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的“读者来函”栏目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4月9号,北京教育部发布了新闻稿,宣布“暂停2020年陆生赴台就读试点工作”。在疫情延烧的当下,这个新闻似乎不值一提,毕竟台湾已经关闭了边境,只是暂停一年陆生来台又有什么特别呢?
然而,此处的“暂停”恐怕并非只是字面意义上的暂停,基于过往两岸政策的变化,这更有可能是类似2019年7月份暂停自由行的无限期停止陆生来台。新闻发布后,台湾各大专院校所组成的陆生联招会也发布图片公告,表示:“关于片面的公告,本会协调中。”片面一词表示台湾院校对此并不知情,还带有几分无奈与愤怒。疫情与冷战的双重阴云下,对于台湾、对于中国/大陆(注二),对于两岸,我们损失的将不只是一批移动的学生而已。
此时此刻,许多问题值得重新梳理与思考:陆生来台,从最初的鼓励、火热的报名招生局面,到近年来北京单方面大幅缩减名额,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陆生来台,除了“救私校”、“统战”、“纯学术交流”以外,对于两岸民间社会还有着怎样的意义?
从鼓励到缩减,北京政府对陆生来台政策的转向
2009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欢迎台湾学生到大陆来上学,我们也鼓励大陆学生到台湾去读书。”(注三)此时陆生尚不可来台念书,但大陆高校在校台生已超过7000余人。
在教育领域的政策开放程度上,中国/大陆当时走在台湾前面,早在2006年中国/大陆就已开始逐步承认台湾高校学历,而台湾承认大陆高教学历则要等到2011年。
同样是2011年,台湾首度开放陆生学位生来台,第一届录取陆生1265人,实际来台注册928人。此后每年台湾大专院校均可招收中国/大陆学生,到2019年为止已经持续9年。最高峰为2015年,实际注册陆生3019人。此后,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蔡英文当选,陆生注册人数开始下降,至2019年实际注册陆生仅有2259人,比最高峰时下降了约四分之一(注四)。
究其原因,两岸关系紧张,社会氛围影响陆生来台就读意愿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大陆在2017年开始主动限制陆生来台名额,学士班从2015年最高峰的2134名减少到2019年的800名,在学士班录取名额大幅削减1334名的情况下,实际陆生来台人数下降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
除此之外,在陆生的录取批次部分,中国/大陆也进行了更改。2016年之前,台湾大专院校录取陆生的时间早于中国/大陆自己的分发系统,所以台湾院校可以优先录取陆生,已经被录取的陆生不再被大陆高校录取。2017年开始,中国/大陆部分省份开始同时分发被台湾录取的学生,导致陆生同时录取两岸学校。2018年,北京教育部统一决定,台湾招收陆生要和大陆同一时间分发,陆生将自行决定就读学校,增加台校招生难度。
这一系列政策变化都显示出,北京政府已经不再鼓励陆生来台就读,甚至反向劝退已经被台湾大专院校录取的陆生。在此脉络下,2020年教育部“暂停”陆生来台已经不是一个临时应变疫情的举措,而是北京在陆生来台政策从开放走向封闭紧缩中的必然一步。而且相同的是,每次政策变更,台湾教育界都不知情,只能做紧急应变,只能再行沟通,但通常都无果而返。
一般,舆论认为中国/大陆缩减陆生来台是一个政治表态,北京政府借陆生向蔡英文政府施压。在这种施压底下,台湾政府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充其量是少数私立大学减招陆生,损失了些学费。但对于计划来台念书的学生而言,每次政策变动都是一个晴天霹雳,竞争更大,来台风险更多,也越发看不清未来。
除了将陆生作为政治施压的工具外,北京政府也确实正在越来越不信任赴台念书的陆生。2018年9月15日,陆生难得地登上了中国最重要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注五)。然而其内容却是揭发大陆赴台学生被台湾间谍色诱、收买,为台湾开展情报工作。当年,我曾在本地台办看过类似的宣传影片,片中,明明应该讲台湾口音的间谍却讲着一口怪异的本地方言。国台办系统对于台湾的不了解也让他们戒备赴台陆生,仿佛每位陆生都是潜在的敌人,是天真单纯,随时会被台湾情报系统吸收利用的人偶。这些新闻节目的报导让陆生成为两岸政治的夹心饼干,一边被中国/大陆嫌弃为台谍,另一边又被台湾社会指认为共谍。
间谍案之外,中国/大陆也有舆论也开始讨论陆生被自由主义、台独势力吸收,未来将影响社会稳定。例如,民间智库昆仑策曾更刊发一篇名为文章《两岸三地反中势力》的文章(注六),攻击蔡博艺、余泽霖等活跃的陆生发表反中言论、为反中媒体写稿。但其实,这两位陆生只是积极参与台湾民间的社会活动,不畏政治风险,愿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两岸民间社会不可缺失的角色
像陆生这样的跨越边界移动者(在台湾,还有外籍配偶、移工等)往往被社会视为混乱、危险的来源。但同时,跨境移动、生活的人又是珍贵的,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可能串连起两片被冷战、历史、权力所分割的社会,为两岸关系开启另一种想像。
两岸官方常常宣称自己支持社会交流,支持两岸人员流动,但这种支持的潜台词是“对方应该理解认同我”或者“我要去影响对方”。这在两岸讨论陆生政策时体现得最明显,台湾舆论常常以陆生是统战工具为理由反对陆生来台,却同时又以台湾民主影响陆生去改革中国社会为理由来支持陆生政策。这是典型的两岸攻防论述,只不过从政治经济领域转向了文化教育领域。其中缺乏的就是关于两岸共同民间社会的想像,台海两岸都是如此。
陆生的存在,不应该被理解为愚昧的中国/大陆人到民主台湾念书,或者发达富裕的中国/大陆学生到落后缺乏生源的台湾私立大学念书,而应该被积极地想像为形构两岸民间社会的有机成员。陆生所看见的,除了是两岸的差异之外,更多的是两岸的共通性。例如,台湾与中国/大陆社会同属于东亚后进工业国,面临着类似的资本全球化、社会福利削减、排外情绪问题,我们本可以交流这些共通的社会经验,串连两岸有志者,为共同的社会改革而思考。与其说这是两岸关系的另一种想像,不如说这是超越两岸关系的一种路径。然而如今,一切渐行崩坏。
“知道教育部暂停陆生来台后,我觉得教育部侵害了陆生的权益。准备了几个月之后却不能去念书,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谈到陆生无法来台,在广东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小刘(化名)觉得很气愤。参与过LGBT、性别相关活动的她对于中国社会中的性别议题和性别理论很感兴趣,大学期间后还曾在北京一家同志权益类NGO实习。2019年底,小刘联络到台湾一所大学的性别研究所,开始准备申请所需的自传和读书计划。谁料,四个月后的现在,教育部却发了一则通告,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赴台读书计划。
对于小刘来说,赴台进行性别研究是很难得的机会,因为性别研究在大陆的发展程度很低。不像台湾,中国/大陆高教体系没有独立的性别研究系所,仅有几个性别研究单位也是依附于大学的中文、历史、社会系底下,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性别文化研究中心归属于中文系。此外,台湾的性别运动也有着深厚的脉络,同为华语地区,相近的文化背景也让小刘更愿意赴台念书。
跟小刘类似,许多赴台陆生都是基于台湾特殊的社会经验才来念书的。对他们而言,学习不只在课堂,还在社会中,宫庙、沙龙、山林、Livehouse、街头、剧场都是学习的场域。两岸分断超过七十年,各自走过不同的路径,这些异质性铭刻在社会的日常中,它们对于台湾来说可能只是过去的历史,但对于关心中国/大陆社会的学生来说则是难得的经验与参考。我想,赴大陆念书的台生中,一定也有不少人怀着这样的期待。
在台陆生中,还有些人不只是停留在观察与学习,他们在某些议题上比本地台湾人更关心这个社会,比本地人参与得更多。
“我不是台湾人,我没有在这个社会生活很久,所以一开始很担心自己轻易地以此为题目会写不好。但是现在不会这么担心了,我的田野做的很扎实,我有自信比大多数台湾人了解得更多。”
陈闻(化名)赴台修读新闻传播相关科系,本来只是为了写毕业论文而接触在台的东南亚移工,后来却越陷越深。她不但主动去与移工交谈,了解他们的生命史,而且认真地参与了一个移工NGO。为了改善移工不平等的处境,她撰写文案、制作道具,甚至走上街头。熙熙攘攘的台北街巷,阵阵鼓声,无人再区分得出台湾人、陆生与东南亚移工。
“做议题其实与身分无关。”
毕业回国后,这段经历也启发陈闻主动去关心中国/大陆的公益圈。她曾打算去北京的女工NGO服务,虽然后来因工作变动而未能如愿,但她仍关注者大陆的工人们。说到未来,陈闻觉得“移工议题对我来说,好像还没有做完。我一直都想继续。移工在母国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母国到底长什么样?我想跳脱两岸语境去看看东南亚。”
尽管还有些脆弱,但一条从东南亚移工到台湾工运,再到陆生以及大陆新工人的连结已经隐约形成。听到陈闻的分享时,我觉得心酸又感动。都在说两岸,但又何必只是两岸?我们本就应该在一起,在更广大的天地间,在更辽阔的人间。
走在类似道路上,参与这个更广阔的跨界民间社会形成的陆生还有许多。有陆生为下雨的台北写过歌,有陆生撰书记录下了台湾推动流浪动物“零扑杀”政策的过程,还有陆生在街头为争取境外生平等纳入全民健保而抗议。以及更多、更多媒体未报导却实际发生过的陆生在两地社会活动的痕迹。
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
数百年来,黑水沟就如同鬼门关一般考验着横渡者。如今,陆生、陆配、台胞这些身分也时时刻刻考验着跨越两岸移动的人们。尽管没有了滔天风浪,没有了贫困与战乱,这条台湾海峡却仍蛮横地在此阻隔着我们。一纸公文,让多少人郁卒。一张学位证书,背后承载地又岂止是知识。
2020年是如此荒唐,一月份台湾教育部下发指引要求陆生集中监测隔离,引发不平等待遇的质疑。四月份,北京教育部又禁止新一届陆生来台。它们都说自己注重陆生权益,都说是为了疫情。
两个教育部,横亘在陆生面前变成了两道铁栅栏。过去这九年来,陆生在台湾一直忍受着不能打工、不能使用健保的歧视性对待。海峡这一头的政府,无论蓝绿,都无法实质改善陆生处境。那些发声支持陆生纳入健保的,多半是关注社会边缘、弱势的台湾民间团体。
而海峡另一边的祖国,对陆生的提防也远多过提供的帮助。参加公共集会活动时,陆生们总是习惯戴着口罩,因为同学间有太多“被喝茶”的经历了。台办找上门,警察找上门,被仔仔细细盘问在台湾做了什么事情,恐惧铺天盖地,久久不散。
南京东路带着面具 它和我一样 试图忍住泪滴
(作者为在台社会科学相关科系陆生)
注一:文章标题修改自郑兴音乐专辑名《忽然有一天,我离开了台北》
注二:中国和大陆两种不同的用法在如今标示着对于台湾政治地位的不同立场。本文作者认为统独不是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故主要使用“中国/大陆”,任由读者选取。
注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 | 两岸学历互认急需突破,21世纪经济报导,2009年7月14日
注四:陆生招生相关数据来自台湾院校陆生联招会
注五:央视报导 陆破获百起台谍案,中国时报,2018年9月16日
四年了,作为一位曾经的陆生,我在毕业后选择了移居加拿大。人们常说希望陆生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但我希望帮助加拿大了解两岸关系。希望我这段独特的经历可以以另一个方式影响一点点这个世界。
@CCChin:
我想你根本沒看清題目和這篇文章所要討論的內容。中國政府如果要改善陸生處境,應該積極與台灣交涉協調防疫措施,並且為在大陸無法來台的陸生提供教學資源。但是這些都沒有,它只是利用陸生而已。
非常贊同作者寫的理想,然而陸生政策,從誕生之初就是為了政治/私校財源,這樣「不正常」的根另一切後續生長都難以不歪斜...
@CCChin:
另外防疫期間對陸人設限是否適當可被公評,然而李姓陸生公然恐嚇要以刀械襲擊台灣防疫指揮官,並逃回大陸逃避究責,此事雖在台引發軒然大波,也暴露部分陸生道德低下、阻害防疫、知法犯法之事實,但台灣當局從未因此以偏概全、斷絕陸人來台之資格。
雖然去年反送中運動後,許多陸生在台生事、犯下傷人與破壞財物等多種罪行,亦有大陸網友認為陸生來台受限是『兩廂情願』,免於生事。但我認為為了避免犯錯而對人民設限終究是中共做法,我們台灣人終究張開雙臂歡迎對岸人民來台,只要犯錯的人不逃避司法。
@CCChin:
我想以你的標準,中國人在台受到的歧視足以合理化中共對人民所設下的限制,那台灣人乃至於中國人在中國境內連受憲法保障的資格都沒有,是不是該跳海?
另一方面,武漢肺炎蔓延的時候一堆中國人說自己被『歧視』,那麼是不是這些人要做的不是求外國人抱抱,而是立刻訴請中共當局限制中國國人出境?
我要吐了,通篇不提台湾如何歧视陆生,从最开始的三限六不政策到入境疫情期间蛮恨阻挡陆生。为什么不从自己找原因?为什么不说中国政府是在保护陆生不受歧视?为什么不说台湾政府天天为难这些陆生陆配陆客?
不过确实这种割裂不单单是陆生在台在港,也是中国留学生在全世界。当反中成为世界浪潮,中国人要如何在剩下的世界里完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真的太难了。
兩邊都想改變對方,但兩邊都不想被對方改變。這中間的拉扯,如果覺得經濟重要就去中國,如果覺得自由重要就到台灣。希望大家還有選擇的一天。
很好的文章。同意楼下,去了都说好。
Anyway,我自己身边的所有去过台湾的人,读书也好,旅游也好,去了都说台湾好!
大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实是类似于甲方和外包公司的关系,中央要求地方搞政绩,地方想破脑袋整出来,特别是浙江没啥能源矿产,没啥重型工业,没啥经济特区,没啥平原,还是老蒋故乡,想搞政绩全靠花里胡哨,招商引资,什么全民创业,互联网加,小商品之都,电商之城,动漫广场,硬是把gdp弄到全国第四。浙江的官员不能说是最有背景的,但肯定是最肯动脑子的。就业选浙江准没错。
欢迎港澳台的同胞来大陆就业,大陆一二线基本都有人才就业补贴政策,以杭州为例,还特别规定了在港澳台读书毕业到大陆就业的都算留学归国。港澳台毕业生人均海归有没有,而且补贴政策毕业五年内有效,比起大陆毕业的只有一年内有效。心动了吗?欢迎同胞们来大陆做人上人。
所以中國學生帶來的另一種兩岸關係的想像是什麼? 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獨立建國、不清不楚維持現狀,有這些以外的想像嗎? 有中國學生去實踐那種想像嗎? 我覺得交朋友互動很好,但是不要往自己臉上貼金,提什麼「另一種想像」,提得出來再說。
@夜雪深狐,请问能告知微信群号吗,本人爱翻墙大学生,在大陆苦于找不到同温层相互讨论。不胜感激
@BarryChan 這位仁兄真是自信得可以啊!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這樣的絕對論斷之前谷歌一下不會嗎?英國NHS在2015年以前對所有的留學生都是免費納入的,2015年以後改為辦簽證的時候統一收取一些健保費用,但所有留學生都受NHS保障。英國持留學生簽證的成年人都可以每週打工不超過20小時。
是誰需要醒醒?
Ummm 香港的非本地大学生就可以在香港申请打工的豁免并且基本能通过 + 公立医院费用跟本地居民一样的豁免呀。。。 你当然可以argue香港不是一个国家,但是它形式上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已经可以给你观点有反驳了吧。。。
两岸社会本可以自己交流,国家却要蛮横地进行区隔,确实无奈,但又是必然的。几年后可能会发觉这几年的交流只是昙花一现,正常交流其实是非正常交流。归根结底,两岸关系一日无法正常化,一日无法进行正常交流。马政府的正常化其实是伪正常化,纸最终包不住火的。讽刺的是两岸其实都是想正常化关系的,只是各自正常化的前提是根本对立。一边是两国的前提,另一边是一国。个体的命运被主权大义所左右,然而我们难道不首先都是人,然后才是中国/大陆人、台湾人的吗?为什么要被一国还是两国这种民族国家建构出来的狗屁理念所区隔化?
「⋯陸生在台灣一直忍受着不能打工、不能使用健保的歧視性對待」
歧視? 今天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會讓外來學生自由打工、有醫療福利?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醒醒吧,還是你真的以為台灣真的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
真會找圖 第一張照片臉一看就大陸人
作为大陆人,之前无意中发现coursera,在里面看了台大的一门课程,非常喜欢。后来看到这课程下有人组了个微信群 ,加了进去。在微信群里,有人推荐了端传媒。可惜现在coursera大陆不能看。嗯,因为翻墙麻烦,我现在翻墙主要就是看一下端。。。。
我不知道教育部是如何限制陆生赴台读书的,可能大概通过大通证?对于文中有工作经验的,想要去台湾读书的小刘(如果没记错),他如何真心想去台湾的话,应该可以通过护照出境中转第三国的办法到达台湾学习。
陸生的存在,不應該被理解為愚昧的中國/大陸人到民主台灣唸書,或者發達富裕的中國/大陸學生到落後缺乏生源的台灣私立大學唸書,而應該被積極地想像為形構兩岸民間社會的有機成員。
我們讓大海淹沒了嘴,紛亂的光線裡閉上眼去看。
作为曾经的陆生(非学位生,交换生而已),我所知道的是,台湾高校的老师都很欣赏陆生,因为陆生念书认真,求知欲强,愿意和教授互动、交流。而在台湾高校的陆生都很欣赏台湾,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在去台湾念书之前,我几乎对台湾是什么样的地方没有概念,去了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台北都是我最爱的城市。
虽然最近两边网络上,陆生辱台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是我真的觉得这只是放大了很小的、很坏的那一部分。两岸的学术交流、年轻人的交流,真的特别特别的宝贵。更多的时候,大家是在学着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习相互尊重,学习看见不同的世界。
当然啦,陆生是夹缝中的群体,我最终没有选择去台湾念研究所,就是因为两边政治摩擦越来越严重。我是2020届毕业生,看到这新闻不断拍胸口:还好没有要去台湾。
普通人,真的很卑微啊。希望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喜歡莎士比亞也沒被恐嚇過。
因爲有著地緣語言基因的關聯就得被武力恐嚇,我真是太討厭我身上血脈了。
我只想跟能互相理解的人做家人。
有一次我在上海巴金故居做志愿者,看到了一个来自台湾的旅行团。他们身上的T恤印的是繁体字,他们说的话我也有些听不懂。但我想大陆和台湾毕竟还是同一血脉,两岸尽管有很多分歧甚至对立,但至少像鲁迅先生和巴金先生等人都还是两岸所共同尊敬的。
然而前几天我和一位好朋友谈起2049年之前如果中国依旧没有统一该怎么办?他很坚定地说那就武统。
我不希望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台湾海峡冒起硝烟。
一直關注的陸生處境與任志強案端終於報了,且是依靠讀者投書。點解?
誰的就學與生活都需要醫療保障,開放陸生來台時就應落實的配套,而不是走在後頭甚至沒做,沒什麼理由好說的,失職且失能。兩岸這群「老謀深算的大人」愧對青年學子,辜負他們的青春,我們什麼也沒為他們努力,同樣汗顏!
請繼續留意我們的報導唷,謝謝!
作为即将毕业的陆生,的确感到身为两岸政治角力的棋子的无可奈何,不过这样的无奈始终存在于大陆的每一个群体。文中说陆生能够作为两岸沟通的桥梁可能过于乐观,陆官方及民间始终以一种凌驾的态度轻视两岸关系,部分陆生即使在台也同样保持这种态度,动辄说“留岛不留人台湾省蔡省长”,也只是陆宣传口径之一而已。不愿意平等地尊重对方,何来沟通?
第一张图片底下注释请改成台湾大学。
謝謝指出!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