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谁来为“所有华人”说“黑猫中队”的故事?

在还飞战斗机时,每当我升空迎战,和解放军在空中短兵相接时,我总会浮现个念头:我们两个,有一个人今天晚上不能回家吃饭了。 ——国军飞官杨世驹
在这个被称作冷战的年代里,有两个小男孩各自在对峙的台海两岸出生。在台湾的是杨布新,年少时想当飞行员,但因为体检没过关,改走上创作之路,成了偶像剧与MV导演。
台湾

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宇航员,苏联制造的氢弹“沙皇炸弹”同一年在北冰洋成功试爆;在美洲,美国中央情报局主导的入侵古巴计划失败,史称“猪猡湾事件”。

在台湾,蒋中正总统下令设立“国光计划室”,设计反攻大陆计划;中国和朝鲜签订“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在这个被称作冷战的年代里,有两个小男孩各自在对峙的台海两岸出生。在台湾的是杨布新,年少时想当飞行员,但因为体检没过关,改走上创作之路,成了偶像剧和MV导演。

生在吉林的叫徐林,1982年北京邮电学院毕业,专业是载波通讯。日后到美国学习数位(数字)影像处理,在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锻练12年,成为数位影像领域的一把好手。

这两人当年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日后会和对岸一位专家一起以各自的影像专长,为中华民国的“黑猫中队”写下一段历史。这个单位,恰好也在1961年成立。


28位U-2飞行员从台湾、泰国或韩国起飞,深入中国领空做高空侦照,带回珍贵无比的战略情资。

“黑猫中队”这个暱称来自35中队的队徽—— 一只金眼长须的黑猫,它正式的名称是“空军气象侦查研究组”。但这所谓“正式名称”其实也还是掩人耳目,因为它实际的工作是由通过美国空军选训的国军飞行员,加驶U-2高空侦察机,对中国大陆进行高空侦察摄影,这项任务以“快刀计划”代称。

“快刀计划”从1961年持续到1974年,13年间只有28位台湾空军飞行员结训。他们从台湾桃园、泰国或韩国的美军基地起飞,深入中国领空做高空侦照,带回珍贵无比的战略情资,从中国当年核子武器的发展进度、海空军力布署,到经济交通建设的影像,都摄进了机上那部910毫米焦距,带著两桶6500呎胶片的相机里,侦照结果由美国与台湾共享。

U-2执行侦照任务时,飞行高度达到七万呎,远远超过当时任何战斗机的升限。但1958年十月,解放军“地空导弹第一营”在北京清河镇成立,1959年击落王英钦上尉驾驶的RB-57D侦察机,写下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以地对空飞弹击落战机的纪录。解放军的地对空飞弹部队,从此成为U-2的心腹大患。

“22秒,只等于你打开烟盒,还没点烟的时间,就决定你的生死。”

“那时候仪器拼命发出警告,我发现飞机下方有2、3根像蜡烛的东西向我飞来.......”邱松州没有忘记“十二号系统”,那是U-2仪表板上的一个小显示器,当它闪出一束光条,从中心延伸到某个方位,那就是飞弹来袭的方向。显示器之外,还有警告灯:闪白光表示已经被雷达跟追,进入射程,飞弹开始追踪时是红光,机舱里警报大作。

“(仪表)出现了红线,有箭头向著中间,就是对著你来,你就要赶快找,找到了,你只有22秒逃生。”被飞弹追击的经验,蔡盛雄解释起来如在眼前。他两手比划著,解释如何让右手(飞机)逃离左手(飞弹):

“你还不能早转走,早走它(飞弹)还跟著你;晚走根本走不掉。一定要刚刚好时间,就像我骑脚踏车,你开车撞我,快撞到时,我一转弯,你冲出去了。”

“22秒,只等于你打开烟盒,还没点烟的时间,就决定你的生死。”蔡盛雄说。

邱松州(左)和蔡盛雄(右),是当年完训的28名完训飞行员中的两位,这28人共执行220次任务,10人殉职,百分之三的飞行任务以被击落失败告终。
邱松州(左)和蔡盛雄(右),是当年完训的28名完训飞行员中的两位,这28人共执行220次任务,10人殉职,百分之三的飞行任务以被击落失败告终。

在中国大陆某些报告文学作品里,形容U-2飞官狂妄自大,自恃飞机性能,夸口不会被击落等等......但事实是就在黑猫中队创建的第二年,1962年9月9日飞行员陈怀出任务时就被萨姆二型飞弹击落,做为同僚的飞行员们怎么可能无知、无感?对照邱松州或蔡盛雄这批当年U-2飞行员的访谈会发现,他们当年出任务时确实已经知道解放军有可以击落U-2的飞弹。邱松州形容U-2闪避飞弹“比玩俄罗斯轮盘还要危险,俄罗斯轮盘‘只有’五分之一的机会会中枪啊。”

U-2飞官如果出任务时遇上飞弹却顺利逃脱,部队会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庆祝。但“重生”之后,蔡盛雄说最难熬的是“孤独”、“不能讲”。即使在生死关头走过一遭,回家还得若无其事地面对太太、孩子。任务的细节,“连祷告时都不能跟上帝讲。”

“我经常训练与等待任务后,半夜就开著车到台北一直绕、一直绕,只想感觉到自己是活著的。”

邱松州和蔡盛雄,是当年完训的28名飞行员中的两位。35中队共执行220次侦照任务,10人殉职,百分之3的飞行任务以被击落失败告终。在18位全身而退的飞行员中,叶常棣1963年在南昌被击落,张立义1965年在包头被击落,两人都被俘虏,但空军当时还为他们在碧潭空军公墓建了衣冠冢。

1982年,两人被释放到香港,但蒋经国出于政治考量不允许他们回台湾。靠著前任中队长杨世驹出面,找上当年参与计划的美国中情局人员,才由中情局出面,将两人接往美国安置。直到1990年9月,才得以重返台湾。杨布新在纪录片后半段,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张、叶两位飞官的故事。

黑猫中队的故事,是当代的“战争与和平”

1974年后,U-2不再从桃园机场起飞侦照中国大陆的土地。又过了40年后,物换星移,变成杨布新的镜头对著这批老飞官,拍出台湾第一部以黑猫中队为主题的纪录片,这也是第一次由依然在世的黑猫中队飞行员,自己在镜头前讲述当年的历史。

过去20多年,黑猫中队的故事,在台湾内外其实有多本著作出版。杨布新拍片的初衷,就来自其中一本。

“我看到作家沈丽文写的一本书《黑猫中队:七万呎飞行纪事》,原来他的父亲沈宗李就是黑猫中队的飞行员。她不但把整个黑猫中队的故事写得很生动,也触动了我小时候的飞行梦。”那一年,杨布新51岁。

黑猫中队当年的飞行员沈宗李。
黑猫中队当年的飞行员沈宗李。

2012年底杨布新找到第一位黑猫中队当年的飞行员,《疾风魅影-黑猫中队》的摄、制作工作起跑,团队陆续访谈拍摄了九位黑猫中队飞行员,也获得另一个拍摄团队提供了杨世驹队长的画面。

在受访者中,华锡钧、叶常棣和杨世驹在摄制过程中过世,片中的受访内容,也成为他们最后留下的历史见证。能看到这部作品的,只有王太佑、张立义、沈宗李、钱柱、邱松州、魏诚和蔡盛雄七位飞官。

杨布新回忆,六年前第一次找到黑猫中队依然在世的飞行员时,表达希望可以请他们回顾自己经历的史实。但受访的飞官深怕自己被“造了神”,尽管那是他们飞行生涯中最辉煌的岁月。“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了不起,而是认为只要这是我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就把它做完。”杨布新说。

黑猫中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对杨布新而言,拍这部片除了为一圆儿时的飞行梦,也希望留给下个世代这段珍贵历史。这是当代的“战争与和平”,“这些人在大时代里的勇气与精神,每一个牺牲者的故事都很感伤,也是两岸的痛。”

寻找“华人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杨布新受访时履履提到“华人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是他对自己作品的期待。这也是《疾风魅影-黑猫中队》和台湾其它讲述黑猫中队的历史文本最大的不同之处。杨布新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涵盖中国大陆这一方看待黑猫中队的角度。

在中国,对U-2这一段冷战历史自有一套主流论述。陈辉亭的《飞鸣镝——中国地空导弹部队作战实录》是典型作品,因为陈辉亭本人就曾在飞弹部队服役,从基层战士一路升上少将。

但“主旋律”满足不了杨布新。对他而言,纪录60年代的冷战,照映的是今时今日的两岸关系。他说“过去即是现在,60年前的空照图,仍是现在式”。

“两岸看似曾经春暖花开,现在又到另外一种冷战,各自选边,很可惜。”杨布新受访时感慨在冷战情境下,老百姓是辛苦的。而这里的“老百姓”,也包括了在基层的官士兵。他说起杨世驹受访时,自述在驾驶U-2前飞的也是战斗机。每当升空迎战,和解放军在空中短兵相接时,自己总会浮现个念头:我们两个,有一个人今天晚上不能回家吃饭了。

回看对抗U-2的历史,可以发现当时解放军飞弹部队单位非常少,必须猜测接下来U-2会飞往何处侦照,先一步埋伏设防,为数有限的飞弹营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移防,很多官兵连续几年回不了家乡,也有延误战机遭到处分的,“两边都是在战争中无奈牺牲的军人”,杨布新说。

为了前往中国大陆取材,杨布新试过多种关系和管道,但通常是“一份身家调查先送上去,就没有消息了。”一直到去年十一月,在华人纪录片提案会场上,一个任职香港传播机构高管的人士表示,他们可以帮杨布新牵线,但条件是全片要接受中国政府审片。

杨布新说,他们提出这要求不难想像,“大陆不要求审片才奇怪”,要审查的包括论述、下笔的方式和史观等等。但杨布新说,一但接受了这样的帮助,自己难预期拍摄的结果会变成什么样。他最后拒绝了对方的提议,“我选择保持客观和自由”。

但大陆的作品也并不是只有主流套路,杨布新对廖烨所导演,中央电视台出品的《角逐超高空》给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是所有讲述U-2历史的大陆纪录片中最诚恳的一部。拍摄剧组也曾经试图寻求央视授权《角逐超高空》的内容,但信息同样石沉大海。

“我是长在你们镜头下面的人。”

谈到大陆观点,杨布新纪录片的空前之处还包括它大量、有系统地介绍了黑猫中队当年拍摄的照片,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中国大陆视角”。杨布新说,空照照片原本只会是片子的过场材料。会成为重点,要归功于徐林。

“黑猫中队”这个暱称来自35中队的队徽。
“黑猫中队”这个暱称来自35中队的队徽。

徐林1995年至2006年服务于伊士曼柯达公司,参与数位影像与数位相机研发。2008年得知,美国中央情报局将陆续解密1960年代U-2侦察机空照图,转存位于马里兰州的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徐林之后数年不断研究这些公开资料,成为解读黑猫中队当年拍摄照片的专家。

徐林不仅长时间在国家档案馆查阅这些照片,过去几年还亲自拜访当年拍下这些照片,后来旅居美国的黑猫中队飞行员。

“我是长在你们镜头下面的人。”徐林对著黑猫中队的飞行员自嘲。在台湾的公开演讲里,他展示一张杨世驹驾U-2拍摄的照片,照片里有自己老家的房子,对照拍摄的时间,1962年5月,“我一岁半,估计我那会儿是在屋子里哭”。

2017年,纪录片拍摄组到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徐林将事先申请的一整个推车胶卷桶推出来,这一批是黑猫中队最初几次任务拍回来的9英吋胶卷,每一吋都是珍贵史料。

徐林在推车旁向摄制组解说:

这是1962年1月由飞行员陈怀执行的首次任务,任务编号GRC100,主要是侦照甘肃酒泉的双城子飞弹试验场;那个是飞行员杨世驹执行的GRC102任务,是侦查青海湖地区......

杨布新说:“徐林是一块重要拼图,过往空照图对我们可能只是个过程,但他花了八年研究,还无私地和我们分享。......空照图从此不再只是空照图,而是很立体的。最精彩的是他的解说与分析,带我们进去另一个领域。”

这些空照图,不只拍下了原先设定的目标:机场、港口、基地或者核弹试爆场,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故事:

U-2存档的底片都是负片,徐林有时会穷尽眼力,在图幅上找一个看似杂讯的黑点。那其实不是杂讯,翻成正片后,放大到极致,赫然出现的是一架米格21的身影。

那是接力跟追U-2的解放军战机。如前头所说,解放军战斗机受限于升限,到不了和U-2相同的高度。只能在U-2下方跟追,依照本身的航程一棒一棒接力。在下方跟追的目的,是等待U-2例如发生引擎故障,需要降低高度重新启动引擎时,可以发动攻击。

但米格21有时也会努力试图接近U-2发动攻击,例如先向下飞取得速度,再以“动力跃升”的技巧突然爬高。如果上升时能够正好对准U-2,就可以用机砲或空对空飞弹射击。1969年,一位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蒋德秋就曾经以这种方式试图攻击沈宗李驾驶的U-2,没有成功。

42年之后,沈宗李和蒋德秋在北京见了面,两人笑著握了握手,互相送对方一架飞机模型。

1964年11月,王锡爵驾驶U-2从中国东南沿海向西北转向,目标是罗布泊的核武试验场。在兰州埋伏的“地空导弹第四营”对著王锡爵连发三枚飞弹,但全数落空。王锡爵日后转任台湾中华航空公司,1986年5月他劫持自己驾驶的货机强行降落广州白云机场,投奔中国大陆。他和陈辉亭日后在大陆见面。王锡爵说自己当年因为遇袭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得写报告;陈辉亭说自己当年发射了三枚天价飞弹,却没有打下王钖爵,回去也得写报告......

“拍完纪录片之后,我觉得有没有(剧情片),好像不重要了。”


《疾风魅影-黑猫中队》是全长92分钟的纪录片,这完全不是导演杨布新最初的计划,最后之所以成为纪录片,其实是机缘巧合。

原本杨布新的想像是剧情片,毕竟把历史故事拍成剧情片,可以接触到更多观众。杨布新说,“当时我想得很天真,就是要走《雷恩大兵》(电影)、《诺曼地大空降》(电视影集)、Discovery(纪录片)的三部曲。先是有一个最大的电影,道具都做完以后,再来做CG(电脑特效)就很简单。”

如果把《疾风魅影-黑猫中队》与《抢救雷恩大兵》做个比较,《疾风魅影-黑猫中队》制作成本约1500万元台币,是片长92分钟的纪录片;

根据好莱坞电影信息网站Box Office Mojo,《抢救雷恩大兵》是片长2小时50分钟的剧情片,制作成本7000万美元,累计全球票房4亿8184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抢救雷恩大兵》海外票房收入达2亿6530万美元,比北美票房的2亿1654万美元还高,意味即使是军事类的历史故事,只要能把故事说得好,一样能够在商业市场上成功。

但在剪接师剪出一部片花后,杨布新觉得这部85分钟的作品,就已经有了纪录片的样子,于是就转做纪录片。

如今纪录片大功告成,准备上映,但导演一开始的商业计划三部曲怎么办?

杨布新回答:“拍完纪录片之后,我觉得有跟没有(剧情片),好像不重要了。纪录片很真,真到做不了假。现在要再去拍个假的戏剧性的东西,再说吧!”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11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好文章,看了非常感動~

  2. 希望也能在台灣以外的地方上映

  3. 看到当年对峙的老兵老了后互相赠礼,真是感慨。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的基层士兵只是可以消耗的工具,但脱离了战场和大环境赋予的敌对意识,一个个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人。

  4. 黑猫中对是做了美国人替死鬼,想下为什么飞苏联的是美国飞行员,而飞中国却是训练出来的中国人。

  5. 那一年15歲,不是51歲吧😂

    1. 謝謝您留言,但這裡的意思是楊佈新看到沈麗文小姐的作品(2010年出版)時,心生拍紀錄片的念頭,那時楊導演51歲。

  6. 中國跟台灣的字眼改成中共與中華民國比較好吧?

    1. 謝謝您留言,端傳媒行文的原則中,屬於政府的稱「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有時也稱「台灣」;專屬中共黨政體系用「中共」,例如「中共中央宣傳部」或者「中共中央台辦」,以示黨政有別。地理和民間概念則用「中國大陸」、「大陸」和「台灣」。

  7. 应该是“石沉大海”,不是“石沈大海”吧😊

    1. 謝謝您,立馬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