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后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已经是历史的容器”

徐秋依然觉得它是中国最好、最适合生活的城市。但她也意识到,上海再好也只是“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
鲍莉无法忘却封城的经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看见,“把自己当作历史和政治记忆的容器。”
上海封城 大陆 政治 社会

【编者按】上海封城一周年,端传媒重访上海,试图记录下那些在急速的复常中,被遗落的声音和记忆。这是专题的第一篇:上海,封城后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已经是历史的容器”

如果你在2023年第一次抵达上海是三月份,迎接你的将是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人潮涌涌的公共交通,几乎没有疫情封控遗留下的痕迹,除了遮挡脸庞的外科口罩。

抵达上海虹桥火车站,下了列车的旅客在月台拥成一团,人们脸上还挂着口罩。行李箱和陌生人不时相互碰撞,人流呈扇形缓慢向前移动,挤进一米多宽的下楼扶梯口。疫情防控宣传语从广播里消失了,只剩下拿着喇叭的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勿在电梯口停留。火车站内集成不同风味的餐厅,一半热气腾腾,一半拉下大门。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24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想起耳语者,也想起杨继绳的墓碑

  2. 很高興讀到這篇文章,歷史是真人血肉構成的,這些人這些事不該被遺忘

  3. 感谢端的记录

  4. 現實上就是中國人的服從性是領先世界,然後下面留言叫人反思先輩的爭取,也是蠻好笑的。其他國家人民爭取的成功,與你中國人何干呢,與其寄望中國人站起來的一天,倒不如寄望支爆更實際吧。
    六四過後30多年,中國出現最多的不是站起來的人,而是爭著跪著和做小粉紅的人。

  5. 没有人提起才是最崩溃的。很多没有经历过封城的人也不会理解。而且最可笑的是,上海封控还要被嘲笑是咎由自取。虽然这篇文章没有记录那些更可怕的次生灾害,但是也记下了很多健康没受影响但被困又日日需要寻找食物人们的日子。忘不了

  6. “我们每天都在被政治和权力机器形塑,你没法依赖任何平台记住,只能把自己当作历史和政治记忆的容器。”Well said! 也感谢端的记录!

  7. 很精彩很多角度的眾生相,相信有封城經歷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同身受

  8. EricBlues所指出的几个角度,之前的上海封城深度报道中是有提及的。难道每篇报道都要从各个角度理性感性起因经过结果大历史小人物,写成像一篇维基百科雄文一样的总结,才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小人物的真实情感经历、口述历史同样重要

  9. 感觉意思没有表达清楚,若意欲追求对某些现象、结构「挥斥方裘」的快感,而忽略并鄙夷细小情感的连接,这般的执意宏观很容易就会走上mansplaining的道路。

  10. Eric的评论有把我惊憾到,不符合阅读倾向的文章便是“内容质量肉眼可见下降”,与内容发生了共情的读者是“为支持而支持为反对而反对的智障”,这里是端,不是人民日报时政版……是不是走错路了?

  11. 什么经典的春秋笔法,不探讨封城政策实施的关键点抉择,不探讨实质上封城后出现的乱象,不探讨地方中央的rivalry,通篇在做小学生式的情感渲染。文章质量肉眼可见的下降。为了反对而反对,和为了支持而支持一样都是zz

  12. 长尾巴的芥末末说道:

    谢谢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没有忘记。

  13. 三反五反,大饑荒,十年文革,六四屠城……
    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何在?

  14. 「很懷念當時的狀態」——真的值得一再重演讓這種人好好感受一萬遍

  15. 她们的时间停滞、粉碎了,而我大脑里最后一点「用力凑合活着」的念头也像开败的白玉兰,转瞬无影无踪。我依然能记起恋人每天靠过期的速冻食材、公司派发的食品和聊胜于无都算不上的「团购」,还有仿佛死去已久的加缪化身而成的空气,就那样在希望和无望的瘟疫里绝望等待救赎和死亡的日子。提到2022的春天,我能想到的元素只有断掉的精神药物和糖、闻到会吐出来的化冻泥土和冒头的青草嫩叶,还有每天15小时瘫在床上依靠中毒一样刷手机和上海/国内的「小道消息」知道恋人还活着还平安的那个我早已认不出的、incel一样的「人形」物体,和仿佛永无止尽的幻觉。
    还有还活着但好像也死过的、碎裂过的、我爱着的她们。
    「我尝试着用身体做一个记忆和历史的容器,所以试图忘记必然是对自己、对她们和造物主的背叛。」
    IT'S BEEN PART OF US REGARDLESS IF WE ACKNOWLEDGE IT.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傍晚喝/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我们喝呀喝/他高叫着你们把提琴拉得更响些/死亡是德国来的大师你金发的玛格丽特你灰发的舒拉密兹/... ...」

  16. 我感觉可以喂个评论ai了,直接节省大伙5分钟仇恨时间,搞不好还比评论现状效果好。我想前几篇已经有先行者让chatgpt评论,说水准超过大多数账户不过分。

  17. 我有两句话想说
    一,请那位海贼王朋友认真反思一下你的言行是否真正体现了你所追求的普世价值。你现在生活的民主环境是你的先辈们用鲜血争取来的,请问问自己是否可以像他们一样勇敢,而不是在这里嘲笑大陆人的苦难与顺从,以此体现你可怜的优越感。
    二,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依然坚定的相信着,相信黄浦江的潮水,洋山港的浪花,强大的工业基础,领先的法治精神,一定会保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让她在未来的风暴中依然屹立,并为崭新的民主中国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到那时,如果我已经和父母迁居海外,即便新的民主中国百废待兴,我也一定会归来。因为那时的中国,才是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我相信所有对当局失望的海外华人华侨中,也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向那个真正的民主中国伸出援手。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人能够真正沐浴在民主的阳光下。

  18. 即使政治上的空間有限,還是希望上海乃至中國至少能從防災的角度記住這段歷史。

  19. 甚至怀疑文笔优美地叙述封城,也是类似于“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一种🙏🏻

  20. 我人在北方讀書,去年春季學期從三月中旬到學期結束六月下旬經歷了「鐵桶式封校」。這些年從沒失眠過,但是去年到五月時晚上已經夜夜驚醒,睡著也只能睡著一會兒,半夜看著宿舍窗戶外發呆。上海同胞們去年的經歷我沒有親歷,但大概也能感同身受,希望這段經歷不要這麼快的被遺忘。

  21. 不知不覺已經一年了啊!如果沒有這篇報導,怕是會遺忘地更快了!

  22. 真的,那位海賊王朋友請收收你的「支味」,端每發一篇中國報導都一定能看見你在留言裏惡語相向證明自己的優越,你的言行舉止和你瞧不起的那種中國人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讓你出生在中國,很難不保你會是最惡劣的那種粉紅。

  23. 記憶是一張複寫羊皮紙,紙上的文字可以被消除,但留下的痕跡將永遠存在。

  24. 對於大部份中國人來說,他們就是奴性服從,人為災難過後,還是坦然接受,像當年的文革和大飢餓一般,身邊的人死了就算了,還是服從地過日子,現在還能周圍旅遊, 多麼「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