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讲,和它背后的中国叙事争夺战

毋庸置疑的是,杨舒平是又一位被舆论处死的海外青年。然而这次的舆论战与之前相比,要混乱复杂的多。
国际 大陆 美国

“五年前当我走出从中国启程的飞机,离开达拉斯航站楼,从我准备好的五个口罩中拿出一个带上。但当我第一次闻到美国的空气,我放下了口罩。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甚至有些奢侈。我们惊讶。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我外出时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但是当我第一次闻到美国的空气,我放下了口罩。”这是作为学生代表的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2017年5月21日马利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一天内,这段话迅速在国内网络上传播发酵,但却又在第二天销声匿迹。

一场疯狂发酵的毕业演讲

毕业典礼之后,马里兰大学许多学生在朋友圈表达了自己对杨舒平演讲的不满,并引起了一些留学生公众号和主流媒体的注意。5月22日,新媒体“北美留学生日报”在当日推送中发表了《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编辑的关注;不但没有放在头条,还被安排在当日推送的最末位置。

马里兰大学传播系学生欧欧栗狸璃(网名)听到演讲之后,在朋友圈中呼吁同学拍摄视频讲述自己家乡的美好。她对记者说:“视频的初衷是为清除杨小姐演讲带来的错误刻板印象,邀请大家勇敢站出来说明中国没有那么不堪。” 她在半天内搜集到多个视频,迅速剪辑加上字幕,并贴到了Youtube和微博上。

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事件爆发的速度和走向都超过了想像。“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迅速进入微博热搜榜;欧欧栗狸璃的微博获得了两万多条转发;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文章两天之内也迅速突破了十万阅读量。一大波网友涌上杨舒平的微博进行辱骂、要求道歉,并人肉出了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信息;在杨舒平发出道歉信后,网友继续辱骂并说“不接受道歉”,直到她删除微博账号。随之而来的阴谋论文章、蹭热点软文、声援杨舒平的文章,在短短的24小时之内几乎淹没了微博和微信。

马里兰大学博士生小西无奈的说:“这件事情没有人愿意负煽动者的责任。留学生可以说他们只是想为自己的学校正名,不背这个锅;北美留学生日报主编在朋友圈里说是环球时报共青团中央炒作的,他们不背这个锅;共青团中央也可以说我们就是转发一个正能量,怎么就是煽动了?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是加害者,受害者只有一个人,就是杨舒平。”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杨舒平在社交媒体上销声匿迹,她的LinkedIn页面被删除了,微博被清空,只留下一则道歉声明。在一个提供翻译服务的网站上,还能找到她两年前写的自我介绍。她介绍自己来自中国,在那里了生活了18年,学习现代与古典中国文学、中国历史、政治等科目,在美国则学习古希腊和罗马经典、哲学、戏剧、西方历史与德国文化。

事件喧嚣尘上之际,马里兰大学校方发表声明,支持杨舒平分享个人意见的权利。校方称,聆听和尊重有不同意见的人是作为国际公民的重要技能,无论是在校内或是校外。

根据校方数据,在2016至2017学年,马大共招收了2197名中国学生,是第二位印度的两倍以上。此前三个学年,马大每年都招收超过2000名中国学生。

微博上关于关键词“马里兰”的搜索超过了曼彻斯特恐怖袭击和美国总统特朗普。
微博上关于关键词“马里兰”的搜索超过了曼彻斯特恐怖袭击和美国总统特朗普。

官方舆论机器的参与轨迹

在传播过程中,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推送成为把这个事件和“辱华”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节点。根据公众号粗糙的理想主义者的整理,在“北美留学生日报”的10万+文章《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我在美国吸到的空气都是甜的》以前,共有以下公众号平台发布了带有“辱华”字眼的文章:

有关马里兰大学毕业生演讲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统计。
有关马里兰大学毕业生演讲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统计。

记者得到消息称,在留学生自媒体发出消息后不久,共青团中央的编辑就开始四处寻找演讲原视频,询问留学生是否有字幕版本。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同一天就这件事发了两条微博,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也纷纷跟进。

但事件发酵不到一天,记者就在多个媒体相关的微信群中看到了“上面有要求,这个事情(马里兰大学演讲事件)不要在谈了”的传闻,但无法获得官方求证。事件相关的关键词在22日进入微博热搜榜前十,却在23日从微博热搜榜上消失。截止到发稿时,演讲的原视频被全网撤下,国内网站上保留的都是剪辑过后的版本。

并不是所有批评杨舒平的留学生都认同官方舆论机器的参战。马里兰大学一部分中国留学生,组织了“马里兰大学Proud of China”微信群,与包括团中央在内的国内外媒体沟通。一位学生直接对共青团中央的小编说:“谢谢你们对我们在国内的帮助,但是团中央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国内的趋势我们也了解。”另一位学生在群里说:“这下好了,女孩子被定义成了叛国者、脱北者,不知道她的父母还能不能正常生活。虽然国家出面说还是欢迎她回来做贡献(记者注:指外交部就此事发言),可大家都知道这个是态度。但对她个人而言,她还怎么回来?”

也有许多留学生对共青团的参与持有欢迎态度。相比起组织公开信息、然后就贴上“辱华”标签的部分媒体,共青团的操作“人性化”得多:

团中央小编会和留学生商榷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主动提出帮学生协调官方微博、中国青年网等渠道。

最早发视频回应演讲的欧欧栗狸璃对端传媒记者说:

“现在团中央也在帮我们说减少网络暴力,与学生协商之后在考虑发通稿。我本来不是团员也不信政治,但是这个事情之后我觉得他们还是很理智的。包括我这次视频被新浪删掉也是团中央的小编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要帮我在官方号上重发,就不会被删掉。”相比之下,她对《环球时报》等媒体就很不满,觉得他们“乱带节奏”,容易引发网络暴力,“发什么也不跟我们商量,搞得现在我们里外不是人。”

虽然舆论调控的痕迹处处可见,诸多选择支持杨舒平的微信公众号都绕开了屋里的大象(编者注:来源于英文俚语“elephant in the room”,形容显而易见却被忽略的既存事实)。极少有人直接论述她所提到的“民主”和“言论自由”问题,而转而批评北美留学生日报等营销号恶意贴标签,或者批评网络舆论中常见的民族主义情绪。

一位时事相关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对端传媒记者说:“民主、言论自由这样的话题还是很复杂,想到这种问题我总会想绕开不谈。现在想想,还没张口就预设自己会被舆论逼到角落里,这可能也是自我审查的一种吧。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中,海外留学生总是被要求承担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责任。图为一位于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校园路过。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中,海外留学生总是被要求承担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责任。图为一位于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校园路过。

留学生:新叙事的构建者,旧叙事的受害者

留学生群体长期处在中美两个不同叙事的夹缝中。

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话语体系中,海外留学生并不总是正面角色,与“假洋鬼子”、“崇洋媚外”的标签常常只有一步之遥。舆论对留学生常常有一种家长式的要求——中国为留学生成长过程中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基础;作为交换,留学生被动获得了“回报祖国”的责任。在这个语境里,留学生被要求承担宣传中国正面形象的责任。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叙事中的中国往往只有环境恶劣、政治集权、落后守旧的单一形象,这也让大多数留学生颇为困顿。尽管西方媒体中不乏对中国客观详实的报导和分析,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留学生无法避免地还是会遇到这类标签化叙事,这与他们曾经体认过的温情、复杂又生动的中国具有强烈落差。但是,在有限的英文语言能力,和同样有限的对中国当下的认知下,给缺乏语境的外国人重构中国复杂多元的一面,对留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在两种叙事的夹缝中,杨舒平的演讲一方面完美契合了国内民族主义者对“留学生出了国果然忘了本”的想像,另一方面也重复了“被洗脑的中国学生来到美国终于感受到自由”的老生长谈,令留学生觉得格外刺耳。

小西说:“虽然她说的事实上没什么大错,但是大家都是这种单一价值体系的受害者,都想构建一个更多元化的对中国、对留学生的叙事,她这样重复了一个刻板印象,还激起了国内五毛对留学生的负面态度,这么猪队友的行为,留学生应该都会很frustrated(受挫)吧。”

马里兰大学本科生小田说,他对于公开批评中国这件事情并不反感;无论是课堂上、网络上还是平日阅读里,都会接触到大量详实的对于中国问题的分析,他也都会认真阅读。对他来说,杨舒平演讲让他不舒服的最大原因,正是她选择了他最想摆脱的对于中国的叙事体系。“留学生的意识形态从来都是一个光谱,毛左也有之,奉哈耶克为圣经的右派无政府主义者也有之。对我个人来说是这样的 –——开个脑洞说,如果要是这个演讲是一个关注农民工健康问题的记者,被封号八次喝茶六次逮捕三次,但是依旧坚守,我不但不会介意他来毕业演讲,反而会含泪鼓掌;但是她选择的表达方式是‘我来了,我被你们拯救了’,仿佛是在迎合一种近似于殖民主义者的‘你快来,快被我们拯救’的心态,让我很不舒服。”

然而,这种对“多样复杂”的需求来源于什么样的深层次叙事要求,是一个更难以启齿的话题。

曾在乔治城大学政治系就读的李二说:“海外留学生对于现有叙事的深层不满,其实是海外留学生认为的‘人权/政治叙事’对更宏大的“中国叙事”的劫持。这种挟持造成了一种想像中的义愤,本身来自于他们自身对政治、人权在中国叙事中的分量和比例的看法。对很多人来说,人权问题是‘存在,但不值得这么大张旗鼓的强调’,而对我来说,我觉得主流媒体对人权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在这种环境下,留学生一方面渴望摆脱被人权、环境问题绑架的中国叙事,又无法彻底信任来自官方的民族主义叙事;很长一段时间内,叙事的塑造还会在对中国的无限贬低和对中国的无限歌颂之间来回波动。毕竟将一个集体经验通过语言带入一个新的、没有人体验过这些经验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杨舒平在演讲中提到了自己参与构建这种叙事的愿望。她在提到一个她参与的关于警察暴力的戏剧时说,“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给观众带来辩证化的思考...我一直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利,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4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竹间 作为一个父母在国内有不低地位的昆明人,她难道在出国前就一直待在昆明吗?这种设想更加不符合内地人的认知吧,估计半个中国都去过了。更不用说以她是昆明人来指责她的动机有多么荒谬了。无论一个人她来自哪里,什么家庭,做过什么,都有表达的自由,她表达的时候,讲真话就是最大的良善。所以我们与其去猜测不可验证的动机,为什么不更关注讲话的内容本身呢?

  2. @竹间,她是体制的受益者,却反过来批评体制,这不是更令人佩服?
    相反,我看得出你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国富令你家强,受益的你告诉别人“享受了福利就别讲坏话”,然后默默接受翻墙才能访问端传媒这个事实。
    对了,“享受了福利就别讲坏话”,这听起来,像不像受贿?

  3. 虽然是两年前的文章,但还是想评论一下。大陆的愤怒并不仅仅是这个女孩歌颂了美国的空气,大陆的愤怒在于她出于某些你很难美化的动机而去撒谎。第一,她是昆明人,昆明根本不是一个不戴口罩就生病的城市,昆明的空气质量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你如果来自河北等污染严重的城市说这个话,我想那些网民抨击的底气也不会那么充足。第二是文中完全没有提到的一个细节,这个女孩的家庭背景被扒出来的行为虽然不对,但是拔出来的信息本身很微妙,这女孩的父母我没记错的话是公务员,而且职务不低那种。留学在中国大陆普遍而言还是一个奢侈品,这个女孩除非是勤工俭学的,否则实际上她也是一个中国体制内家庭的受益者。她既没有遭到雾霾的侵袭,也没有遭到政权的打压,但依然要到美国去发表凭空捏造的“我被美国的空气拯救了”的言论,满足美国人的想象,讨好他们的情绪。这对国内众多既不在体制内享受福利,也没有生活在昆明这种空气质量里的网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人权斗士要么真的为了他人以臂挡车,要么真的自己受苦受难,这个女孩哪儿都不占,事实上更近似于两头便宜都想要的精致利己主义,当她通过中国的资源跳到美国后,就为了美国的资源而出卖中国。这种行为给大陆人的感受,会混杂着嫉妒和愤怒两种情绪,别人终其一生未必能达到的,你身为体制内家庭的子女不但轻松达到,还要放下筷子骂娘,这招恨程度可想而知了。

  4. 忽視房間內的大象,中文可用“顧左右而言他”。本來演講的用意是在勸勉馬里蘭同儕珍惜自由,並鼓勵大家履行公民義務,然而這個具體敘事的語境因演講者的身分問題得到了一定的污染,進而產生了對中國人的刺激,故而屬於“外部敘事被引述後的迴避重點”,因而這裡用英文諺語確實更符合語境。
    中國人的言論勇氣確實不斷增強,這個是好事。討論本來是件值得鼓勵的事,但問題在於中國因言定罪的事件頻發,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線沒有明確保護,因此我們應該對這類帶著明顯民族主義及情緒的討論應該高度警惕,以防自己成為一個施害者。

  5. 國家層面的事就是政治,一個小女孩為什麼要當畜生。你生活不了呼吸困難,中國養活全球18%的人口。USA放個屁都是香的,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在USA怎麼活出優越感?

  6. 国内民众反应冷淡吧,小女孩一些值得评论的发言而矣。有心人往左往右扩大罢了。说这小女孩是受害者,言论自己负责,说了不让人评论吗?只不过评论者或左或右或对或错....或没有这么多或:)

  7. @JeffHsu, 不同人有不同的语言环境,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人中文收到海外影响很难避免,久而久之没有旁人指出很难分辨。谢谢指正 - 原作者

  8. @auc
    六四那帮人、五四那帮人,那得佩服,没得说,要不怎么是爱国运动呢?包括近年被捕的这些律师也好,从事政治活动的也好,那我就是觉得他们是好样的。
    可是杨小姐……我咋把她跟他们联系不起来呢?

  9. @auc
    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家”的关系并非顾客与商家、用户与产品的关系。屈原当初如果把自己与楚国的关系定义得那么简单干脆,又何必去自投什么汨罗?这不是扣顶民族劣根性的帽子就能完事儿的啊……

  10. 又番炒個topic, incompetent little press.

  11. 有空看看白鹿原多好,这么个破事天天盯着给人家造成二次伤害有啥意思!

  12. 阴阳怪气说话的那几位,端媒体在大陆的苹果商店下不到,你们怎么用上的?

  13. 让人真正感到寒心的是,这次各路媒体与小粉红对杨本人大肆批判与侮辱,不是因为她讲了事实,而是因为她作为一个中国人讲了事实。

  14. elephant in the room。視而不見。這個顯而易見卻被刻意忽略的既存事實

  15. “房间里的大象”用在这里十分恰当,很难找到相对应的中文说法

  16. 港台人又开始喷中国了

  17. 回复 BH 呵呵,赶快移民吧

  18. 真心希望杨同学能吸取教训,以后再也不要踏上中国的的土地,因为这片土地上的罪恶,远远比你想象的要黑暗得多,这次的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啊

  19. 翻墙来的不少

  20. 谈笑风生皆乳滑。

  21. 太浮誇,太忘本。
    話說寫中文文章要用英文俚語,然後還要解釋,會不會有點太做作了呢?

  22. 他們什麼都不是

  23. 坦克碾碎的是学生还是为了一己私欲的人啊

  24. 到了这里,大家就不要无视房间里的大象了吧。这件事情到底触及到了什么是十分显而易见的,民主自由在墙内不可提,在这就应该成为讨论的重点才对吧。

  25. 有些人總以爲自我感覺良好,就是沒生病。

  26. @auc,她做的和站在坦克前不是一回事,认清真实,有勇气去身体力行是一回事,看不清自己的欲望和emotion,用煽情和感动来rationalize是年轻做的傻事,我并没有批判她的意思,她值得同情,我们的state repression 和authoritarian institutions 才是值得批判的 。

  27. @张子野
    引用自联合国的官网
    超过80%的欧洲人正暴露在高于2005年世卫组织空气质量准则规定的颗粒物值,这使得欧洲民众的平均寿命缩短了8.6个月。最新研究表明,足以引发死亡的PM2.5值数比当前《空气质量准则》规定的 PM_2.5 10 µg/m^3 年平均要低,因此,世卫组织的报告建议,在2015年之前修改《空气质量准则》中颗粒物值的相关条目。报告同时建议欧盟修改相关法律,因为当前欧盟空气质量标准指令对 PM_2.5 的限值是《空气质量准则》建议值的两倍。
    http://www.un.org/zh/sustainability/airpollution/effectsofpm.shtml
    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更新版,涵盖了91个国家的1619个城市的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152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平均值,包括兰州、乌鲁木齐、西安、西宁、北京在内的112个中国城市向数据库提供了资料。
    2014年
    PM_10 昆明 72 µg/m^3 全球排名 1279
    PM_2.5 昆明 33 µg/m^3 全球排名 1314
    http://www.un.org/zh/sustainability/airpollution/china.shtml
    相应美国全国的年平均为
    PM_10 20 µg/m^3
    PM_2.5 12 µg/m^3
    http://www.un.org/zh/sustainability/airpollution/maps.shtml
    所以有点好奇昆明的空气质量能在国际上排上号的结论从何而来
    (以及跪求端支持LaTeX)

  28. 什么叫在雾霾中心口罩并非必不可少?
    什么叫国内并没有不带口罩就生病?
    什么叫家丑不可外扬?
    什么叫年轻做的傻事?
    这些发言看得真叫人几乎哭出来。我自知并非聪明,但要我赞同荒诞不经的第一句和毫无事实根据的第二句真的是宁可自投汨罗。第三句完全就是民族劣根性,至于第四句,这句还真难以驳斥,毕竟上一批做傻事的年轻人被坦克碾碎了。
    我是很难以理解是抱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讲出这种话。就像我难以理解总是为商家讲话的顾客,总是为产品讲话的用户。毕竟商家自有店员,产品自有导购。而一个顾客一个用户不以自身利益,甚至不以顾客和用户利益为重,甚至不惜为了商家和产品去攻击其他顾客和用户,这需要怎样的大无私精神啊?

  29. 对其余的内容不发表意见,只针对她个人成长在昆明,却睁眼说瞎话昆明的空气质量差,昆明在国际上也是排的上号的。

  30. 在国内当然有不戴口罩就生病的情况,我就经历过。一些有过敏的人每年春天花粉柳絮飘飞的时候也会经历。“五个口罩”的语境是她在美国的机场,准备掏出自己携带的五个口罩中的一个戴上,却发现不用戴,因为那里空气好,这处描写和中国无关。

  31. 看來有些外賓還是不懂中共的可怕

  32. 她說的我也不大認同,我是台灣人。反正就是家醜不外揚,何必去暴露自家醜事。但是還要勞動官方傳媒,這就讓人不寒而慄了。看起來,只要說的話不合國內的意見,將來連國內工作都找不到了。

  33. 简单:各打五十大板。留学生里面的“二鬼子”确实气人。中国的媒体也会带节奏。千年帝国,不乏其例。二鬼子多;带路店家也不少。

  34. 搞不懂這事跟一般網路肉搜、掐戰有什麼差?居然來勞動外交部的說明?

  35. 吃不上飯是真的,混到現在也沒出過國。也並沒有代表國家的意思,我連我們這棟樓都代表不了。但是,我說的重點是,在國內並沒有不帶口罩就生病的情況(因為昆明明顯不是霧霾很嚴重的地方)那又何必抹黑呢,就算以後不準備回國,但是畢竟也在國內生活過一段不短的時間,所謂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何必要說中國的壞話呢。而且還不怎麽切合實際。有時候也會想想,感覺中美兩國語言語氣大不相同,比如美式英語總是略顯誇張,所以,這個女生纔會有什麼5個口罩這樣的誇張說法。但是留學生畢竟也是中國的臉面,也已經是一名成年人,在這麽大的公眾場合做演講,牽扯到一個國家,尤其是這個國家是你的祖國的時候,總是要切合實際比較好。

  36. 墙内确实言论管制是很严重的。“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这种自由确实在网络暴力下几乎消失了,现在的网络动不动就战队,非黑即白。媒体引导舆论,默许媒体引导的是谁不言而喻,恶意的揣测一下,中央这背后有没有文化的管制,这样下去文革又会不会再次出现?

  37. 演讲本身,我实在不知道哪一句话不对了,要说不对,那就是和中共目前的意识形态导向不符,而小粉红俨然把自己当做了赵家人,自觉的维护起了中共的意识形态叙事,再加上五毛的刻意煽动,才有此事,这件事的后果,就是以后在美国发言的中国留学生,要开始自我审查,再不敢发表于中共意识形态叙事向左的言论,不然就等着国内和海外的红卫兵的网络批斗吧

  38. 这次事情在我看来完全是环球时报和观察者网这两个超级五毛网煽动的,当然,有些留学生也是身体出了墙,思想还在墙内

  39. 前些日子回北京,刚到的前几天感觉整个人处在一种平静的幸福里,离开熟悉的环境到新的完全陌生同时有数不清喜欢的食物,建筑,人,的新经历,我猜和她刚到美国时可能差不多,和日常乏味的生活对比,的确可能说出肉麻的话,她还很年轻,做点傻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40. 你自己还吃不上饭的时候就骂起别人吃相难看了?你有什么权利代表国家职责别人

  41. 主要是迎合的吃相太難看。大天朝絕對是問題重重,所謂人權、民主、自由,多了去了,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並不感覺到活的未來會多有希望。作為一個在霧霾中心附近的生活的小老百姓,口罩並非必不可少。那麽又何必非得添油加醋誇張的說祖國的壞話呢?人確實是不要太忘本的好。

  42. 恭喜,又一位被人格毀滅的好青年,中共大概以為網路上所有言論刪除之後一切可以當沒事。

  43. 社交媒体加民族主义 真是一对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