,同时强调一旦水势退去,将立即请求公路总局协助抢修中断的桥梁。不过,她在台风警报发布后仍未第一时间返台的决定,也引发了部分网路舆论的批评。

关于疏散撤离问题,单信瑜则认为关键在于风险沟通不足。他指出,淹水范围图制作完成后,没有人挨家挨户向民众说明,民众不知道淹水后果的严重性。他批评现行警戒发布方式缺乏针对性,“发了200次警戒也没有用”,需要村里长动员人力逐一劝离。

单信瑜进一步指出,地方公所人力不足,村里长本身对堰塞湖了解有限,使得疏散撤离操作比土石流和淹水更加困难。他认为风险沟通应该要分众分群,用不同方法让民众了解风险意涵,但“台湾从头到尾就一直没有搞清楚这个状况”。

谈及防灾体制问题,单信瑜表示,虽然灾害防救法实施二十几年,但地方政府防灾仍是兼办业务,没有专责人力,且防灾职务人员流动性高,今年教的人员明年可能就调走,导致经验无法延续。

单信瑜认为,防灾工作虽然法制上是地方负责、中央支援,但中央没有给予地方足够的法制和制度支持,资源和重视程度都还不够。

2025年9月24日,花莲光复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评论区 3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至於陳峻季說得「即時性風險」,明顯是指在當下條件下短時間內沒有風險,而非是強颱帶來暴雨之後沒有風險,有些政客混淆概念甩鍋的確是可恥🙄。但反過來說,根據瑞士芝士理論,導致嚴重事故發生的從來都不是因為某個單獨的原因,而是多個問題同時出現,中央地方相信都需要改善?就選舉政治而言,哪一方能更優雅地指責對方,往往才會有加分,但對於中共來說他不在乎藍白兩黨能否加分,任何一方拙劣的表現都會成為他論證民主失敗論的論據。

  2. 至於中央與地方的衝突,對於來自海峽另一邊的大陸,香港讀者而言,救災中,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往往不需要分得太清,但是這在台灣不一樣,希望能有更多介紹。

  3. 有種大家都在做事,但是感覺最後什麼都沒做一樣🤔。相信是因為事出突發,有一些關鍵時間節點的事情發生經過並沒有那麼清晰,沒有包含在文章內的原因,特別是22日到23日,前線警消村里長的工作安排需要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