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作曲,开头是关键。罗兹 (James Rhodes) 显然非常理解这个道理:一本古典音乐演奏家的自传,无论传主何其非典型,第一句是“古典音乐让我硬起来”,我相信这绝对能吸引很多读者继续读下去——当然,也可能吓跑另一批。
只是我还比一般读者幸运,在看这第一句之前,就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不,吸引我的甚至不是书封那句“没有巴哈,我不可能越过那样的人生”。真正精采的,是目次。严格来说,是目次所附的曲单。
这本自传不用章节,而用音轨分段。罗兹选了20段古典音乐并指定推荐演奏,简单写了自己对这乐曲或演奏的感想,以此导引他接下来的文字内容。曲单本身并不特别。除了舒曼《幽魂变奏曲》,没有什么冷门或偏锋作品,还多是家喻户晓的经典。
但他的版本选择就很“特别”了。罗兹所选的,几乎都是一等一的名家与好演奏。这些人是货真价实而非靠宣传炒作的名家,在他所选曲目里也有出众表现,甚至是该曲在我心中最精湛的演出。我唯一有所保留的是廷波(Sergio Tiempo)弹的李斯特《死之舞》。这不是我喜欢的诠释,但我也完全同意罗兹对这演奏的描述——夸张华丽。罗兹因为其夸张华丽而选择它,我因其夸张华丽而远离它,我们都清楚廷波弹出什么。
更特别的选择是洛奇区 (Alexander Lonquich) 演奏的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演奏的确言之有物,虽然我对它的评价没有罗兹给得那么高。但最最有趣的来了——照罗兹所言,这张CD当年只卖了70张(我居然会是那70分之一),能听到的人委实不多。既然如此,他也推荐艾克哈斯坦(Severin von Eckardstein)的录音,因为“(他)的诠释也相当疯狂”。
即使拿掉一切故事,去除所有宣传,那演奏仍能引你去听。
《关键音--没有巴哈,我不可能越过那样的人生》
出版时间:2017/06/28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作者: 詹姆士‧罗兹(James Rhodes)

看到这里,我实在难掩惊讶与好奇。艾克哈斯坦是2003年伊莉莎白大赛冠军,但至今尚未成为著名红星,他2009年的舒伯特奏鸣曲专辑也只在比利时厂牌发行,除非罗兹大量聆听各种新发行并关注新生代钢琴家动态,不然大概很难注意到这张舒伯特。然而艾克哈斯坦确实个性独具,是三十几岁这辈路数最特别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并不矫作,也没有惊人之举或花边新闻,可你听他这张舒伯特,神经质的敏感被高度压缩于工整句法之中,以极其谨慎的控制展现浓烈的想像画面与复杂思绪,乍听之下中规中矩,实际上绝对也称得上“疯狂”。舒伯特这首奏鸣曲著名版本何其多,罗兹居然注意到了艾克哈斯坦,还在自己的书里点名推荐,实是了不起的眼光。
如果你持续阅读内文,更会看到罗兹提到其他演奏,包括他极为赞赏纪新 (Evgeny Kissin) 演奏布梭尼改编的巴哈《夏康》舞曲(那首拯救他人生的奇迹之作)。他大概不知道,这份录音也是纪新自己最满意的演奏之一。我很清楚,因为那是2007年我出版访问录《游艺黑白》,在钢琴家自荐录音那栏,和纪新亲自讨论过的选项。
有个性却不走偏锋,聆听广泛但不卖弄,光看这个目次曲单,他的选择就比英国(作者所在的国家)绝大多数的“乐评”来得好:罗兹确实有好的判断力以及品味,不人云亦云,但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演奏。也因此,他比其他人更能当看破国王新衣的小孩,直指古典乐界的乱象,而这乱象恰巧也在英国最为夸张,因为那是国际性音乐杂志的总部,唱片大厂所在地,至今古典音乐演出仍最丰富的国度之一。

不把观众当白痴、降格以求。
或许对大多数听众和读者而言,罗兹吸引人之处不是演奏技艺,而在九死一生的真实经历。九死一生?是的,作者在儿童时期被男性拳击老师性侵,导致日后种种身体创伤与精神疾病,包括数次脊椎手术与进出疗养院。书中罗兹详实纪载自身遭遇以及失衡心理状态,包括不堪毒瘾与感情关系,读来实在触目惊心。然而他的遭遇也确实出奇:本身资质聪颖,机缘巧合让他屡遇贵人,中断十年练习后还能重拾钢琴专业,发行唱片并巡回演出,主持电台节目,成为BBC纪录片主角与英国名人。
对于《关键音》,你可有各种不同的心得与切入角度。但作为演奏家,罗兹真正的价值在于沟通。他并没有让人惊艳的演奏技巧,但你可以感受到他的全力以赴与诚实认真,而他的音乐确实有话要说。即使拿掉一切故事,去除所有宣传,那演奏仍能引你去听,你也真能听得下去。罗兹对乐曲有相当个人化——同时也相当真挚——的诠释。我建议你别把他的话当成教科书,因为他有时会搞错史实(比方说普罗高菲夫其实是从西欧回到苏联,并没有他说的“出走”),但罗兹的情感不会错,没有伪装与欺骗。我从不担心古典音乐会消失,因为这门艺术确实有无可取代的价值。罗兹以他的演奏与人生证明,不见得所有人都对古典音乐感兴趣,但这世界上永远存在对古典音乐著迷的人。如果你是那一份子,古典音乐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而他没有忘记那改变他的力量。罗兹的唱片封面大胆创新,内容则脚踏实地。他给自己设定标准:“不做跨界演出,不把观众当白痴、降格以求”,后者恰恰是今日最大的问题。无能面对数位浪潮的传统唱片大厂,失去标准的同时也失去自尊,生产一堆有声垃圾要听众买单,偏偏还有乐评大力推荐,上下交相贼以苟延残喘已经溃烂的市场。罗兹以犀利文字一一点破英国乐界的可耻媚俗,这是勇敢,也是不忘本。毕竟,拯救他的若是巴哈《夏康》,贝多芬《皇帝》协奏曲第二乐章是第一首让他大哭的音乐,近庙怎能欺神,演奏他们怎能不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我们可以轻松去音乐会,自在欣赏演出,丢掉所有繁文缛节(罗兹在其音乐会中所推行的),但并不表示我们可以放弃演奏品质,放弃格调,放弃对于艺术的追求,放弃自己还能拥有的、实际上不该放弃的良心。
世界就是这样讽刺。有天赋出众却哗众取宠的演奏者,也有像罗兹这样半路出家、带领群众和他一起亲近并追寻艺术的音乐家。听听罗兹挑选的乐曲与演奏,你会知道这家伙是玩真的,而我希望他能一直玩下去。
文言文也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文言文該獲得的榮耀,與該被擺放的位子,應與古典音樂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