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一轮总统大选将在2020年拉开帷幕。3月21日,蔡英文领表登记党内初选,而几天前,3月19日,民主进步党总统候选人初选领表登记第一天,前行政院长赖清德已前往登记。
当时许多媒体形容这是台湾政坛的“震撼弹”,甚至有许多人说绿营“面临分裂”。到底赖清德的参选会对台湾政局造成什么影响呢?
对台湾内部情势的影响
民进党真的会分裂吗?我的答案是:不会。从1996年第一次总统大选以来,民进党每一次提名的人选,都是经由初选选出,这样的机制已行之有年,而且现行办法以及程序都已清楚写在党章当中。除了在2003年寻求连任的陈水扁以及2015年的蔡英文两次是同额竞选之外,其他都有多于一位候选人,即使初选过程再怎么激烈,最后大家都会接受选举结果并共同为大选努力。透过公平的初选竞争而出线的候选人,反而是有助于团结,而不会造成分裂,其中关键就在于“制度化”:建立起常态性的规则和机制,来规定资源分配、以及党员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方式。
从学理上来看,“制度化”是政党(以及各种组织)能否存续的关键,因为参与者会知道这些机制是稳定的、不会因人设事,即使是竞争中的输家都可以获得继续参与在党务活动当中的保证。民进党有一个特色是,虽然有很多党内派系存在,但是在大选的时候从来没有分裂过。在各地的不同层级选举中,从民进党脱党参选的频率不只远比国民党这边还要低很多,而且脱党的人也鲜少有机会选上,这状况跟国民党很不一样。
那么,赖清德参选对泛绿阵营来说是好是坏呢?我认为是好事。首先,过去一段时间台湾的媒体声量都聚焦在韩国瑜身上,赖清德参选可以暂时平衡报导焦点。第二,如果可以在这一个月内(初选时程是在四月初办辩论会,四月中进行民调,然后宣布胜出者)让各种政治主张做更好的讨论和澄清,当然是好事情。
第三,人们会去对比蓝绿的表现。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资深政党,在上次大选前(2015年)才第一次建立总统候选人的初选制度,而第一次经由初选选出、且经由党代表大会正式提名的候选人洪秀柱,却在后来被以极为尴尬的状态撤换掉。截至目前为止,在国民党内,已表明要角逐2020总统之位的竞争者已有不少,但初选的办法还没有公布;而且,由于国民党内已经有很多支持韩国瑜参选的声音出现,所以在“初选”和“征召”之间还有许多的拉锯,是否要进行初选都还在未定数。在初选与党内竞争的规则明确度方面,显然是民进党更为接近民主国家政党的常态。
赖的参选的确是有点令人意外,毕竟他先前曾说过支持蔡连任。不过,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正常的事。民主国家的民主政党具有“筛选人才”的功能,而初选制度就是决定候选人的重要机制之一,并没有现任总统就一定会成为党内候选人的道理。
为什么要挑战蔡英文?
道理很简单,因为想当总统。
认真来说,蔡英文执政近三年以来,的确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几个重大议题方面完全没有能力去面对反对声音(包括:婚姻平权、劳动法修正、年金改革等等),开了战场却无力面对社会反弹;而在整个党的运作方面,变得非常庞大及缓慢(语出民进党秘书长罗文嘉),以致于无法回应民意。在这段时间内,台湾面对的是保守派大集结,以护家盟为首的反同志倡议路线,结合了各地区的宫庙和教会的网络,快速地展开,再加上拥核团体的动员,他们掌握了新的媒体技术和论述权(语出刘华真),而蔡政府面对这些动员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回应。再加上,即使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已有许多智库研究报告及国际媒体,对中国对台网络宣传的影响发出了示警,而整体来说台湾在这方面的回应是非常不足的。
总的来说,蔡政府的满意度非常低,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民进党内对蔡的领导模式以及人事任用方面也是有诸多不满。例如刚上任时,蔡任用许多有国民党背景的资深政治人物,被大力抨击为“老蓝男”内阁;有一些具争议性的人物(例如因不让步使华航走向罢工的华航董事长何煖轩)获得高层力挺,让许多人很不满;同时,在面对许多激烈的抗争行动或者是对政权的攻击时,有一些人觉得蔡英文的回应太过温和,以致于没有动力积极为党说话。政治学的研究已经指出,一个政党的“人气”是否兴旺,关键在于“党内活跃份子”的作为,而蔡英文并没有成功地动员到这些人。
去年11月24日的地方选举民进党遭逢大败,是过去这段时间治理失败的一个结果呈现。在这样的状况下,各方势力想要推出自己支持的人选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蔡英文与赖清德竞争的优势与劣势
目前来看,赖清德的优势很明确,他不管是以整体民调或单看党员支持度,都占有很高的赢面,而民进党的初选规则是“全民调”,交由台湾全民来决定。
不过,有几个趋势很值得注意。首先,蔡英文在2018年底的时候,各家民调呈现的支持度大概是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不过,今年一月初习近平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的谈话之后,蔡英文很坚定地回应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同时也发表一系列拒绝中国统战的谈话,被人形容是“捡到枪”、“辣台妹”。
再加上,由苏贞昌担任“救火队”回锅行政院长之后,在许多方面的政策回应都迅速正面(例如针对非洲猪瘟的疫措施,释字748号解释施行法),使得三月份蔡的支持度在不同的民调中都已经从先前的不到两成上升到大约三成左右,而且是在假定朱立伦和柯文哲都参选的情形下达到三成。即使是力挺赖清德的“新台湾国策智库”所发表的民调都是这样的结果(该民调中假设由赖清德代表民进党,大约会比蔡获得多10%的支持)。从趋势来看,止跌回升的速度非常显著。
事实上,民调本来就是仅供参考,尤其到选前也还有一段时间,变数很多。以2003年为例,选前九个月左右,当时总统陈水扁的民调支持度也差不多就是三成左右,落后竞争对手甚至可达20%之多;一直到选前都还是稳定落后的状态,但最后顺利当选。已有研究指出,初选民调和最后的结果其实并没有关联。
赖清德的优势在于群众,他过去常以敢说敢做的形象著称,所以群众支持度较高。不过,如果我们来看立场比较偏“自由派”的选民(例如:比较注重劳动议题、重分配和社会福利议题的人们),对赖的好感度是低于蔡的,因为过去赖清德在这些议题方面的态度是比蔡英文要更保守。所以,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赖清德参选的新闻传出来后,在脸书及社群媒体上,那些具有话语权的、立场偏向自由派的公共知识份子们,表态支持蔡英文的比例远高于支持赖清德。蔡英文在“网路空军”方面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同温层效应”就是了,从过去的经验可以合理推测,社群媒体和实际的地方政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网路声量要转化成电话民调的支持度,之间也有很大的鸿沟。
美国支持谁?
台美关系是台湾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因为台湾长期依赖美国提供的国家安全协助以及经济市场。许多人会问,赖清德的台独立场比较明显,美国是否对他当选会有所担忧?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个不同层次来看。首先,我认为赖的“倾独立场”其实是错误的标签。他说的“务实台独”是指“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不需宣布独立”,这点其实就是民进党长期以来的立场,也是民进党党纲当中的立场(但是被贴上“台独党纲”的标签),这个说法在历次民调中也一直都有七成以上的民众认同:
例如长期追纵台湾民意的“台湾国家安全调查”,从2008年开始问民众同不同意“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现在的名称叫做中华民国”,当时就已有65%的人同意,在2011年时同意的比例更是超过七成,在2019年一月份所做的最新一波调查当中,同意的比例有76.5%七成。在这个立场上,其实蔡英文跟赖清德并没什么不同。
不过,蔡英文强调“维持现状”和“守护中华民国宪法”的机会和频率比赖清德多很多,尤其是先前她在各个重要讲话,如就职典礼、国庆或元旦讲话中,总会用这样的语言向中国喊话,有递出橄榄枝的意味。现在国际媒体以及美国政策界已经有愈来愈多人认为,两岸关系的“麻烦制造者”是中共而不是台湾,因为中共从来没有放弃对台动武。蔡的“维持现状”策略对台湾来说,是很必要的。但是,这种说法对“深绿”选民来说却会格外刺耳,因为许多人不认同“中华民国”的存在,认为应该要另外创立一个完全新的国家(关于不同的统独主张,请参阅拙文),他们会认为蔡英文“维护”中华民国地位是不对的事。
蔡英文与赖清德的个性和作风有较明显的差异,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对执政带来一体两面的影响。蔡英文的特点是非常保守与谨慎,赖则是比较敢做敢说。谨慎的好处就是可预测性高,不会有意外发生,当然也会比较容易取得盟友信任。在台美关系方面,蔡英文当然会有现任者优势,毕竟这两年半来台美关系是相当好的。这一点同时可以搭配跟国防议题一起看,例如最近台湾国防部正在洽谈美国出售F-16 C/D型战机,已成功地递出发价书,几乎可以确定是十余年来的大突破。
不过,“美国”并不是铁板一块,有很多不同的“行为者”(actor),例如,行政单位跟国会的立场就很不一样,并不能同一而论。
蔡的作风很合乎“自由派”或“建制派”的智库学者与政策菁英的思维模式(行政体系官员也大多如此),他们通常认为台美关系不要一下子有太大幅度的改变,同时也要小心中国的反应,所以要谨慎地面对两岸关系。目前尚未有机会探知政策界菁英对赖清德的看法。白宫方面现在是保守派当家,他们本来就有反共的传统,现在又是在中美贸易战、甚至是价值体系竞争的关头,台湾方面目前站在民主阵营的立场是很合乎美国利益,这方面蔡、赖两人可以获得的评价应该是一样的。另一方面,蔡英文在美国国会以及媒体上的形象就是坚定的民主政治支持者,同时,从蔡政府和美国在台协会(国务院系统)的互动当中来看,显然台美关系现在是很好的状态,这或许是蔡政府最大的政绩。
不管哪方面来看,都想不到美国有任何理由反对经由民主机制选出来的候选人——相对于民粹色彩浓厚、常常脱稿演出的人,遵循体制竞争而产出的候选人相对令人放心。总结来说,美国实际对不同候选人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大概得等到初选完后,候选人如有机会访美时获得怎样规格的接待,才能评估了。
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最后要来看的是中共(以及许多台湾的统派媒体)的反应。中共方面当然是千方百计希望亲中候选人可以选上,这点是不会变的。可预想的是,如果初选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力量与阵营,尤其是本土阵营的分裂,对对岸来说是最好的助力、“越乱越好”。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如果以目前各方的民调来看,蔡英文不管对上哪位候选人,都处于苦战的状态,仅在少数几个状况下占些微的优势(例如对上吴敦义或王金平勉强可以在民调上打成平手);但是,最有趣的是,台湾有不少亲中立场的媒体呈现出“乐见”赖清德出马的感觉。究其所以,他们只是希望看到绿营分裂而已,不然的话,不是应该要更乐见蔡英文继续选下去吗?
中共方面到底是如何看待赖清德呢?目前没有直接的回应,没有回应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初选连登记的时程都还没结束。但同时,很值得观察的是,中共官方媒体新华社从3月18日开始连续好几天发文批判蔡英文,一下说她污名化“一国两制”,一下又说“维持现状”就是“两国论”。这当然不是只讲给蔡英文听的,同时也是讲给所有的台湾政治人物听的。
先前三次总统大选(2008、2012、2016),“维持现状”都是蓝绿总统候选人的主要基调,但尽管蔡英文几乎不曾在任何公开场合提到“支持台独”或类似的言论,且不断强调要维持现状,都还是被中共官媒批驳为是在“搞台独”。那么,在党内“深绿独派”(定义:否定中华民国的正当性,希望尽快成立一个新的台湾国)大力支持下出马角逐总统大位、且说自己是“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看来是更不可能在两岸关系的立场上获得中共的橄榄枝的;而且不要忘记,在前阵子台南的立委补选竞选过程中,赖清德辅选时还多次公开提及中国因素以及中国威胁论。
无论如何,蔡赖之争已成为台湾政坛最受瞩目的焦点。虽然现在赖清德在民调上占优势,但结果如何还很难说(注)。民主政治和威权政治最大的不同,就是选举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这也是台湾和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的不同。
(陈方隅,美国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选人、菜市场政治学共同编辑)
注:依初选的规定,民进党会先依登记结果而进行协调。党主席卓荣泰已表示,目前来看协调的选项就是某一方退选,或者是由蔡赖搭配竞选。协调不成的话就会继续走完初选程序,由“全民调”来分出胜负,时间点是四月中。仍有悬念之处是民调的采计方式,看是蔡赖两个人直接对决,还是两个人跟可能的对手相比的差距程度相比。
初选后回过头来看这篇评论,还是比较理性客观的。
to樓上: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理性中立這種事。既是評論文章,就一定會有立場,而我已經清楚交待我就是一個 liberal,在台灣的統獨偏好上面我就是正名制憲派,這些在我過去的文章都有交待過。
to蘇老蘇:我反核四,但不見得反核能。我不知道你支持的是哪種看法。現在很多擁核的人是反綠能,我也不知道你是哪種看法,「如果」你支持核能卻反綠能,那就是偏向保守派。
再次強調,保守和自由只是意識型態的標籤,而意識型態是一個光譜,不是絕對。「保守等於壞」這是一個誤解。
我身為自由派當然會覺得保守派的價值是不好的,反之亦然。劉華真老師當然是自由派的價值,不用懷疑。
同上回應,在評論文章當中沒有什麼中立這件事,我既然是自由派那當然會覺得自己信奉的價值比較好,自然不可能把保守派信奉的價值寫得太好。
陳方隅的個人立場一如既往得明顯
@蘇老蘇 閣下既然認為「自由派」這三字是如此芳馨,「保守派」是如此的污穢,唯恐自己立場不夠被劃為「自由」,那就隨你的意好了。「自由派」三字的內涵無關痛癢,大家不過是拿來充當鬥爭的工具,抑或飾在頭上的禮冠?若是如此,換個詞如何?興許叫「激進派/緩進派」/ 「變革派/改良派」就好了。
另,向來都是聽說「進步/保守」分野的,保守的反面是「自由」真的新鮮得很。
@蘇老蘇 核電在台灣是舊有的能源政策,非核跟風電綠能才是激進的改革做法,因此擁核派在台灣是保守派無誤。
Marklau1995:中國對台灣的名份一直以來都沒有模糊空間,你可以舉出中國同意台灣以台灣或ROC名義參語的例子嗎? 其實兩岸統一後,台灣人也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參與國際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那為何你不明確的表態支持統一呢? 如果明天中國對台灣進行經濟封鎖,你是否會立刻同意統一?
@塔森 首先我同意您講的兩個重點,台灣經濟要不要再繼續加深與大陸的關係確實是要思考的問題。但是同時,維持現狀不讓台灣經濟崩盤也是同樣重要的一個問題,明顯看得出來蔡英文維持了底線-沒有爆發戰爭,但是也談不上友好。至於九二共識,您說的很對,本來就是一種所謂的妥協或者模糊空間,台灣完全可以利用這個空間來給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也可以在國際舞台展現台灣的風采。但是模糊空間沒有了對台灣的傷害其實不小,無論是邦交國還是國際組織,台灣都是沒有任何機會(雖然很傷人,但是現狀如此)。再說到新南向,台灣和東盟沒有自貿協定,目前也看不出來有加入cptpp的可能,在先天條件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恐怕未來的路還很漫長,而且東南亞國家不會願意冒著得罪北京政府的風險跟台灣合作-哪怕是韓國瑜這樣的親中派。
@Marklau1995 目前台灣經濟上對中國依賴度確實高,但現在的問題是,要繼續加深還是減少依賴度。蔡英文有許多政策失誤,但新南向政策算是眼光比較長遠的一個。
「九二共識存不存在跟一中原則沒有衝突」明顯是中國政府和(最近的)國民黨都愛玩的文字遊戲。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中國政府認定的一中是一個PRC,九二共識如果存在,那也是國民黨擅自在後面加了「一中各表」,這和中國政府的「一中(PRC)原則」本身就是衝突。
再說,北京政府不放棄一個PRC原則,台灣政府就不能有自己的立場,不放棄主權獨立了嗎?您可以有自己的政治立場,但對於各有堅持的兩方,劈頭就說是經濟弱勢一方的錯,我認為在邏輯和法理上都是有謬誤的。
carolzlee 蔡适应和2016那一大批新当选立委(同时也是2020艰困选区的立委)除了原本派系色彩外,本身就被称为“英派”。本身挑战现任总统就有制造分裂的嫌疑,更不说蔡政府还有行政资源,大批立委表态支持现任连任并不让人惊讶呀——哪怕他们自己想一想蔡英文和赖清德谁的票更多、和谁在一张选票上更有利,这个比较太明了了…
@塔森 台灣確實有不跟大陸來往的權力,但是現實層面做不到,大陸和香港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台灣的經濟成長離不開大陸。北京政府堅持一國原則不是蔡英文上任開始,是從兩蔣時代就是如此,沒有任何的改變,九二共識存不存在跟一中原則沒有衝突。北京政府也覺得不會放棄一中原則
台独和特赦陈水扁是赖清德的两面大旗,也是跟蔡英文最大的差异。
整篇文章对赖清德避重就轻,怎么就不提赖清德特赦陈水扁的主张呢?他可说特赦陈水扁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哦。
stanchu,DPP68席立委有36席公开支持蔡,算不算多数?北部的区域立委又是新系的蔡适应也在其中,倒是台南市的区域立委陈亭妃不敢公开表态。
台灣的政論,經常流於二分法。非藍即綠,非蔡即賴,非中即美,非統即獨。這種依附於相對性的論述沒有主心骨,也無從發展更細緻的討論。所有的討論未觸及領導人如何形成共識,決定台灣人要在什麼樣的制度下生存,法律化哪些基本價值觀,並依此擘畫經濟政策。如果這些大哉問不釐清,只關注政黨鬥爭,誰上誰下,勢必只會再來一輪收穫甚微,勞民傷財且加深分裂的選舉。
勸台灣人民放棄幻想,準備戰鬥。實際上來講,中國的內戰還沒結束,只是暫時休戰,新舊政府分處兩地。武統不是一個國家侵略另一個國家的新戰爭,而是內戰的繼續。
完全不看好賴清德,深綠獨派色彩,外加不出色的行政院長政績,出了台南市就再沒有找到適合的舞台。他的參與初選背後勢有獨派的壓力,參選是討好深綠選票亦算是給獨派交代,如果最終真的獲得民進黨提名,我想民進黨明年大選也是凶多吉少。
@Marklau1995 把你的話反過來說似乎也成立。習近平政府的兩岸問題不是台灣在作梗。蔡英文從始至終立場都很清楚,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承認九二共識(而且根本沒有共識?),中國政府不顧台灣的主權獨立,堅持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則就是最大的問題。
要多親美是另一回事,不親美就得親中或是友中,那台灣絕對是下一個香港無誤。
carolzlee 立委支持蔡的有三十幾席,沒有大部分吧。特別是很多代表政黨意志、和蔡英文一起被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兩人之間誰的形象比較好、誰能保住比較多的席次,艱困選區(中北部)區域立委都是清楚的。
我真的不認為蔡英文的兩岸問題上是北京政府在作梗。從始至終北京政府的條件都很清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再差兩岸一家親也可以,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最大的問題。而且隨著中美對抗的加劇,台灣要怎麼處理這中間的問題,難道一味的親美是好選擇嗎?
回应stanchu
那么又如何理解大多数DPP立委公开支持蔡连任,而几乎没有立委公开支持赖?要知道蔡已不再掌握党权和选举资源分配。
賴民調高啊,能保住很多立委,在立委總統一起選的情況下,和蔡英文掛在一起對民進黨立委來說是很痛苦的
回應陳方隅
擁核者並不是相對於”較新的綠能”,這又是曲解。人類有加速減少排碳的必要,核能又不會排碳也不會製造空氣汙染,核能電廠致死人數遠少於火力電廠致死人數。關掉核電廠蓋新的燃煤場根本荒謬。何況,新的核能技術降低了福島大規模汙染的問題。把擁核派與反同派都打成一塊稱為保守派,大概只有台灣吧。說保守與自由派沒有優劣之別,但其實看劉華真的文章,有可能相信她沒有價值區別嗎?
另外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都比核能发电出现的时间早,所以不应该核能才是新能源吗?
保守和自由应该是意识形态的差别吧,能源问题是实际的工程问题。谁都想使用便宜,环保,无风险的能源,但问题是没有这样的选项啊
回應蘇老蘇
自由派和保守派這兩個詞沒有誰優誰劣之分,是意識型態上的兩邊
保守不是貶意,很多國家的政黨甚至直接以保守來命名,像英國現在執政黨就叫做保守黨
你支持同婚那在這個立場上是偏自由派 ,擁核的話因為是相對於比較新的綠能,所以是保守派
在美國,各種民調當中的最基本題目就是問民眾你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
您可能誤解了保守派的意義
為什麼擁核派被稱為保守勢力?我同時擁核與支持同婚,我究竟是保守還是不保守?學者這樣歸類反映自己的政治偏見,實在不妥。 民進黨與親綠學者令人厭惡的地方是,自以為自己失去政權台灣民主就會完蛋。愈是這樣想,我就愈不想投給你們。
現在左派及白色力量同溫層最擔心的已不是蔡賴之爭,而是投票的那一刻,為了防止韓國瑜和國民黨上台,棄保效應開始,我們被迫在蔡英文和柯文哲之中選其一,最後兩敗俱傷。所以蔡賴之爭受矚目何來之有?以目前民意看來,無論蔡或賴拿下黨內初選,都難以成為影響台灣未來的關鍵點,因為不足以解決民進黨的困境。文末從美方更願意接受的候選人這點切入,則是高估了美方對台灣選民的影響力,去年地方選舉結果已充分佐證了這一點,所有偏左同溫層公知都應該記取這個教訓,並重新審視自己對台灣社會的認知。
這個時刻還在討論蔡或賴,如同茶壺裡的風暴,畢竟這屆總統大選已不是得民進黨則得天下的狀態。這時候應該思考如何整合偏左及中間白色力量,協調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安排,雖然柯的立場搖擺,也不要因小失大。總之不要讓選民為難。
其实对于赖清德,关键在于论证自己的参选正当性。当他与同党的现任总统基本政治立场大体相似,又无法与之前受到争议的执政完全切割(赖曾担任一年零四个月的行政院长),那么投入党内初选如果只喊口号的话,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文章对民进党全民调初选模式下,不同地方、不同政治倾向的基层民众对两人分别的认同可能性也缺乏具体论述。
目前来看,对蔡最大的批评是她对于反改革的保守势力应对不力,但另一方面有没有想过,如果采取更加激进的方式,会造成社会更进一步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