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将至,过去数月我最常听到的问题是:你要留在美国,还是回中国?
这个问题好像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在我脑海中不知疲倦地打转。时不时的,我和身边的人都会给它抽上一鞭。中国解除疫情封控后的第一年,流动的自由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热衷谈起的珍稀品。许多国内朋友们都开始备考雅思、托福,一时间我感到自己好像置身人人向往的目的地。思索着是否回国的我,也自然成了一个古怪的人。
或许因为未在国内度过防疫最荒诞的一年,没有切身体会过随时可能失去自由的恐惧,在面临留下还是回国的人生关口时,我对在此地的失去更为敏感。在美国读研的两年,我意识到某些自由的远去。陪伴家人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中文表达的自由、安全行走的自由、免于歧视的自由……有的自由看起来一点也不伟大,庸俗得很,可是我知道它们对我很重要。
我是一个20出头在欧洲独自念大学的留学生,很能认同作者基本上每一种感受,在暑假所有同学都回母国看望家人,现在想到亲人都会忍不住流泪的时刻读到这篇文章真是莫大的安慰。刚到欧洲的时候去相熟当地朋友家吃饭,被问“你家人呢?他们也在西班牙吗?”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心酸,对于他们来说一大家子一起来的移民才更常见。陷入身份纠结的时候,总会数落我在西班牙的痛楚:我用第三甚至第四语言生活,同样是外国人找工作,远远比不上拉美和欧盟的移民,我和家人最短也只能一两年才见一次面。后来想难道我来西班牙当时抱着那么大的激动和兴奋,就是为了让自己陷入这种抑郁里吗?只有关注自己目前的生活里期待和想要做的事才能活下去,到了一个新地方如果都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话无论逃到哪里都不是尽头。
“衡量舍弃的,比衡量得到的容易。”这句真的好真实。我觉得作者很厉害,可以看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即便是在很挣扎的情况下。无论做什么选择都真心祝好运,加油。🙏
可以看得出作者对于墙内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回去自己亲身尝试一下吧
回去先過過跪著的生活,看看是否習慣適合,不過也要想想回去了,是否還有潤出去的空間。
推 xzhang19 的評論
同理作者,其實相信每一位在美國的留學生結束學業面臨職涯抉擇都會有類似的迷惘,除非是能早早就確定人生方向的。故鄉有熟悉的資源和機會,異鄉有更好的生活和自由。其實中國、台灣,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對於故鄉的考量不一樣。
但是這畢竟是人生的一個斷點,屬於二十幾歲的迷惘。一旦選定職涯,五年十年過去,人生的想法又會不一樣。作者文筆很好,把這樣的思緒寫得綿密細緻,但是人到中年後回顧這一段,可能會覺得這麼多的感嘆只是一小段過程而已
还是能理解作者的感情,比较七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样的边缘感带来的痛苦。中间经历过回国的两年,最后现在来到了德国。
评论里的两方其实都没有错。我们都是从自己的情境出发来看问题的,不同情境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文本的一套自己的系统。不同的系统自然会有不同的诠释。感同身受的人多半是与作者共享一套系统的人,而批评作者太肤浅的人,则是在用另一套系统解读,或者说,是生活着不同的情境里。
不过如果说这七年来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情境和系统一直都在改变。我已摆脱了刚来美国的时候加诸在我身上的那个系统了,而那个改变来自于这七年不断地尝试新的东西和了解新的角度。每一次尝试都会改变一点点。慢慢地我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所以比起who I am,我现在更关心who I become。一旦确立了becoming的目标,那么归属感就不再是我会考虑的问题。归属感常常是指向过去的经历的,但我必然不属于我的过去,而是属于我的当下和我的未来。回国还是留下不重要,我不会因为留在一个地方就必然成为什么,或者说,回国和留下都仅仅是一个起点,尔后要不停地行动来不断地成为我要成为的人。
寫的很好,哪有那麼容易捨棄的故鄉,特別是在這個狀態下更多是迫不得已的自我流放,本來就是會有糾結,拉扯和猶豫。
我有一句批评,若自己边缘感太强,到哪里都自认生活在缝隙,是无法生出自己的归属感的。这话同样给自己引以为戒。简中使用者的祖国已经覆灭,我们或是做些灾后重建,或是忘记它。
落葉歸根,那里就是異鄉;落地生根,那里就是你的家鄉。
评论区对“为什么会想回国的挣扎“做出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列举出来的理由都非常值得理解,我在异乡人主题下其他文章都有看到这种因素。然而在这篇文章,只有空泛的”归属感“和”肆无忌惮地试自己想做的事“。要想建立共鸣,要让它具体化,落到实处。若不落到实处,读者无从感受为什么这两件事对作者如此重要,读完能留下印象的只有这两个大词,也就容易感到”无病呻吟”。当然,落到实处需要足够的真诚。否则就等于只提出一个概念,然后类似处境的人都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往里套,也就容易因为评论对这篇文章的批评而愤怒,觉得是在针对自己。
评论区的个别看法也太过刻薄了吧,开始就给作者贴上利益既得者的标签,所以个体真实的困惑和挣扎就是无病呻吟吗?!为啥大家只要看到中产的心声总会无由来的愤怒,这股愤怒何必针对个体?以及,很多人会以为选择留在国外,寻求最高程度的自由就是解百忧的solution或是最世界公民的行为。可是如果一个人在国内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本国文化有很深的共鸣,肯定会舍不得的吧?只要这么想,就是被中共洗脑?!我看,会这么想的人,才是真正狭隘的个体。选择回国做些小范围的对抗看起来是理想主义者的白日梦,可是这种想法不应该被定义为愚蠢,连想都不想的人其实不愿承认自己是犬儒主义者罢了。
百善孝为先
百孝润为先
留美的方式千千万,把绿卡拿下来是一切的一切。
不要光顾着抽工签,有空跟本地人谈谈恋爱。美国别的多不多不知道,美国人总是比外国人多的。
在疫情期间出国留学,对于几种“自由”的得与失也有了切身体会,但是迷茫随之而来,因此对于作者所写的这种心绪不宁的状态深有同感。我觉得这样的心绪不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偏向理想主义的人”心中对于“寻求改变”是否绝望的拉扯。只要“寻求改变”还有一丝希望尚存,那么这种心中的拉扯就会存在。
顺便问下小编,可以知道作者其他专栏或者博客吗?想读作者更多的文章。
我想對評論中所有認為這篇文章是既得利益者的矯情的讀者說一句: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才會毫不猶豫地回中國。對他們來說,國境從來不是能阻擋他們流動自由的障礙。相反恰恰是對這片土地上的人還有感情和期待的人,才會掙扎著要不要在政治氣氛日益嚴峻的現實下回國。誰是真正有抱負的青年,我給不出標準答案,但絕對不會是那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的利己主義者。
家在一线,有户口有房产,工作收入二三十万的话,就是境外难以想象的便利舒适了。看似不多,在国内排得到前0.5%。这种中产朝上的文,看看就得了。
“发自新加坡”
所以这篇是“非虚构”吗?
现在认真读完了,确实,感觉这篇文章很悬浮,缺少落地的困境,不够真诚。文中提到的他人条件看起来也都非常优越,抉择看起来并不艰难。看到和越南司机的对话那里让我赞同下面的评论:还是割舍不掉国内的既得利益。
这篇真是非常真实的矫情
异乡人专题的文章看了很多,这篇是最糟糕的一篇。如果只是单纯讲述一名文科小留因为无法找到工作留在美国而选择回国找工作这样一个故事,我想我不会感到惊讶;如果只是单纯讲述对于文科小留来说,回国陪伴家人以及安全出行的需求高于在美国言论自由的需求这样一个事实,我想我也完全能够理解。但是作者采用了欺骗式的说话方式,声称自己是在放下了归属感之后才选择的回国,那我不妨建议作者把话说的更加明白一点,是因为她无法放下在中国获取的既得利益而选择回国,而不是套着一层“归属感”的皮而讲述身为异乡人的感受。事实上,我想作者从一开始就构建了一个异乡人的外壳,目的是用来隔离自己尝试融入当地环境的各种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从而能在离开时安慰自己已经尝试过融入社群。说得再直白些,这就是怀揣着旅游心态出国留学罢了。
現在很需要這篇,謝謝端
没必要陪着巨轮沉没
我也曾做过“能对环境做一点微小的改变”的梦。如果真的回国,相比于改变环境,找到与自己命运相似的个体,和个体保持紧密的联系,会更舒服些。
确实要回到出生的地方,真真切切地感受过,才能更坚定地选择离开。
过去因为求学和工作的缘故,辗转内地,北美和香港,拥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穿梭于不同的差异巨大的文化环境之间,不免让人迷茫。如今在内地的家人健康状况日下,同样面临去留的问题。只身他乡,也常有对身份认同的复杂感觉。但我一直都觉得,当重大的事件发生时,命运会推着我们去认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追求,并作出与之相匹配的选择。
条路自己拣,扑街唔好喊
其實有沒有想過,為啥別國的人移民美國或移民別的國家,從來沒這麼多考量;就中國人移民,仿佛會產生一種罪惡感、仿佛做了甚麼道德不允許的事情一樣?有沒有想過是共產黨向你灌輸了一種跟世界不一樣的觀念?aka“洗腦”。
不要再被共產黨騙了,好像擁抱西方價值觀就是叛國一樣,其實從來不是這麼一回事。
聽我一句話:留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