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算命人与书界灵媒:我做选书师的一些故事

在那些客人面前,我好像是书界与人界之间的灵媒,为他们潜在的欲望、焦虑与人生秘密,去选择最适合他们的一本书⋯⋯
选书师赵佳谊。
台湾 出版 风物

“选书师”这个职业很特别,每次提起朋友总会问我:你通常会帮忙哪一类的人挑书,其实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有书的需求,不管是个人、家庭、机构、团体、企业或是商业空间,都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去满足读者或贴近客户的需求。做这个职业,需要具备大量阅读经验,敏锐的眼光并且洞悉读者的心理状态,才能替他们选择适合陈列或阅读的书册。

在过去,这样的工作性质,或许可以是一名图书采购、版权经纪人、出版社总编辑,或一位推广阅读的教师,或许是替孩子挑童书的妈妈、独立书店的老板、空间设计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相似的轮廓样貌。但为何特别使用“选书师”这个新鲜的词汇来定义它?故事就要从《东京本屋纪事》这本书说起。

创造书与人的邂逅

这些大数据在往后替客人选书的过程,发挥了极致的效果。我只要知道客人最近读过什么书,或是一些关键词或是作者的名字,就能分析出读者的阅读取向,平时选书买书的习惯。

作者吉井忍女士在书中有篇专访,提及日本有个梦幻的职业选书公司叫做“BACH”。这间公司的负责人幅允孝先生是日本首创“书店编辑”这样的行业的灵魂人物。他认为每个空间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依据不同的环境与文化,人们聚集的方式,停留在空间的动线以及空间使用者不同的身分背景,这些细微的条件及元素,所需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如果把书作为一种展示和媒介,发挥出空间的美学特色和实用功能性,那么就需要专业的人士去编辑内容,并且设计出符合该空间的书籍陈列方式和主题式选书,必须打破图书分类法的框架,为空间挑选最适合阅读的书籍,这就是他们公司主要经营的项目。而统筹这些业务的专业人士,称之为“选书师”/Bookdirector,为书和人创造浪漫的邂逅。

“选书师”桌游。
“选书师”桌游。

2013年夏天,笔者在天母的淳久堂书店,买到一本《本の声を聴け―ブックディレクター幅允孝の仕事》。第一次知道有选书师这样的行业,感觉很新鲜。那时候我在桃园开了一间独立书店,名字叫做“荒野梦二”,以贩售二手书和文具杂货为主,也贩售全新书。因为自身念日文系的背景,我透过网路关注日本书店的动态,觉得选书这件事和阅读行为息息相关,却没想到几年之后,我也逐渐地走到这条路上,开始协助形形色色的读者以及空间进行专业的选书。

“书架算命师”的养成

我逛了非常多的书店,包括那些没有挂招牌的地下书店,或是骑楼的旧书摊,永和福和桥下的早市,以及三重重新桥下的贼仔市,也逛藏书家的书架,还有租书店批发商的仓库。只要有大量书籍储存的地方,就会引发我大脑内的多巴胺。

我自己从小就爱逛书店,不管二手书还是全新书。2007年尝试运用奇摩拍卖来贩售我自己收藏的文学书和诗集,当作线上的虚拟书店来经营。那时候意识到自己在扮“藏书猎人”的角色,替一些冷门书、绝版书的收藏者,找寻他们想要的书,并从中获取利润。为此我跑遍了大台北的二手书店,只为搜集那些珍本稀有的读物。

从那时起,我心中有了珍贵的绝版书册可以变现的想法,也曾在远流博识网的古书交流道和旧书店地图等讨论区流连忘返,看那些资深读者和书迷们彼此较量,博古通今的知识领域令我心生向往之,于是不知不觉走上了旧书淘宝的这一行。这段期间是我的职涯学习与磨练,我逛了非常多的书店,包括那些没有挂招牌的地下书店,或是骑楼的旧书摊,永和福和桥下的早市,以及三重重新桥下的贼仔市,也逛藏书家的书架,还有租书店批发商的仓库。只要有大量书籍储存的地方,就会引发我大脑内的多巴胺,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觉,简单来说,是一种“书架上瘾症”。直到 2010 年在师大商圈开设“布拉格书店”,这瘾头被大量满足,因为我接触了许多愿意把书卖给我的客人,有机会进去他们的住家以及书房,去窥看陌生人的书架。我想也许这段经历正是成为选书师的起点。

从一个人的书架上可以获取他大脑的想法,潜在的欲望与焦虑,曾经感兴趣的议题以及跟随著流行和时代的阅读喜好和趋向。选书就像是在脑海里摸索对方曾经阅读过的轨迹。

因为我对于书名有著特殊的记忆力,如果我曾经看过这本书,或者对封面及书名有印象,往往经过数年之后,我还可以立刻想起它。只要参观友人或陌生人的书架,就会下意识的想把架上所有的书名背下来。我会留意书籍主人喜欢读哪些书,熟悉哪些领域的知识,对于书籍的保存方式和阅读的习惯。这些大量而琐碎的知识,在经营书店十年下来,累积了庞大的资料库在我的大脑里,仿佛那些二手书和拥有书的前主人,进行了视觉画面的记忆匹配。这些大数据在往后替客人选书的过程,发挥了极致的效果。我只要知道客人最近读过什么书,或是一些关键词或是作者的名字,就能分析出读者的阅读取向,平时选书买书的习惯。

如果让我有机会看陌生人的书架,我甚至可以从他读过的书,细数对方的人生历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我曾在社群媒体上分享过这些经验,网友们觉得我选书非常神准,于是给我取了封号,名为“书架算命师”——从一个人的书架上可以获取他大脑的想法,潜在的欲望与焦虑,曾经感兴趣的议题以及跟随著流行和时代的阅读喜好和趋向。这些成为了丰富的故事题材,选书就像是在脑海里摸索对方曾经阅读过的轨迹,猜测他的想法和喜好;有时候像是名侦探柯南,要盯住细节和线索,抽丝剥茧,找到那本命中注定的书。我好像是媒人,把一本好书和未来主人的缘分牵在一起,创造彼此浪漫的邂逅。

2019TIBE台北国际书展。
2019TIBE台北国际书展。

为任何人选书

我也曾经为癌末的病人的选书,那是极为痛苦的过程。我选了一本怦然心动的《聂鲁达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给对方,简单的文字寓含梦想、人生和爱情,活著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丰盛的诗篇。

我记得是 2015年耶诞节前夕,在诚品敦南店买书的时候,收到上头有董阳孜题字的福袋,因而突发奇想:或许我也可以替客人选书,并以耶诞福袋或新年福袋的方式来包装,大家可以在线上跟我购买一份惊喜的礼物,游戏规则是先选取希望的金额,再给我三本半年内读过的书名或三个关键词,这样我就可以为对方选书,包装成福袋寄去对方指定的地址或超商门市。活动一公布获得了很好的回响,但真正订购的读者很少,直到有读者收到福袋后,在脸书上分享开箱文,情况才有了转变。大家很好奇自己会收到怎样的选书,我开始接到大量的订单。果然读者的口碑效应很重要,我也在这时候初次感受到选书的魅力所在,后来才知道日本北海道砂川市也有一家岩田书店,老板会帮预约的客人以一万日币的金额进行客制化的选书;而英国一家书店三十年来都会针对书店的客人选一本好书寄到家中,这些故事给了我丰沛的灵感。

首位尝试选书服务的客人,是任职于不动产业的女性,她收到书很满意,于是决定替她多年未读书的好姊妹也买了一份福袋,我知道对方大约的年龄以及不读书的习惯,所以选了易于阅读,篇幅短的旅行散文给对方,没想到正是对方想看的书,命中率是百分之九十。这次的经验给我了很大的信心,我会预想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接著为他可能的潜在需求或关注的话题来选书,命中率通常很高,愈来愈得心应手,选书让我拥有满满的成就感。

我也曾经为癌末的病人的选书,那是极为痛苦的过程。人生走到绝境,要给予对方生活的活力和内心的平静,我选了一本怦然心动的《聂鲁达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给对方,简单的文字寓含梦想、人生和爱情,活著的日子每一天都是丰盛的诗篇。为研究生女孩选书给她交往中喜爱天文学的男孩,我选了《天地明察》故事是描述江户时代的围棋士涩川春海变成天文学家。朋友委托我选书给她的旧情人当作生日礼物,我选了《巴尔札克与小裁缝》把秘密永存于心中。给忧郁症的儿子,我为母亲选了《那一年,我们买下了动物园》,我们不要放弃任何希望,勇于迎向无限可能的人生。

我也为羊毛与千叶花咖啡馆选书,为山间的温暖民宿选书,为桃园青埔新建案社区大楼图书室选书,为捐赠给慈善单位的爱心人士选书给孩童,为远在慕尼黑的音乐家选经典文学作品,为热爱繁体字旅居新西兰南岛的香港人选书,为抚平大地震伤痛的家属选书,为失恋伤痛欲绝的女子找到活下去的渴望,为民营的艺术博物馆选书,为看不见的盲童选择带领的老师可以朗读给他们听的故事绘本,为徬徨不知研究所论文方向的厦门交换生选书。

“选书师”桌游,是选书职人游戏化的一种互动式体验。
“选书师”桌游,是选书职人游戏化的一种互动式体验。

选书师变得很热门?

希望阅读不只是阅读,也可以是游戏或其他日常生活里新的形式。我们想为阅读找寻一条新的道路。

我相信我可以为任何人选书,只要能够了解他们心中所愿,一本书就能点燃阅读的火种,这是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我很荣幸能够担负把好书传递给需要的人,扮演这样的角色,它开启了我不一样的人生视野,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选书师就是在人生的迷宫里,搭建可能性的桥梁。仿佛借由选书,我也参与了一部分他们的生命故事,书架就是人生的缩影,从读书到读人,我终于走出自己的路。

二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大玩创意执行长史莱姆和游戏制作人闪琳,在餐叙的场合聊起阅读行为和选书师的关系,他们觉得新年福袋和一年的读书计划这种订阅制的个人选书服务相当有意思,于是想要了解更多。游戏制作人和我又另外约了时间,在宽敞明亮的星巴克进行一整个下午的发想与访谈,让我彻底的去思考独立书店以及选书师这个职业的定义与发展性。这些想法终于在去年的夏天正式成形,我们把它设计成一款好玩的桌游,并且募资上线。

“选书师”桌游,是选书职人游戏化的一种互动式体验,借由桌上游戏模拟一家书店老板选书给客人的真实情境,它类似角色扮演,有玩家扮演读者和顾客,也有玩家扮演选书师,参与者要根据读者的角色扮演卡,进行关键词的匹配并想像角色的情境,给予最满意的选书推介,最后按照选中的好书,以及最佳人气选书二阶段记分,透过游戏的过程,来训练口说表达能力和想像力。游戏的牌卡分成虚拟书卡和真实书卡,虚拟书卡是根据畅销书的书名和时事哏加上排列组合,属于不存在的书单,也有假想的书籍封面,供玩家想像和参考;真实书卡部分,则是邀集了十五家出版社所提供的真实书单制作成牌卡,游戏难度较高,基本上它是和“说书人”桌游有点相似的作品。说书人是一个人说书给其它玩家听,而“选书师”是不同的玩家说书给一位读者听,熟悉游戏规则之后,就是非常欢乐的一款派对游戏,也具有可以提供给学校老师或是企业人资培训者的一些教学应用的功能性,总之,它是延展性很高又容易上手的一款桌游。

一个人可能需要什么书成为他生活上的维他命,或是什么书可能让他怦然心动,或是拯救了他的困境,或是激起他真的想要读一本书的冲动?不管是哪种反应都好,都希望阅读不只是阅读,也可以是游戏或其他日常生活里新的形式。我们想为阅读找寻一条新的道路。

选书师赵佳谊在台北国际书展的单位上。
选书师赵佳谊在台北国际书展的单位上。

台北国际书展从去年发展起来的出版小沙龙,到更为精致的选书个人服务,阅读容许更多不同的形式和样貌,让读者在书展上处处充满惊喜和愉快的体验,这是书展呈现的新气象。

其他出版社也留意到选书师信息。《文讯》杂志一月号做了选书职人特集;悦知文化推出了一对一的书展现场选书服务;有出版集团推选书福袋;也有“为你而读”社群提供阅读诊疗室的服务。去年笔者也有替文字大药房设计书单,让读者可以针对需求为自己抓药。选书师好像突然变得热门,书展摊位一些盲选书的设计,把一本书用牛皮纸包起来,像礼物一样绑上细绳,只贴著一张字条上面写著暗示的关键语,让读者自行猜测想要买哪本书,看看哪一句提示语或文案可以猜中他心里面的关键词,那本盲选好书就可以买回家拆封。多么有意思的主意,书展就是需要更多互动式的体验,让人重新感受一本书的丰富,它的温度和故事,选书人的心意和编辑的苦心。

台北国际书展从去年发展起来的出版小沙龙,到更为精致的选书个人服务,阅读的行为容许更多不同的形式和样貌,让读者在书展上处处充满惊喜和愉快的体验,这是书展呈现的新气象。不管人与书和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共同的话题,当我们远离3C产品,专心的玩起桌游或阅读一本好书,我可以说是从现实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重新连结的那个渠道。而选书师作为阅读生活提案,我相信也为这次的国际书展和人们未来对于阅读的想像增添了更多的可能和想像力。创造和一本好书相遇的缘分,正是选书师存在的意义。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选书师》桌游可以在网上购买吗?

  2. 意大利作家 Umberto Eco 的小說《傅科擺》,故事主角也做過「選書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