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身在当时全球疫情最严重的英国,我微烧咳嗽软卧床上。电话响起信息提示铃声,英国公共医疗机构国民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下称NHS)告知我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确诊了。
“终于。”仿佛已久等此刻降临,刹那不再担惊受怕,不无讽刺。那时的英国,可以说经已沦陷。确诊个案每天徘徊于五至六万宗;单日死亡人数曾创新高至1500人。如今数字虽然回落,但仍然远远高于2020年3、4月第一波爆发。英国感染总数逾420万,死亡人数超过12万9千,总数和所占人口比率均在世界前列。病毒仍在变种、蔓延,新型病菌传染力更为高强。
伦敦自是重灾区。很难想像有伦敦人在过去一年不曾接触到病毒。去年圣诞前夕的高峰期,伦敦紧急实施最高级别的全国封城,每30人就有一人染病,有些区更是每20人就有一个受到感染。即是,当你到中大型超市购买粮食,便会可能和多名感染者擦肩而过。所以我和许多人一样,预料到人在病菌的笼罩下,总有一天病菌会成功侵略我们的身体。
佩服作者冷靜的行文和一顆善心。經歷絕望的大病,卻沒有將矛頭對準在我看來頗為自私的室友Z(反而寫到英國少數族裔面對更高的暴露風險),也沒有感情化批判NHS系統一文不值(反而認可它此前的merit)。好人必然平安。祝作者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好文,作者珍重!覺得摘要跟文章主旨不太有關...
我有耳闻英国的防疫不乐观,但是看到此文才知道居然夸张到这个地步,和我心中的老牌欧洲强国真的不符。
政府政府政府
什麼都是政府的錯
你便沒有錯了嗎?
全世界都受疫情影響
英國已經是全球打疫苗最快的國家之一
你依然覺得政府做得不夠好
既然你覺得自己比政府做得好
你大可以從政啊
英國不讓你從政嗎?
在中國你不滿意政府的話
你又可以幹啥?
辛苦了
中国的优势是低人权而不是管理有方,只要中国人够下贱,管理总有效,一种不行就换另一种,反正不用负责,就算都没有效也可以让他有效。只可惜这种优势就连小粉红也不好意思讲
唉
Keep calm & Carry on
讀到全日出動的救護車但送院的市民卻寥寥無幾這一段,讓我想起每一次去英國都會看到這句著名的標語。它印製在咖啡杯,T恤,和一切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紀念品上;Keep calm & Carry on。 在災難前保持鎮靜去承受你的苦難吧。這句話沒有明示的還有在災難前維持你的尊嚴,就算死也不要暴露出你的軟弱。所以在對病情毫無把握的頻死邊緣,也需要遵守NHS的分流措施,不要壞了公共秩序。這一刻我的手機傳來CNN的即時信息,Prince Philip leaves hospital!
你的孤獨,你的無奈,你的節制都讓我感同身受。謝謝分享你的苦難經歷。希望第四波疫情不要發生。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唐纳德·特朗普
我也在伦敦,英语还不好,心里确实害怕,好在现在已经是50岁以上通知打疫苗了,曙光在前方,祝一切顺利。
同在伦敦,感同身受,希望作者接下来的时间一切顺利平安。
但我想,并不可仅仅将作者所遭遇的苦痛理解为英国一国的问题。不妨将其与所谓的非民主国家中国进行对比,同样是在疫情期间暴露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和行政系统瘫痪,英国在生产政治“同意”的能力方面似乎远胜中国。
文章否认了国民不遵守防疫规则是因为“自由主义倾向”(文化问题——一些西方国家为防疫失败而常常打的幌子),指出恰恰是失败的传播政策、物资供给、经济援助、劳动保护、医疗系统(政治问题!)“逼迫”个体打破防疫规则,成为防疫漏洞。许多西方观察者用幻想中的高人权“劣势”来为西方国家防疫失败辩护,尽管太多亚洲民主国家的成功可以构成一记漂亮的耳光。
但我们不应该将目光仅放在能否将感染数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它是首要而非全部的目标),即便是那些成功控制数字的亚洲国家,包括成功控制疫情的威权的疫情发源地中国,同样面临着一个“政治”的问题。以中国为例,“过火”的隔离政策背后,同样是薄弱的公共医疗系统。以香港为例,政治信用破败的一个表现是特区政府不由分说地拒绝在疫情初期对中国封关。更不要说执着开办奥运会的日本。换言之,西方的溃败与东方暴露的问题,都来自于新自由主义后“去政治化”的社会治理。其机制将公共资源的分配(一个政治问题)扭转为国民“同意”的生产(一个文化问题),这恐怕是英国糟糕的防疫与中国高呼“反超了”背后一以贯之的逻辑。
请问编辑可否将Initium reader的人身攻击和种族歧视的评论删去?此种评论无论如何令人难以忍受。
心痛至极,Covid19暴露出新自由主义以降西方社会的诸多问题(当然,这首先来自于,发达社会的声音被“不公平”地更多的聆听与记录下来,相较威权体制的中国或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则扮演了沉默的受难者角色) ,同样的役症,对于居于高位享受特殊医疗的权贵,与疲于奔命的中产阶级,与用命换钱的底层移民工,形成了悬殊的差异,而出台的政策似乎更多地考虑前者的利益,却放任后者的死亡,同一条性命、赤裸裸地标上了不同的价格。
这次疫情可以成为一个fact check,华人如果要搬去异国他乡居住,需要重点考虑当地政府的疫情治理情况,方才安心。
這種面對生活現實的壓抑與無奈,移民在外的人更能切身體會。外面的花花世界很精彩吧,但有哪個遊子不思鄉呢?的確,每個國家的制度、文化各有不同,重點是個人取捨。要享受它最美好的一面,但前提是能想像並承受它最壞的一面。多少人對於移民英國或破釜沈舟,或躊躇不前,這篇分享可謂給各路人馬一個平衡參考。
這次作者大步「攬」過鬼門關,望妳多多珍重。
心酸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