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宁遇刺纪念日,看这部苏联电影如何重塑历史

《列宁在1918》背后隐藏了苏联权斗往事,真实历史或可一窥苏联红色恐怖的触目惊心。
俄罗斯 国际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革命后第二年,1918年8月30日,莫斯科米海尔松工厂举行工人集会, 列宁出席了集会,他发表讲演后在出厂时遇刺。

这天被誉为俄罗斯历史上致命的一天。

而借助1939年的电影《列宁在1918》,这一事件被塑造,并且大大的影响了世人对于历史真实事件的记忆。

1918风云再起

虽然掌握了政权,但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底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只获得了23.5%的选票,低于对手社会革命党的41%。

1918年初,布尔什维克驱散了立宪会议,维持了对政权的掌控。但是蜂起的反布尔什维克武装从四面八方袭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风雨中飘摇。除了建立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作战外,列宁还指派捷尔任斯基建立了情报机构“契卡”,也就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用于对付隐蔽的敌人。

革命虽已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斯大林授意下,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39年,拍摄了《列宁在1918》,故事的主线,就是敌人如何阴谋刺杀列宁。图为《列宁在1918》电影海报。
在斯大林授意下,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39年,拍摄了《列宁在1918》,故事的主线,就是敌人如何阴谋刺杀列宁。图为《列宁在1918》电影海报。

女杀手

1918年8月30日,对于莫斯科而言,秋意渐起。这天晚上,列宁在米海尔松工厂集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但伴随着几声枪响,列宁在出门时遇刺负伤,好在并未伤到要害。

一阵短暂的混乱后,人们在厂区之外的谢尔普霍夫大街发现了嫌疑人──靠在一棵树上的女人。

她就是芬妮·卡普兰。

这是一个有前科的女人。1890年,卡普兰出生在乌克兰一个犹太人家庭。

1906年,16岁的卡普兰就已经参加对沙皇政府基辅行政长官的暗杀,但是没成功,她被捕了。基辅当局军事法庭本来判处她死刑,后改判终生苦役。

当时她患了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后来虽然接受了治疗,但视力没有恢复。卡普兰在监狱里受到了右翼社会革命党人的影响。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卡普兰获释。

立宪议会认为列宁出卖了革命。

在开枪击伤列宁之后,卡普兰并未逃跑,直到被抓。

负责审问者一心想让她招认,谁是出幕后的指使人。

卡普兰很爽快的承认自己就是凶手。“立宪议会认为列宁出卖了革命,”但是卡普兰强调,是自己决定枪杀列宁的,并不代表任何党派。1918年9月3日,她在克里姆林宫内遭枪决,她的尸体被塞进一个铁桶里,浇上汽油焚烧。

短短三天时间,这样重大案件的女杀手,就如此草率地被处决了。

这其中有何猫腻?

后世的历史学家,利用能搜集到的有限档案,以及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当事人回忆录,发挥想像力,探寻幕后黑手。

俄历史学家瓦列里·沙姆巴罗夫大胆推理──向列宁开枪是斯维尔德洛夫下的命令!

斯维尔德洛夫是谁?他是当时苏俄领导人之一,列宁的亲密战友。

沙姆巴罗夫发现了种种迹象。比如,警卫局都归斯维尔德洛夫管,通行证是由斯维尔德洛夫领导的机构签发。更重要的是,当天上午彼得堡“契卡”领导乌里茨基遇刺身亡,另一领导人布哈林曾力劝列宁不要去群众集会上讲话。但斯维尔德洛夫力挺列宁前去。

列宁遇刺后,斯维尔德洛夫头一个赶到克里姆林宫,占据了列宁的办公室,处理起列宁的公务,并向全国发号施令。

而最后,正是在斯维尔德洛夫领导下,对卡普兰的处决进行得太快了。就像要灭口一样。

仅仅5个月后,年仅35岁的斯维尔德洛夫去世,官方结论是死于流感。

对于斯维尔德洛夫的死因,坊间猜测众多,有人认为是列宁派人除掉了他;也有人认为,这是列宁自导自演的刺杀,是为了唤起群众对布尔什维克的同情,并支持布尔什维克推行红色恐怖。

不过,这些都只是一家之言。

1918年11月7日,列宁在莫斯科红场发表演讲。
1918年11月7日,列宁在莫斯科红场发表演讲。

乌里茨基

这里不能不提到乌里茨基遇刺身亡。

乌里茨基同样是8月30日遇刺,和列宁的遇刺有时间契合度。

相比列宁,乌里茨基并不出名。他时任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彼得格勒“契卡”负责人。但他代表了布尔什维克政权对待红色恐怖的不同态度。

按照美国俄国内战史权威、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拉宾诺维奇的观点,乌里茨基是布尔什维克政权里比较温和的一位,他对极端的镇压行为持否定态度。乌里茨基反对红色恐怖、反对扣押人质、反对授权彼得格勒契卡处决人质。

乌里茨基1918年3月上任的时候,首都已经迁到莫斯科。前帝都彼得格勒的治安不佳,盗窃和杀人案件增长。很多凶手是喝醉了酒的红军士兵、赤卫队员,此外还有无政府主义分子,他们打着安全部门的名义杀人。

为了打击暴力,乌里茨基没实行恐怖手段,没有授予下级枪毙人的权利。3月15日,他颁布命令,逮捕腐败官员和假冒的安全人员。同时,也取消了红军随意搜查的权力。

一个星期后乌里茨基发出命令,公民必须在三天之内交出所有现有未登记的武器和炸药。拒绝遵守的,将被送上革命军事法庭。不过没有以枪毙相威胁。

彼得格勒“契卡”也逮捕那些反革命、偷窃以及投机倒把的人。很多嫌疑人被释放,尤其是那些因为政治原因被捕的人。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严重的罪行被枪毙。四月,在乌里茨基推动下,死刑被废止。

1918年6月20日,彼得格勒《红色报》的主编沃达拉尔斯基被杀。作为布尔什维克的喉舌刊物,《红色报》登报要求以大规模的恐怖回应。事后彼得格勒的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并未对杀手展开大面积追捕,6月21日,工人代表团向季诺维也夫陈情:“难道让我们的领导人逐个被杀么?”

乌里茨基呼吁温和以待,避免了镇压,他顶住压力,没处决人质。6月23日,沙皇重要官员,曾经是杜马代表的库特列夫遭到逮捕,因为当局截获了他写给外国的信。但是乌里茨基读了这些信,发现没问题,在逮捕库特列夫三天后,将他释放。

8月初,在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之一的托洛茨基以及斯维尔德诺夫干涉下,恢复了未经审判的处决。彼得格勒“契卡”18日通过了这个决定,21名被扣留者遭枪毙。

根据“契卡”工作人员的回忆录,乌里茨基是唯一一个反对这个决定的。但是没有用,在投票表决的时候,乌里茨基弃权。

8月30日,乌里茨基死在冬宫广场。凶手是为了给21日被枪杀的朋友报仇,他不知道乌里茨基其实是反对这一行为的。

红色恐怖1.0

在列宁遇刺负伤,乌里茨基被害身亡后,红色恐怖升级。

“敌人对我们的一次恐怖,我们将报以大规模的恐怖,敌人杀死我们一个战士,我们将让成千上万的敌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红色报》的言论,代表了布尔什维克们的情绪。

但是在执政者中,是否加强红色恐怖也有争论。在布尔什维克获取政权之后,曾经废除了死刑,但这在红色恐怖在的巨涛中,被人所忽视。

但在列宁遇刺负伤,乌里茨基被害身亡后,红色恐怖升级。从1918年9月5日开始,中央政府发布了红色恐怖令。

所谓的红色恐怖,是1917年至1923年内战期间,对那些反布尔什维克行为的惩罚。其中包括扣留那些反对派及其家属。如果有布尔什维克高官被杀,那么就要杀这些人质抵命。

红色恐怖令颁布后,900名人质在彼得格勒被处决,512人在喀琅施塔得被处决。

整个红色恐怖期间,到底有多少受害者,并未有确切数据。历史学家们保守估计不超过五万人,最高估计是受害者两百万人,其中14万人被枪杀。

红色恐怖2.0

二十年后,在斯大林授意下,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39年,拍摄了《列宁在1918》,故事的主线,就是敌人如何阴谋刺杀列宁。

整个影片如一部革命悬疑片,尝试展现一些历史的细节。比如影片中契卡的负责人捷尔任斯基一脸严肃地走到列宁办公室:“我要去一趟彼得格勒,因为乌里茨基被暗杀了。”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歪曲历史,为特定目的服务。

比如得知列宁遇刺后,斯维尔德洛夫来到列宁的办公室,坐在列宁的椅子上,处理起列宁的公务,并向全国发令。

这部电影也按照套路化的角色模式,塑造女杀手的刻板印象。

在电影中,卡普兰不再是一个半盲的女人,而是有着阴险而又锐利的眼神。

但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歪曲历史,为特定目的服务。

斯大林死后,1956年苏联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揭批斯大林。图为斯大林70岁生日时,包括当时国际很多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出席其庆典。
斯大林死后,1956年苏联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揭批斯大林。图为斯大林70岁生日时,包括当时国际很多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出席其庆典。

它借着对列宁的崇拜,把光环投射到列宁继承人斯大林身上,刻意美化斯大林在内战中的作为。同时继续抹黑那些已经被肉体消灭的政治对手,为他们的被杀进一步制造正当性。同时也借着电影中列宁遇刺所带来的对敌人的恨,来为自己发动的大清洗造势。

列宁时代的红色恐怖,主要还是针对布尔什维克党外的敌人。而到了斯大林这里,则把杀戮的矛头对准了自己的同志。

影片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布哈林是叛徒”。

这是电影里克里姆林宫卫队队长临死时说的一句话。电影中听到这句话的“契卡”工作人员也是叛徒,他打死克里姆林宫卫队队长之后,在“契卡”首脑捷尔任斯基的威严前不打自招,被捷尔任斯基的卫兵击毙。

不过,这样引出的怪圈是,克里姆林宫卫队长临死前的遗言就没人知道了。

那么影片中爆料的这句话,其实是编剧编的,告诉观众“布哈林是个坏人”。

布哈林是个老革命,他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著有《共产主义ABC》。二月革命后被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后,布哈林任《真理报》主编。列宁死后,布哈林和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并列为苏联共产党主要领导人。

很快他就卷入了和其他几位领导人斗争的漩涡中,早期和斯大林结盟,先后斗倒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不过噩运很快就轮到他的头上,1928年,布哈林和斯大林产生了政策论争。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主张,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

1929年他被解除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担任地位略低的《消息报》主编。

1934年1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暗杀,斯大林借此开始了大清洗运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捕,并被判处死刑。1937年,布哈林被开除出苏共。1938年2月,布哈林被指控“右派和托洛茨基联盟阴谋集团”委派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布哈林承认了这些罪行。因为如果布哈林不招供,他的妻儿会没命。

1938年3月14日,当局以“叛国罪”判处布哈林等人死刑。而在1936-1939年间的大清洗中,受害者数以百万计。

布哈林死后,妻子被送到劳教营,儿子被送入孤儿院。直到1956年妻子才出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布哈林获1988年恢复名誉。

斯大林死后,1956年苏联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揭批斯大林。斯大林的形象也从电影中抹去。

《列宁在1918》公映后,大获成功。

导演罗姆曾经执导《列宁在十月》,原来名不见经传。凭借《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罗姆在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一举成名。

扮演斯大林的是格鲁吉亚人格洛瓦尼,并成为了斯大林的特型演员。他在1941、1942、1947、1950年获得了四次斯大林奖。1956年他心脏病发去世,凑巧的是,那天正是斯大林生日。

扮演列宁的演员是楚金,在拍完《列宁在1918年》没多久就过世了。逝世后他被追授了斯大林奖金。

而编剧卡普勒尔,获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奖金。风头正劲的时候,卡普勒尔和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传出了恋情。可能是斯大林不满两人恋情,卡普勒尔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被捕,在靠近北极圈的劳改营中度过10年。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他才于次年被释放并获平反。

斯大林死后,1956年苏联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揭批斯大林。斯大林的形象也从电影中抹去。从此电影有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斯大林时期的原版,另一个就是赫鲁晓夫时期的删节版。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在小时候,2000 年前后,认为“共产主义”可以作为理想,后来接触到现实社会,开始把它归为梦想。再后来了解到 6.4、文革,现在又是列宁和苏联早期的红色革命。“真理”越来越遥远。
    很多社会模型是反智的,洗脑无处不在。人一出生就被洗脑。人们出于懒惰或能力不足,愿意选择被洗脑。为什么要自己去求证、思考,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多简单。人类的发展还是太低阶。
    有个关键点是,“反智”和“洗脑”的施行很多情况下不是人的主观决定的。不接受“反智”、不接受“洗脑”,应该作为现代人的一个自我准则。
    不熟悉苏联的那段历史,但赞同不预设结论的理性的质疑。如果没有质疑,人类文明会很快走向地狱。

  2.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反思十月革命势在必行。

  3. 端出这种文章真是掉水准,和当年周舵那几篇反智的马克思为什么是错的细节一个调调哇。

  4. 所謂十月革命就是蘇聯編造的最大歷史謊言之一,然後被各個共產國家相繼採納寫入教科書。

  5. 共产主义是邪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