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涉及电影《我不是药神》剧透。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前两天“吃瓜群众”将徐峥送上微博人气榜单,山争哥哥实实在在刷了一波流量,这源于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将要上映,点映场对徐峥的演技一致好评。昨晚抽时间看了这部片的点映,散场后我和朋友讲,“就像看了一部战狼Ⅲ”。回来细想想,其实更像《芳华》吧。
情节铺陈:放大美好的一厢情愿
首先说下除了情怀以外的东西,剧情安排快慢适宜,对主演心理过程的蜕变是层层递进的,虽然最后有点夸大,但整体是有结构的。演员的演技基本保持在及格水平线以上,徐峥算是正常发挥吧,个人觉得没有从前细腻了,有几个片段流露出演技疲软的痕迹,相比之下王传君和章宇都要细腻很多,周一围戏份不多但有几个眼神也十分出彩。几个女性角色的表现不错,王佳佳饰演的妻子很有亮点。
说完这些来说说情怀。
网上有很多人认为这部片为了过审加上了结局部分的字幕,然而其实在我看来这整部片都是在“逃避”过审——对政府闭口不谈,对进口药过分丑化,对主演们及病人们过分美化,如果这故事真的发生在中国,不会有两个小时的情节,分分钟就会结束。
电影里给了程勇“英雄”的光环,再给了群众“善良单纯”的性格,一方面偏离了真实世界,另一方面仍是战狼Ⅱ时的“个人英雄主义”。
近几年大陆国产片摆脱了好人坏人阵营的区分而开始追求“角色的立体感”,主角往往都注明有优点和缺点,但常常塑造的相当扭曲。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往往不是单纯的好人也不是单纯的坏人——这个出发点没错,然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所有性格必然是有关联的是有前因后果的,并不是单纯拿一些优点和缺点贴在他身上就好了。
徐峥所饰演的程勇随着故事的推动心理产生变化没问题,但是从开头看来这个人是一个长期家暴妻子的男人(离婚后依然未曾收敛),且其经营着一项不靠谱的事业毫无起色,这就为后面所塑造的人性和温柔、以及事业有成形成一个天差地别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觉得角色性格撕裂过大,难以自圆其说。如果看过故事原型应该知道,程勇的原型也是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这为他决心代购药物做了一个有力的铺垫,电影将程勇一开始的决心与缺钱挂钩,后来重新代售并按原价售卖比作“还良心债”,虽然铺垫的也有一定道理,却仍然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感觉。
片中的其他人被塑造得过分放大了“义气”和“信任”——这不是一个真实中国存在的社会和群体。群主一呼应大家便都信任,我知道在病友群里大家对群主的信任是极高的,然而并不代表会有100%,但在这件事上:只要有1%的不信任故事就会提前结束。因此我说这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充满了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举个例子,在故事原型中,“程勇”是用信用卡和印度方面进行交易,他一开始借用了两名病友的信用卡,一段时间后其中一名病友听说信用卡交易数额大会被银行怀疑是在洗钱,便不愿再将卡借给“程勇”了。——这才是我认为应该真实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电影里给了程勇“英雄”的光环,再给了群众“善良单纯”的性格,一方面偏离了真实世界,另一方面仍是战狼Ⅱ时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中真实的人该是王传君饰演的那个不忍心拖累家人上吊自杀的病人,也该是那些默默围着他尸体的看客,该是那个质问下属谁来体谅他的警察局长,该是那个在程勇制衣厂门口苦苦哀求的病人妻子,也该是那个想要用身体报答程勇的病人妈妈,这些让你感受到残忍的瞬间,才是真实的。
我们贡献的廉价的泪水毫无意义,一致的好评更暴露出来大众的优越感和残忍——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反思。
最让我反感这部电影的一点就在于,他终止了一种关心和思考,他在最后用字幕的形式堵死了观众的疑问“哦,国家已经给解决了”,于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程勇赚得了大众的眼泪,“高度重视”的国家赢得了大众的信任和爱,这像是法制在线而不像是一部揭露现实的电影。
这部电影没有揭露任何问题,反而撕裂这个社会,健康的人、大城市里的小资产阶级们、有钱人、中产阶层从这部片里获得了心灵的满足,甚至于健康的底层人民也可以从这部片里获得一种“国家兜底”的安慰,然而事实是怎样呢?题材的辛辣为这部电影添了更大的光环,然而在我看来他辜负了这个题材,我难以想像真正徘徊在死亡线边缘那些吃进口药的病人看到这部片该是什么感受,是该跪下来感谢吗?我们贡献的廉价的泪水毫无意义,一致的好评更暴露出来大众的优越感和残忍——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反思。
这部片同时让我想起了《暴裂无声》,从《芳华》到《暴裂无声》,再到《我不是药神》,他们都被定义为“不敢拍”的国产电影,这其中《暴裂无声》只在结尾字幕逃避过审,而《芳华》和《我不是药神》通篇地投机和逃避,但仍然被观众评价为“可以比拟高分韩国电影”,我不由得想说有些过分。
回望现实:血迹斑斑的一地狼籍
说完情怀来回归一下现实,前几天网上这条关于进口药降税的消息:
新京报:
【进口药降税未降价,是因药品定价机制改革滞后】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自今年5 月1 日起,我国对28 类进口药关税降至零,其中包含了治疗癌症的常用药。但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有媒体在调查中却发现,那些享受了进口关税新政红利的药品,销售给患者的价格还依然未动,让相关的家庭,颇感失落。28 类进口药关税降至零,是很好的民生政策。而如何让好的政策尽快发挥出“药效”,则有赖于更进一步加快药品定价机制改革。
抗癌药物零关税,但是药物价格不变,这中间的差价药厂拿不到,那是去了哪里呢?就不细说了。
为了“逃避审查”,这部影片塑造了正品进口药“黑心药商”的形象,在我看来恶意满满。我们都知道药物研究过程对研究人员、研究器材、原材料等等都有很高要求,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心血,这其中研发过程的耗费远远多于生产过程,这也是仿制药便宜而正版药昂贵的原因。药企想要低价,但经济损失谁来弥补,入不敷出的话新的研究怎么继续下去?病人买不起就去怪药企,在我个人看来是不合理的,药物研究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程,研究出来一种新药,通过生产有了回报才能再去做新的研究,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病人希望药企低价售卖就是断了后人的路,药企没有收入无法支持下一步研究,甚至无法支持药物生产,就无法达成良性循环。
个人英雄主义当不了药神,潜心研发的医学专家才是。
人民的收入和正版药的价差应该是由政府或者社会来负担,就像影片结尾说的正版药入医保,病人能用较低的价格买到正版药获得治疗,政府填补资金用于支持药物研究,才是正常的社会。个人英雄主义当不了药神,潜心研发的医学专家才是。
然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一是医保能报销的进口药数额较少,二是魏则西曾说过的有很多有效的治疗药国家没有进口,因此大部分病人要么原价购入正版药,要么通过国外违法代购,而贫穷的病人只能靠传统药物缓慢治疗,让人心痛。所以我说这部片结尾的字幕冷血在这一点,现在还远未到歌颂的时候。更不要提今年五月一日才开始零关税,这故事的原型是在02年。
再来看看另外一则关于抗癌药物的新闻,一名中国男子在印度机场被捕,是因为其随身携带大量抗癌入境。有公众号关于这则新闻的评论中不少人猜测:此人是国内假药生产商,带假药去印度再转手卖给那些去印度购买廉价药物的中国人。这是真实的同胞,是像地沟油一样的无良商家,也是电影里张长林这个角色的真实映射。这个新闻让人齿冷,就像电影里说的“吃不死人但是是在骗人!是在害人!”
这部电影是碰了碰不得的题材,但其实我更希望他现实地揭露问题,在我看来编剧大幅度地对故事原型进行加工是没必要的,如果真实地拍出原型的经历,重点在病人的绝望、政策的无情、印度代购的小心翼翼走钢丝、病人家属的生活等等,我觉得比塑造这样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角色更能打动人。
关于医疗问题近几年暴露出了很多,但除了医闹事件之外其他事件的关注度实在太低。看完电影我不禁想起今年年初的时候关于血液病用血的一刀切政策,无数血液病病人数九寒冬的年节时四处奔波求血,前不久我们才知道这其中有个曾在微博上四处找血想要活下去的病人已经去世了。
那些活在生死线边缘的人,哪一个没有血迹斑斑的故事,多了解一些就更难受一些。这部电影将矛盾归为药商和患者的矛盾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反映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是医生和患者的矛盾、是医院和患者的矛盾、是医院和医生的矛盾、是药商和患者的矛盾,然而在中国,这一切都绝对不仅仅是两个群体的矛盾,而是制度的矛盾、政策的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时刻被监督、时刻被鞭策、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期待这类电影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歌功颂德。毕竟,我们距离及格线还有很远。
作者后语:我知道一些是为了过审,只是有一万种方法逃避过审,制片方却选择了更糟糕的一种。也许观影后你会和我有不同看法,欢迎来交流。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