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可达百万的Growth Hacker,价值在哪里?让硅谷的精英们告诉你

Growth Hacker是一个交叉职业,分析数据当然是核心环节,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对业务,有足够的理解。
编读手记

“如果你不在增长,那么你就正在死亡!(If you are not growing , then you are dying!)”Nike 创始人 Phil Knight 在自己的回忆录《Shoe Dog》里语重心长地告诉后来人,“增长”是一个企业家无法绕开的话题。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 如今在硅谷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业,Facebook、Twitter、Quora等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增长团队”,或是专门设立“增长部门”, 帮助企业实现病毒式的“用户增长”。

在中国大陆,一位资深的“增长黑客”市场价年薪已经高达150万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位“增长黑客”带给公司的年盈利,肯定远超这个水平。

到底什么是“增长黑客”?他们能如何帮助企业快速增长?硅谷的精英们究竟在做什么呢?

什么是Growth Hacker?

2015年的夏天,前 Linkedin 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 Simon Zhang(张溪梦),带着自己的数据分析团队从美国回到北京创业。这位在硅谷久负盛名的增长黑客,看到了 Growth Hacking 在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

比起硅谷成熟的增长黑客文化,目前在大陆能系统地介绍 Growth Hacking 的,只有范冰的《增长黑客》一书,很多企业还维持在粗放式运营的阶段。Simon如今经常穿梭在望京、中关村的各种沙龙活动中,像一位 Growth Hacking 布道师一样,向很多创业公司和企业宣讲数据化运营的理论。

Growth Hacking 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它代表着一系列数据化运营和管理的理论思想,而这在美国已经有至少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最近这几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将这些理论用一个更简化的框架重新梳理和发展,让很多创业创新公司,也能够快速具备这种数据化运营的能力,实现业务的高速增长。

简单来说,Growth Hacker 就是用数据驱动营销、以市场指导产品,通过技术化手段贯彻增长目标的一群人。Qualaroo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Sean Ellis 是美国最早提出 Growth Hacker 概念的人,他说一个称职的 Growth Hacker 是兼具市场、编程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Andy Johns 是硅谷另一位传奇“增长黑客”。他创立了 Twitter 的用户增长团队,通过对用户行为进行数据分析,他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改版登录页面、新用户自动推荐好友、邮件提示消息等建议,直接使 Twitter 的活跃用户数在两年间增长了4亿人。

Growth Hacker们都在干什么?

确定增长目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建议,影响决策是 Growth Hacker 们日常工作的常态。

Growth Hacker 工作的前身可以说是传统企业的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业务,即企业通过管理客户关系,达到提升客户数量和销售业绩的目的。十几年前 Simon 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爱普生做 CRM。

“当时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和大数据,宣传单是企业宣传自己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当时在美国,设计、印刷、发放一份宣传单的成本就已经达到1-2美元。” 如何设计传单?在什么地方发放?什么时间去发?高昂的成本强迫企业必须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分预算都带来更多的用户增长和销售收入。

为了让传单发的更有效率,而不再是“拍脑门”,Simon 的团队就必须找出其中的规律。顺理成章的,它们就需要通过大量数据来分析用户行为,不断优化运营环节中的各种细节。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天的 Growth Hacker 们已经不会再像过去一样,通过访谈来收集数据,然后埋头在 Excel 的海洋里了。他们都是市场、编程和数据分析的综合高手,是广告狂人、极客和发明家的三位一体。

不过他们目的却始终如一——实现用户和销售的增长。

美国版Open Rice(或者大众点评)yelp就是一个运用Growth Hacker实现用户增长的的现实案例。图为yelp员工在位于纽约总部的工作情况。
美国版Open Rice(或者大众点评)yelp就是一个运用Growth Hacker实现用户增长的的现实案例。图为yelp员工在位于纽约总部的工作情况。

美国版的Open Rice(或者大众点评)“yelp” 就是一个运用 Growth Hacker 实现用户增长的的现实案例。yelp 的创始人是两个前 Paypal 的工程师。他们最初开发 yelp 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和身边朋友们发现优秀的餐馆和酒吧。

但之后网站的评价很好,用户不断增多,两位创始人决心把 yelp 更新做大。要吸引更多的用户,当然要从分析用户的行为入手。他们没有制作问卷,而是首先瞄准了用户的浏览行为,通过计算机技术收集行为数据。他们发现大多数的用户是从谷歌搜索特定餐馆名字,从而进入 yelp 网站,且这些用户在网站上会查询餐馆的详细信息,停留更久的时间。但是 yelp 上当时的餐馆信息还很少,相比之下,传统黄页上的餐馆目录更丰富、信息更多,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来 yelp 呢?

接着他们发现,吸引这些用户不单单是餐馆的详细信息,而是因为其他用户的评论,他们才驻足在此。那些有当地食客评论过餐馆,用户会浏览更多时间;而且评论越多,人们的停留时间越长。于是他们就开发出一个专门让用户进行评论的新产品,主动刺激各地食客写更多的评论。而且那些被点赞很多的食客,会更有动力写更多的评论。

最终,yelp 为这些热衷于在网站上写评论的人建立一套社交的评级平台,组建了自己的信用体系。如果某个用户的评论收到了一定数量的赞,他会成为 yelp 的“KOL”。这些用户也就是 yelp 的核心用户。从此完成了整个用户留存的闭环,也能够有效筛选出餐馆评论的水军。越来越高质量的评论和餐馆信息也能够吸引更多用户注册浏览,让 yelp 不断滚雪球式地增长起来。

这一套用户留存、增长的策略就是一个典型的靠数据分析驱动决策的 Growth Hacking 过程。这使得这个在2002、2003年仅拥有几千人的网站,成为美国这个行业当中最有效率的上市公司。

Growth Hacking 的增长理论就是:第一,找到核心的用户群;第二,通过数据去分析他们是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的;第三,分析用户的转化路径,找到核心用户。类似的策略被用在很多公司上,Facebook、Twitter等都采取了类似的指标。

警惕Growth的“虚荣指标”,不要盲目自信你的“增长”

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运营经理都会观看诸如 APP 下载量、PV(页面浏览量)、UV(独立访问者)、DAU(每日活跃用户数)、MAU(每月活跃用户数)、ROI(投资回报率)等指标。

我们也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公司为了展示实力,公布这些指标数据。但是很遗憾,它们其实并不一定能真正指导一个企业的核心增长。Simon 称这些数据为 Growth Hacker 的“虚荣指标”。

2012年,一款主打短视频的社交应用 Socialcam,突然火遍全美国。这款 APP 定位于“与朋友即时分享视频”,一度成为 App Store 排名第一的免费应用,被认为是“视频版的 Instagram”。

Socialcam 在2011年上线,2012年年初时才有4万名用户。到了5月份,用户数量突然超过了一千万,六月份接近两千万。如果我们用 APP 下载量、PV(页面浏览量)、UV(独立访问者)等这些指标来评估它的话,这是一家发展势头迅猛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独角兽。

然而事实是:七月后,它的用户数量锐减。又过了三四个月,这家公司就倒闭了。从兴盛到衰落,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怎么会这样呢?

Socialcam 的“死因”比较复杂,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管理层错误地使用了这些“虚荣指标”:第一,在核心产品还没打造好的时候,就花钱去获取大量流量,烧掉很多钱,又带来了恶性的口碑;第二,盲目地在广告上投钱,造成了其融资的速度赶不上消耗资本的速度,产生了现金流的断裂。

这时候,虽然用户增长量很好看,但是实际效用并不大,也就很容易再出现 Socialcam 的悲剧。所以,如何合理评估这些“虚荣指标”的效用,对 Growth Hacker 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什么指标对 Growth Hacker 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呢?

正确答案是:因业务而异。

一个优秀的 Growth Hacker 应该能根据公司业务的具体情况,选择真正能指导“增长”的核心指标,而不是盲目相信这些“虚荣指标”。一家商业公司从创业、成长到成熟,是有一些客观的商业规律的,增长的要求也会随着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变化。

“首先要定位好公司的位置,解决某一个社会需求;然后,找到产品和市场的匹配,关注用户黏度;接着,是寻找产品和渠道的匹配,确定高效的渠道;最后才是公司与市场匹配,实现真实增长。”Simon 说到,作为一个合格的 Growth Hacker,增长核心指标的选择必须和商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相契合,且不同的时期关注的指标也应该相应变化。

Linkedin这家体量在万余人的上市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大概有接近200名Growth团队。这其中绝大多数的growth hacker,都是数据分析或者工程师出身,极少数是产品经理。图为Linkedin于一个职业展览会上替退伍军人拍摄人像照片。
Linkedin这家体量在万余人的上市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大概有接近200名Growth团队。这其中绝大多数的growth hacker,都是数据分析或者工程师出身,极少数是产品经理。图为Linkedin于一个职业展览会上替退伍军人拍摄人像照片。

不是人人都能做Growth Hacker

在湾区,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自己的 Growth 团队。以 Linkedin 为例,这家体量在万余人的上市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大概有近200人的 Growth 团队。这其中绝大多数的 Growth Hacker,都是数据分析或者工程师出身,极少数是产品经理。

Growth Hacking 业务的特殊性,导致这一行的人大多得是一个“多面手”。要懂数据,懂运营,懂营销,懂产品。但是没有谁天生就是多面手,大家都有自己的擅长。所以技能相比之下,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成了现今大部分 Growth Hacker 的“标准配置”。

Simon 自己作为 Linkedlin 增长团队的创始人,认为一个 Growth Hacking 团队最少要配备三个人。首先,一个产品经理兼工程师必不可少。他是这个团队的基石,懂技术,知道如何制作产品,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来优化用户体验。

其次,是一个全职的数据分析师。他需要懂得数据背后的含义,数据与业务的关系。知道怎么去衡量、迭代产品。最后是一位营销兼运营。因为获客,激活,留存等活动都属于运营的范畴,属于“增长”的实操阶段。

因为对技术、分析能力的门槛较高,很多 Growth Hacker 忽略了对业务理解这个“软实力”的要求。数据是冰冷的,只有正确的解读,Growth Hacking 的工作才有意义,而这需要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对业务的深入理解。

这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职业。

Growth Hacking 是一阵数据化运营的旋风,如今,它不过才刚刚开始而已。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Growth hacking is just a process of rapid experimentations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way to grow a business.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to the society depends on the business, not the methodology itself.

  2. 癌細胞也是不斷生長不停生長啊,但它的結局是因為失控增長令宿主死亡而死亡。

  3. 如果你不在增长,那么你就正在死亡!(If you are not growing , then you are dying!)——在匱乏的時代,「增長」就是生存,就是繁榮;在富饒的時代,「增長」反而會帶來死亡。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以「無限增長」爲目的的經濟系統,必然會導致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