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n In的中国同行者:向前一步,还是精英俱乐部?

在中国一线城市打拼的女白领,决心实践美国商界女精英的成功理念,专心改变自己,是否终能改变世界?
大陆

这场讲座的主办方叫做 Lean In Beijing,成立于2013年,其创建精神正来自当时英文版刚出不久的《向前一步》——女性勇敢向前一步,摆脱社会成见,与男性竞争,获得尊重。邱冬英参加的就是 Lean In Beijing “导师计划”的活动之一,这个项目专为即将离开校园的女大学生提供职场指导。

而邱冬英人生中第一次“Lean In”就是向 Lean In Beijing 的联合创始人陈玉馨搭讪求职。

在邱冬英眼中,陈玉馨“很厉害”:来自新加坡,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从事金融律师行业,先后在伦敦、非洲和中东工作,还曾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杰出青年(Global Shaper)——虽然年轻,但是当之无愧的女性偶像。

邱冬英记得每场活动结束之后,都有很多人围着陈玉馨。有一次,她站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一个机会插话。“我可以加入你们吗?”邱冬英问。“OK。欢迎!”陈玉馨答。

“我没有想到她那么干脆地接纳了我,”邱冬英回忆。之后,邱冬英以志愿者身份为 Lean In Beijing 服务。大学毕业之后,经过短暂的工作调整,她成为了 Lean In China 的一名全职工作人员、陈玉馨的同事和助手。

向上流动的积极注解

Lean In Beijing 最初是自发和偶然形成的。陈玉馨回忆,2013年5月的一个晚上,她和几位女性朋友约在北京北锣鼓巷的一间酒吧聚会。这些女孩年龄相仿,分别来自新加坡、香港和中国大陆,独自在北京工作,从事法律、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

身处一个企业云集、竞争残酷、适者生存的商业社会,这群女孩中,有的人对事业发展比较困惑,例如不知道怎么从一家国企跳槽到外企,不知道怎么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以及怎样和 HR 谈薪水。还有一位女孩想去美国读 MBA,但她的家境普通,想找赞助却不知道有哪些奖学金渠道。除此以外,她们也聊到在茫茫人海中该怎样寻找人生伴侣……

当时《向前一步》这本书出版刚两个月,中译本还未推出。书中写了不少美国商界女精英的故事,指出商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追求事业进取的负面标签和压抑桎梏,鼓励女性勇敢地与男性同台竞争,争取自己应得的肯定、赞许、回报和晋升,不要轻易被传统的“家庭优先”、“女主内”等想法和权力结构阻碍,努力推进职场性别平等。

随着书的出版,桑德伯格在英文世界炙手可热。她频繁走上 TED 等演讲舞台,讲述自己在知名互联网企业的职场经历,并发起公益组织 Leanin.org,目前支持世界各地超过14000个女性互助小组。

英文原版书、在线演讲,以及桑德伯格本人耀眼的人生履历和进取精神,给和陈玉馨一起聚会的女孩们带来了新鲜有力的指引,为她们在高压社会中寻求向上流动的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注解。她们不仅以最快速度接纳了“Lean In”理念,并开始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播。

陈玉馨是她们之中拥有更多国际背景且相对成熟的那一个,长年的律师经历让她在谈判技巧等领域很有发言权。她慷慨地回答了聚会间提出的一些问题,并受到了大家的信任。那可以算作 Lean In Beijing 的第一次聚会,从此她们决定每个月都要见面。

Lean In Beijing 的联合创始人陈玉馨。
Lean In Beijing 的联合创始人陈玉馨。

2013年6月底,《向前一步》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桑德伯格来北京宣传新书,并与 Lean In Beijing 的初创成员初次见面,那也是桑德伯格第一次与美国以外的 Lean In 组织见面。桑德伯格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对这个组织的印象,“她们29岁,被社会称为‘剩女’,因为还没结婚。而每月一次的聚会,帮助她们定义自己的人生,想要怎样的事业,想找怎样的伴侣。”

桑德伯格说自己在那次会面中泪流满面,因为“一个成长在小农村里,离我那么远的女性,一直被劝说嫁给自己并不想嫁的人。而现在每月一次的聚会,她抵制了那些劝说,并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陈玉馨记得,那一次桑德伯格很兴奋地问了她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大家依次回答。其中一个女孩说想要去美国念 MBA,两年以后,她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

Lean In Beijing 一直与桑德伯格保持联系。在2015年和2016年她到访中国的旅程中,这些中国姑娘都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野心表现得越强烈,就越被周围鄙视

Lean In Beijing 成立之后,陈玉馨很快感觉到,对 Lean In 组织的潜在需求,绝不仅限于一线都市北京。

2014年,她和其他成员尝试性地举办了一场公开活动,租借了一个私人场地,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仅靠朋友的口耳相传,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人。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字,2014年,中国大陆有高达73%的女性进入职场,是全球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同年韩国与印度的数字分别为55%和27%。

在那场活动上,这100多位女性被分成十组,进行随意讨论。然而话题最终集中在三个方面:你对现在的人生阶段满意吗;你现在在职场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最需要哪方面的支持。

陈玉馨明显感受到,这些女性渴求全方位提升自己,从穿着打扮到待人接物,从到沟通技巧到决策能力……而且非常想要少走弯路。

大陆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但传统的性别观念、角色分工、家庭价值以及长期由男性掌权的社会结构,让许多女性,尤其是在职场上追求工作、财务和生活独立的女性,要承受社会偏见和歧视带来的困扰。

邱冬英记得,面对一个好的机会,如果她展示出野心,就会收到来自外界的敌意,“表现得越强烈”,“就越被周围人鄙视”,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子。

2017年3月,大陆大型求职招聘网站“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在受访的55000多名职场女性中,22%认为就业中性别歧视严重,比男性高出近8%;25%的受访女性认为晋升状况存在严重性别歧视,比男性高出7%。

陈玉馨在接受端传媒采访时这样总结中国职场女性存在的普遍问题:没有自信,缺乏人脉,身边缺少榜样。

上述调查也发现,职业规划不清、缺乏职业指导和帮助、职场需要不断学习是最多女性指出的“职场挑战”。对缺乏自信和缺乏人脉的挑战感受最强的,是21到24岁的未婚女性。

邱冬英有同感。她独自在北京谋生,“大学同学走到职场上,就慢慢走散了”,“遇到困惑不知道该和谁讲”,自然而然地在都市丛林中迷失。

陈玉馨指希望将 Lean In 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女性群体,鼓励她们追求理想。
陈玉馨指希望将 Lean In 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女性群体,鼓励她们追求理想。

在这样的背景和定位下,“鼓励女性追求她们为自己所定义的成功与幸福”的 Lean In 很快走出北京,在大陆20多个城市,50多所高校中孵化社区,并组成了励媖中国(Lean In China),一家正式注册的社会企业。

2016年1月,陈玉馨彻底离开律师行业,全职在励媖中国工作。

但并非所有年龄层的女性都认为陈玉馨总结的“三无”是最大的职场挑战。比如上述调查发现,30到39岁的女性认为最大挑战是职业转型困难,而40岁以上的女性则认为是持续学习。

而且报告显示的“生育歧视”和家庭捆绑也不是自信、人脉或榜样可以轻易解决。在经济发展放缓和二胎政策开放的背景下,25至34岁,同时处于事业发展黄金期和生育年龄的女性,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感受最为明显;而已婚无子女的女性,则对晋升中的歧视感受最强,她们生育的可能性被企业视为“风险”。

但是,这份报告指出,40%的受访女性将在职业困境“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女性认为,造成职业困境的原因是要照顾家庭,导致职场投入减少、失去晋升机会。

女性在一起不应该只聊包包和八卦

在自我、事业和家庭之间,“女性可以拥有一切吗?”——2017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北京三里屯 SOHO,端传媒记者参加了一场以此问为主题的励媖中国的活动。

那里聚集着上百位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轻女孩。她们谈吐良好,化着淡粧,拎着轻奢手袋,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英文名。过去,她们被称作“白领”,现在更常被叫做“城市精英阶层”。

一位女孩站起来,谈起从未示人的心结:父亲病危时,她正在准备一个重要会议,因而错过了回老家探望的航班,最终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她穿着合体的西服套装,看起来精练能干,但声音饱含愧疚,泪如雨下。数年之后她都无法释怀,因为本想要在事业上“Lean In”,却犯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

其他女孩纷纷接过话筒,倾诉相似的个人经历,没有人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大家的意见汇成了一句话:“不要因此而责备自己。”

3月8日的活动一直到深夜才结束。在场的女孩们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一部分人很快约定在同一周的周末一起吃 brunch(早午餐),将话题继续下去。这个微信群很活跃,时不时有人在里面说上几句,或分享讲座信息和工作机会,互动一直持续到记者发稿时。

陈玉馨对端传媒记者格外强调“女性互助”(Sisters)和“导师文化”(Mentors)的重要性,称之为励媖中国的核心精神。而在励媖中国的网站上,几乎所有活动都是互助圈子内部的交流和分享,聚集成员本身的成长,以各种“成功女性”“精英女性”为典范和榜样,鲜少有面向社会、或关注社会性别权力议题的讨论或活动。

“女性在一起不应该只聊包包和八卦,而应该像男人一样介绍自己在做什么样的项目,认识哪些人,”邱冬英说,她加入励媖中国后相当多的时间都在建立关系网络(networking)。她认为女性互助,不只是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资源的分享和互换。“这社会上的大多数资源都集中在男性手中,女性更应该去把资源拿出来,资源是越分享越多的。”

而陈玉馨觉得,在当今中国企业中担任中高层职位的女性是“第一代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女性”,应该“充分利用她们的知识和经验来塑造下一代中国职业女性”,并因此发起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导师计划”,也就是曾让邱冬英“找到组织”、“改变自己”的那个活动。

导师有男有女,活动往往会涉及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经历职场中的妒忌和事与愿违;怎样在会议中避免“男式打断”;MBA 该去国外读还是国内读……在每一次活动中,除了导师的演讲,还会以小组形式供参与者和导师交流,并预留社交时间,用来进行资源的分享与互换。

一位名为“Tian”的成员回忆,这些活动对她最直接的帮助是她“拿到了近5万元的补偿金”。原先供职公司的北京分部要撤离,她在同期找到了满意的新工作,却不知如何处理过渡期的合约细节和赔偿条款。在 Lean In 其他成员的建议下,她决定去“争取自己应得的东西”,和新、老公司的老板谈判。最终,她一边处理老公司的收尾工作,一边开展新工作,并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赔偿金。

“这不是告诉你去怎么做。不是直接告诉你三十岁前不要结婚,不是让你明天就去做 CEO,”陈玉馨解释,“而是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你,让你有一个参考。”她同时强调,励媖中国不会向导师支付费用。

Lean In 过去举办的论坛上。
Lean In 过去举办的论坛上。

这是一个女性精英俱乐部吗?

在北京 CBD 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里,端传媒记者与陈玉馨聊起了某化粧品牌的广告短片《她最后去了相亲角》。

那条短片里,几位被称为“剩女”的上海白领女性勇敢接受单身的现状,告诉家人她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即便不结婚,也可以过得很幸福。批评的声音指出,这些女性之所以能获得家人和社会的理解,是缘于她们的阶级,而非她们的性别。

短片中的女性从三四线城市或乡村而来,在上海扎根并获得事业成就,完成了阶级跨越。因此有评论称,“女性只有和城市、富裕、精英等等这些高级阶级词语共生时,她们才有选择的权利。”

那么,励媖中国是不是女性精英俱乐部?

打开励媖中国的页面,细看讲者和导师的履历,或是企业高管,或是成功的创业者,或拥有顶尖商学院学位。几位联合创始人中,有人是一路名校毕业的高级专业人士,有人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名媛高管。

但在中国,大多数女性没有机会接受精英教育,生活在传统父权体系之中,揹负着社会给她们的限制和要求,甚至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泥沼当中。她们应该如何 Lean In?或者说,在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制约之下,仅聚焦女性本身,号召女性克服内在障碍,而鲜少直接呼吁改变社会政策或推动法律进程,究竟能不能算是 Lean In?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陈玉馨回答,“或许我来自新加坡,另一个女孩来自中国农村,但我们志同道合不是因为我们的背景,而是我们的共同点——上进心。”

陈玉馨否认励媖中国只服务精英,她亦不想设立门槛,但目前她们的受众确实以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女性和女大学生为主。但她希望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将 Lean In 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女性群体,鼓励她们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这个理想是做职场女强人,还是家庭主妇。

“改变社会,就要先改变自己,”陈玉馨说,“如果你向前一步,别人会跟着你向前一步,慢慢形成一种效应。”

如果你愿意付费成为我们的端会员,请按这里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