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多年来已经适应了不同利益的存在,就像是个大河口,咸淡水交界,好多鱼抢食,”香港政治地理学者李家翘对端传媒表示。在他眼中,香港在地图上是一个小点,上面却交织著无数纵横交错的线,“线就是跟别的地方的连结,香港的地缘政治让它有许多线汇集在这里。”
学者蔡俊威同样研究地缘政治,在他看来,多条线汇集所形成的那一个点,就是一座城市的能量所在;百年以来,香港一直处于一个庞大的国际体系中,能量潜伏。
过去多年,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讲师李家翘,和香港教育大学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讲师蔡俊威,长期研究香港与世界的关系,尝试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香港。简单来说,一切从1841年香港开埠开始:鸦片战争一场硝烟,衰落中的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古老大帝国,与新兴起的西方列强所建立的全新世界秩序,新旧碰撞,碰出一个被割让的香港;西方想要透过香港影响中国,中国也要透过香港走出世界。
这篇真的是有见地的理解了 称赞!
願
去殖化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视角
格局太重要了
问题是香港人搞不搞得明白什么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所谓在进程中的去殖化,说不定你以为是主动的,其实只是在中共逼迫下直接接受了相反的罢了。
之前在别的回复里说过:轮不到原住民定义“谁是香港人”这个问题。我可以是香港人,你可以是香港人,隔壁翠花也可能是香港人。
所以,应该以地方虚无主义为批判的武器,和以驻港解放军为武器的批判,达到重构人口结构、重建文化内核,再造一个新的自由繁荣的香港。
谁说香港的方言不会是东北话呢?
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阿爺眼中你根本沒有資格和他辯論,相異的觀點就等同企圖謀殺他,哪有辯論的空間?
城市中心vs国家中心,真是一个很有新意的视角。按照这个理论,那香港的困境之源也不再仅限于中港关系框架下,而是根源于现行世界经贸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矛盾。一个国际化都市为中心的日渐联系紧密的经济贸易体系和一个主权国家为中心的各自为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矛盾。其实这样的矛盾在欧洲北美都有呈现的,现在全人类都似乎站在了要决定如何进一步融合的节点。很多西方民众担心的是这个全球化的城市中心体系彻底被跨国公司或资本所掌握,人民失去有效的话语权,而至少旧有在民族国家框架下自己还有投票权。我素来都不相信,确定于欧洲30年战争之后再被欧洲殖民主义推向世界的主权国家概念是人类共同体发展的最终形式。愿香港人在缝隙与挣扎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在阵痛中为世界带来一些启发。
已故作家黄易写过一本小说《边荒传说》。小说背景设定于晋末,地点则虚构于一个衔接后来南北朝的小镇,叫做边荒集。在群雄争霸初期,边荒小镇已起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中转站,也因此积聚了一批心怀叵测却不失魅力的人才。这些人来自天南地北,也身负重任,代表各方大小势力试图在边荒获取利益,以壮大自身。在群雄虎视眈眈的背景,边荒小镇依靠着这一群各自戒备的豪杰挫败了一场场针对自己的阴谋,得以独立于群雄。而与此同时,原本敌视的边荒豪杰也由于时事变幻,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由从前的代理人蜕变成了现在边荒人。在一切欣欣向荣的表象下面,更深刻的危机开始浮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人能抵抗,边荒人自己更是比任何其他人都清楚。南方的刘裕从北府军内脱颖而出,逐渐统一南方,而北方的天下则开始从属于书中他曾经的好友拓跋圭。两强对峙初期,边荒尚可左右逢缘,可随着战事深入,边荒赖以生存的商业运转开始生涩,慢慢失去了活力。随着老一辈的边荒人老去,曾经喧闹的小镇终于消失,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十分肯定作者身处的香港是他创作边荒集的最重要灵感来源,而另一方面作者笔下的边荒也是他对香港前途的预测。作者是乐观的,他自豪于香港人身份,怀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并相信这种意识是为香港带来繁荣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作者也是悲观的,他认为两强对峙格局下的香港将不断被挤压,而失去原本的活动空间,最终难免走向衰落,惟有成全了小说家笔下的一段佳话,而现实的香港将会何去何从呢?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香港人加油!
一個小建議 Agent/Agency 以「能動者/能動性」翻譯,或許更容易跟其他詞彙區分。
去殖是為自己不是為阿爺認同 樓下可否不要曲解文章?
兩個人的觀點概括起來一句話,不是要美國式的民主,不是要英國式的民主,是要香港自己的民主。這就是主體性。
为什么两位学者会应为去殖化会被阿爺接受?接受了,香港就不会经历这些年的事咯?真可爱
再加上“被香港”这几个月的主体性撼动了…说明了过去观点的离地,回学校重复那些理论比较合适
看来端的访问也是希望扩充观点已,说实话,这次比较失望,因“蛋头教授”差不多是这篇的小题
这篇真的硬核啊!
评论区来了两位外交部发言人,与有荣焉。
香港人談民主自由核心價值,你講歷史情感民族情感。香港人以前反抗英國殖民,現在反抗中國殖民,前者被歌頌,後者被陣痛。真是龍門隨意搬。不如按中國規矩講明白,因為中國拳頭大,cnmb,也讓世人明白語言的偽術。
端要是再选题的话选民族主义和族群认同的主题吧。现在社会对这种问题的认识完全是混乱的。
以上兩則評論完美詮釋“鷄同鴨講”一詞。
一国一制是早晚的事,对此香港人不要有任何的幻想。
一边宣称香港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在于开放包容多元,一边大谈地方主义,给明显的排外和歧视大陆人洗地。当然我觉得这个人说出"香港是英国的香港"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称之为学者的资格了,连基本的历史和民族情感都不尊重,如何对得起百年来香港人民在对抗殖民者压迫时的牺牲与伤痛?更可恶的是竟然可以把西方的殖民压迫和香港回归后融合中的阵痛混为一谈,放在同样一个"解殖"的框架下,看似唤起香港人民族意识,实则煽动对立,制造进一步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