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rr”外之音:台湾网友、新加坡李家与“管家”淡马锡公司的意外战争

台湾捐给新加坡口罩,但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发出了意味不明的"Errrr"评论,引爆两地网友骂战,也让星国独一无二的淡马锡控股公司受到台湾舆论关注。不过,这并非淡马锡第一次成为他国争议焦点,早在何晶上任之时,李光耀父子就曾因淡马锡公司相关报导委任律师控告《经济学人》诽谤。
2015年11月18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夫人何晶抵达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的欢迎晚宴。
台湾 公共卫生 公共政策 地缘政治

四月初,继捐赠口罩给美国、欧盟之后,台湾政府再次宣布捐给新南向国家(含新加坡在内)一百万个口罩。1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Ho Ching)在个人脸书上转贴相关新闻,却只留下谜样的\”\”Errrr ….\”\”评论,引发台湾网友不满,前往何晶脸书留言怒骂。截至22日为止,何晶该则贴文下已累积超过9300个怒、2.3万则留言。

面对台湾民间的怒火,新加坡网友也对台湾政府有所不满。在留言区,不少新加坡网友质疑,新加坡借新科工程(ST Engg)在台湾有两条生产线,自台湾1月24日管制口罩出口后,新科生产的口罩就“被扣留在台湾”,意指台湾一手扣新加坡口罩、一手捐给新加坡口罩,令人不满。双方战火越演越烈,引发两国政府高度关注。隔日,台湾外交部表示,捐赠口罩前曾与新加坡相关单位进行讨论,“两国双边政策将以政府发言为主,不受任何个人发言影响。”

13日,民进党立委林楚茵在立法院质询台湾财政部,是否有扣留新加坡口罩情事?财政部长苏建荣解释,台湾口罩禁令于1月24日发布,但新科工程所生产的口罩在22日就已获准放行出口、29日出关,并无扣留;再者,新科工程在台湾两条口罩生产线设备,早已于2月12日就已运回新加坡。

未料,台湾网友却进一步发现,何晶是新加坡最大控股公司淡马锡的董事兼执行长、该公司正是新科工程的最大股东,质疑何晶乃是为维护自家公司生产的口罩利益,才对台湾的捐赠行为做出无礼回应。这让台湾网友冷嘲热讽的焦点转向淡马锡公司,16日,台湾最大网路论坛ptt股票版(Stock)贴出新闻“疫情重挫新加坡淡马锡 第一季惨赔235亿”,旋即引起网友竞相留言\”\”Errrr\”\”发泄,两地网友战火,一时未休。

引爆台星网战的淡马锡公司是一间怎样的企业?何晶为何会身兼总理夫人与该公司执行长的职位?在本次风波中,不少新闻称淡马锡是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是否为真?

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一个家庭在前总理李光耀遗照前致祭。
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一个家庭在前总理李光耀遗照前致祭。

台湾政论节目,让新加坡网友遭政府发出“修正命令”

在“何晶、口罩与淡马锡”风波正热之时,台湾的政论节目自不会放过这个焦点话题。4月13日,台湾东森新闻的谈话性节目《关键时刻》指出,新加坡淡马锡的执行长何晶的年薪高达一亿新加坡币(约21亿新台币)。节目拨出之后,某些节目片段立即被新加坡网民转贴分享,因而在新加坡成为热议话题。

19日,新加坡财政部引用《线上假讯息与操弄保护法案》(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 (POFMA),对四个转贴该节目连结的网友发出了“修正命令”(correciton orders),要求转贴这则薪资新闻的网民、媒体和反对党政治人物,在自己的转贴贴文下方加上政府的说明,并承认自己转贴的东森新闻贴文是假讯息。

这四个行为人分别是网路论坛“硬体区域”(HardwareZone)的用户“darksiedluv”,“线上公民”(The Online Citizen,脸书追踪人数约137,000人)、“监督淡马锡”(The Temasek Review,脸书追踪人数约63,000人,目前暂时关闭、原因不明)两家媒体,以及反对党“人民之声”(People Voice)的创始人兼党主席——林鼎(Lin Tean,脸书追踪人数约34,000人)。

根据《线上假讯息与操弄保护法案》,若不愿遵守“修正命令”,最高可处以罚款两万新加坡币,或有期徒刑一年,而散播假讯息的人,则可处最高五万新加坡币罚款,或有期徒刑五年。即使被告可以上诉,但官司过程往往旷日费时。

然而问题是,分享这则贴文的人数明明高达数千,而且《线上假讯息与操弄保护法案》也规定可以追溯位于海外的当事人,但在这起薪资风波之中,新加坡政府却只对国内的四个行为人开铡,对于“假讯息”的源头台湾,也没有依法进行追究。事实上,新加坡政府曾在今年初以该法追究马来西亚的人权组织,未料最后却因此反被该组织反告上马来西亚法院——很显然,新加坡政府其实无力追溯国外的行为者。

更重要的是,尽管新加坡政府要求这些散播“假讯息”的人对贴文进行“修正”,但财政部和淡马锡却都没有公布何晶正确的薪资数字,遭外界讥讽“是要如何修正”。

不过政府不公布何晶的薪资数字,倒也并非于法无据。根据《新加坡公司法》(Singapore Companies Act),淡马锡被归类为“特殊私人公司”(exempt private company),因而拥有某些特权、甚至豁免新加坡《公司法》的某些规定,也无需公布高阶员工和董事的薪资——事实上,直到2004年淡马锡发行公司债之前,淡马锡也都从未公布过财报。

虽然确切薪资数字无法得知,但我们依然可以估算何晶的薪资。2009年,淡马锡首席执行长曾一度传出将由查尔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接任,然而这起人事案后来并未实现。有网友曾指出,固特异在预定接掌淡马锡之前,曾在澳洲/英国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担任执行长,他当时的年薪约为5400万新加坡币(约合港币3亿元),因此可以估算淡马锡执行长的年薪,应该至少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不过无论何晶的薪资是多少,这起事件都反映出了淡马锡在新加坡的特殊定位,以及一些新加坡人长年来对淡马锡的不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由前总理李光耀于1974年成立,是一家由新加坡政府财政部持有100%股权的公司。旗下掌控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电力和莱佛士酒店等,几乎囊括新加坡的民生服务与重要企业,可说手握新加坡命脉。

尽管淡马锡宣称“自食其力”,资金来源主要都是自己持股公司的股利、投资的资本利得以及自行发行的公司债,也一再强调淡马锡“不管理”新加坡的公积金(Central Provident Fund,类似台湾的劳保、退休金)和外汇存底,但实际上淡马锡仍然可以从财政部获得“政府资金”的挹注,却未对“政府资金”多加详述。

然而根据《关键评论网国际版》的一篇分析,新加坡政府于2004年进行修法之后,便允许政府将财政储备(reserves)移转给政府辖下的法定机构和公司,也允许资金在这些机构和公司之间流通,而所谓的财政储备,便包含了公积金,以及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类似台湾的中央银行)掌管的财政盈余和外汇存底。换言之,淡马锡的确可以使用包括公积金在内的政府资金。

由此,一些新加坡网民对淡马锡最常见的怨言,便是淡马锡使用了人民的公积金进行投资,但公积金的利率却远远不如淡马锡的收益率,并怀疑淡马锡之所以要极力撇清自己与公积金的关系,便是为了独占利润,而不想让公积金的受益人(亦即新加坡全体劳动者)分一杯羹。

更令人玩味的是,根据新加坡宪法,实际掌权执政的是总理,而总统的职责则是监督施政(其中包含监督财政储备)。然而由于2004年修法过后,淡马锡的资金,和公积金、政府财政储备,都被视为政府整体资金的一部分,因此不论资金如何在这些机构之间流动,都无需再经过新加坡总统的同意。

巧合的是,2004年做出相关决定的机构,正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董事会。更巧合的是,现任总理李显龙于2004年上任之前,正好就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董事会主席;此外,作为李显龙妻子,何晶也在同一年接任淡马锡的执行长。

这些发生在淡马锡历史上的“巧合”,对于反对执政党的新加坡人来说,淡马锡本身的存在,都恰恰坐实了“李氏王朝”、“李加坡”这些说法。而发生在该年夏天的“总理控告《经济学人》”事件,更让不少对李氏政权反感的新加坡人记忆犹新。

2004年8月14日,《经济学人》于当期出刊的杂志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淡马锡,先是新加坡,后是全世界(Temasek, First Singapore, next the world)”的报导。根据现存网路资料显示,该报导指出“由于淡马锡控股执行董事何晶是李显龙的妻子,而李显龙又是李光耀的儿子,何晶或许觉得自己不需要和记者打交道,不愿接受记者访问。”

报导中并指“为新加坡政府进行投资的淡马锡控股,虽然自认已逐渐成为具竞争力和透明的国际投资公司,但内部仍具备亚洲社会中『家长式管理作风』的资本主义,也就是在政府保护下的市场让自己拥有的企业运作,同时带有『裙带色彩』,人们很难揭开其神秘面纱。”

报导刊出后,李光耀、李显龙父子分别委任律师提告,指《经济学人》该篇报导涉及诽谤、要求社方道歉与赔偿。《经济学人》后发布声明,指该报导对李家与淡马锡的叙述“错误且毫无根据”(false and completely without foundation),并向李氏父子道歉。

2009年7月29日,淡马锡控股的执行董事何晶在新加坡举行的政策研究午餐会上发表讲话。
2009年7月29日,淡马锡控股的执行董事何晶在新加坡举行的政策研究午餐会上发表讲话。

何晶:将淡马锡带往“主权基金”之路的推手?

话说回来,虽然外界今日经常把淡马锡视为“主权基金”,但究竟什么是主权基金呢?根据“主权基金学院”(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的定义,主权基金是一种国有的投资基金,主要资金来源为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存底或财政盈余构成,但不包含传统定义的国有企业、和公办的劳退基金,而投资对象也一般是海外标的,而非国内企业。就此而言,台湾所谓的“四大基金”(劳保、劳退、邮政储金、退抚)皆不能算是主权基金。

对于天然资源丰富、却可能有耗竭之虞的国家来说,主权基金就是避免国家“坐吃山空”的重要机制。比如今日主权基金的原型,便是吉里巴斯于1956年成立的“吉里巴斯收益平衡储备基金”(Kiribati Revenue Equalisation Reserve Fund),目的便是未雨绸缪,避免吉里巴斯在磷粪资源枯竭之后丧失收入来源。

台湾亦曾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以及2010年劳保传出破产危机时,出现过成立主权基金的呼声,政府亦进行过可行性研究计划,并将淡马锡视为标竿案例之一,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个中原因,传闻便是中央银行极力反对主权基金动用外汇存底。甚至到了2019年总统大选竞选期间,韩国瑜也曾将“成立10兆中华民国主权基金”作为政见,短暂地将主权基金议题拉回到台湾的舆论视野之中。

事实上,“主权基金”的定义今日依然颇为模糊,学界亦未有明确规范,导致民间经常把类似性质的基金组织都冠上“主权基金”的称号——比如中文版《维基百科》的主权基金条目,便把台湾用来稳定金融秩序、只在紧急时刻进入股市“护盘”的“国安基金”,也列为主权基金,明显就是误用了“主权基金”的概念。

若要谈主权基金概念模糊的问题,淡马锡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回顾淡马锡的历史,其于1974年成立之初,其实是由新加坡财政部拥有的一间“私人公司”,功能是持有“和政府有关系的公司”(Goverment-linked Companies, GLC)、而不是利用政府财政盈余在海外进行投资,因而准确来说,淡马锡早期其实更像一个“控股公司”,而非主权基金。

相较之下,另一家经常被和淡马锡相提并论、甚至让人混淆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 GIC)就很不一样。就功能和营运方式而言,GIC 都比淡马锡更符合“主权基金”的定义——它不持有资产,只对资产进行管理,而资金来源则是政府财政盈余、公积金计划,以及新加坡货币管理局的外汇存底,投资的也主要都是国外标的。

早在淡马锡成立之前,新加坡的国营企业几乎都由财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 Incorporated, MFI)主管,但庞大的业务对于财政部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此外,新加坡政府当时认为,若能将管理国营事业的部门分离出来,也可以让财政部将业务范围专注于财政政策上,避免涉入企业的营运管理,从而也能将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角色区隔开来。在这些背景之下,淡马锡应运而生。

如此说来,比较像是“控股公司”的淡马锡,为何今日经常被人们称为“主权基金”呢?个中原因,或许便和何晶脱不了关系。

2020年3月14日,一对戴着口罩的夫妇走过新加坡的鱼尾狮雕像。
2020年3月14日,一对戴着口罩的夫妇走过新加坡的鱼尾狮雕像。

1990年代初期,经济自由化、去管制的风潮也吹进了新加坡,而淡马锡则进一步收购了媒体、电力等公营事业,并着手对这些企业进行私有化。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断出售手上持有的公司股份,为淡马锡注入了更多的资金。

到了2002年,何晶出任淡马锡的执行董事,也开始为淡马锡推动新的规章,明确将淡马锡的定位从“国内产业发展的促进者”,转为“多角化投资的商业投资公司”,并以盈利为目标,开启了淡马锡的转型之路。

到了2004年,何晶进一步成为淡马锡执行长,持续将淡马锡的投资目光放向海外,投资策略也越来越积极。时至今日,淡马锡最初持有的 35 间国内企业,只剩下 11 家仍在淡马锡的持股名单之中,而海外投资的比重也持续增加,因而也变得越来越像“主权基金”。学界和财经界普遍认为,淡马锡二十年来出现的这些变化,何晶便是关键的舵手。

有些人则指控,淡马锡之所以可以在何晶接任执行长之后迅速扩张版图,除了与发行公司债为淡马锡带来充沛资金有关之外,2004年新加坡修法、让国家财政储备成为淡马锡资金来源后门,也是关键原因。

淡马锡控股于2017年发布的《回顾报告》之中,则以“管家”(steward)自喻,鲜明地反映出了淡马锡介于公私之间的特性——既不是一国境内实际掌权的“一家之主”,也不完全是国民、私人企业这样的“家庭成员”。

然而这样的设计,除了依然有游走在公私界线两侧的疑虑之外,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减少政府干预”、“民营化”的措施,也多少有些扞格。

对此,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教授 Christopher Chen 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如果以“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来看,淡马锡拥有股权的公司,其实经营状况一般都相对公正。然而他亦指出,淡马锡相对公正的经营情况,其实并非法规和制度带来的结果,而是“靠新加坡政府的自律”达成的,因此很难复制到其他国家。

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淡马锡近期亦受到不少牵连。根据《彭博社》报导,若以市值计,淡马锡的前十二大持股总值,已从1月2日的738亿美元,大幅缩水为3月20日的503亿美元。尽管缩水的只是帐面上的持股市值、并非实际“亏损”,但该则新闻在台湾媒体的转述之下却被描写为“惨赔”,并将论述焦点放在“淡马锡押宝中国电商失利”上面。如前段所述,这样的解释方式,毫不意外地在台湾网民之间引起一阵“幸灾乐祸”的反应。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则是,《彭博社》在报导中同时将新加坡的淡马锡、GIC 以及金融管理并列,却只有将 GIC 冠上“主权基金”这个称呼,似乎也再次反映出了淡马锡特殊的定位问题。

4月21日,新加坡确诊案例持续上升,总理李显龙举行了记者会,向新加坡国民说明最新疫情,并宣布目前实施的病毒阻断措施(circuit breakers)将会延长至6月1日。由于新加坡客工(亦即移工)宿舍爆发群聚感染事件,因此李显龙特别花了不少篇幅,针对客工防疫措施进行说明。他强调大部分病患症状都非常轻微,而政府也已对所有客工展开大规模检测,同时也会加强宿舍的医疗服务和人员部署。

此外,李显龙也强调新加坡政府会将客工和本国国民等同看待,并会协助停工的劳工取得工资、汇款返乡,确保他们能够联络上亲友。在整起谈话中,李显龙不断以“朋友”称呼不同族裔的客工,并说新加坡人会和所有穆斯林一起在疫情之中迎接斋戒月、一起庆祝开斋节,就像四月份所有人一起庆祝印度新年一般,语气十分温馨。

然而,李显龙在记者会开头发表谈话之后便先行离席,并未留到最后的记者问答时间,而在场的记者亦没有人对何晶近期的言行和争议进行提问。台湾虽有网友持续在留言区冷嘲热讽,但热度已大不如前,何晶也在事发后修改贴文,补上了对台湾的感谢之意(To all our friends and friends of friends in Taiwan, a huge thank you to all that you have done)。”Errrr”风波看似已风平浪静,但“管家”淡马锡公司、总理夫人何晶与李氏王朝管治新加坡的方式是否可持续?它能持续到何时?这一直击新加坡灵魂的疑问,将持续在当地反对派民众与各路观察家心中发酵。

读者评论 1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籠的傳人果然就是籠的傳人,跑出籠外看著若在籠內絕對會被整改的媒體,竟還有臉要求別人改正。怎不回去看環球時報?

  2. xswl,留言里居然在争执是否为台湾新加坡是否为“两国政府”,把重点放在淡马锡好吗?引申一下,你知道中国的主权基金是什么吗?你是否有收益?你的社保是否已经被入市资本运作?关心关心你自己吧,真是有病。都出墙了还这么狭隘真是可笑

  3. 奮力爬出井口的青蛙指出「天不可能如此大」,這個錯誤必須修正。

  4. @Krane 对的,确实欠妥,指出的错误希望笔者更正。

  5. @Krane 中共國的法律效力不及台灣, 在魔幻中共國統治下, 荒謬的現實認知,成為世界的亂源.

  6. 在这以台湾不是「主权国家」大放厥词的人,如果你是真的想获取咨询增长知识,希望别白费了你爬墙或者肉身翻墙的努力

  7. @Krane 什麼叫「法律上的主權國家」,哪一國的法律可以規定別國是不是主權國家的,你要不要說明一下。

  8. @Krane 台灣有運作有序的選舉系統和政府,這不是主權國家什麼是主權國家?除非你想的是極權不是主權 LOL
    「如前段所述,這樣的解釋方式,毫不意外地在台灣網民之間引起一陣『幸災樂禍』的反應。」
    這陣子兩邊不理性的評論夠多了,其實記者可以避免這種情緒性描述,這篇報導有份量的資料多,這段委實多了。

  9. @Krane 難道以為全世界的媒體都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嗎

  10.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新加坡叫李家坡了

  11. “两国政府”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有些欠妥(台湾与新加坡两地只有新加坡是一个法律上的主权国家

  12. @V6iE1S09oC4a0:
    “楊志清則表示,新科兩台機器所生產的產品是N95口罩,並沒有拿到衛福部的醫材許可證,所以不是政府所徵用的機台,所生產的口罩如果是在1月24日後需要出口,可以和經濟部提出專案申請。”

  13. 该则新闻在台湾媒体的转述之下却被描写为“惨赔”,并将论述焦点放在“淡马锡押宝中国电商失利”上面。如前段所述,这样的解释方式,毫不意外地在台湾网民之间引起一阵“幸灾乐祸”的反应。~~errrr, vvvvvvvvery感同身受!

  14. 新科公司那个N95口罩是海绵口罩吗?记得N95口罩也是台湾暂时管控出口的产品哎。

  15. 第三张插图的“何静”是否应该更改为“何晶”?

  16. 「擁抱並感謝(台灣)」(To all our friends and friends of friends in Taiwan, a huge thank you to all that you have done)。这味道,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