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内地招生热度降,“政治因素令家长担心”

由自己拿捏高考择校的李若静坦言:“最终选取了北京大学以后,我爸爸对我说,去北大挺好,反正香港政治环境也不好。”
香港大学。
大陆

6月23日,春夏之交的上海正处在潮湿异常的黄梅雨季节,闷热难耐。这一天,内地高考放榜,上海应届高考生李若静看到自己出色的成绩单后,悬了两个礼拜的心总算放下了,但新的烦恼接踵而至——内地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学,和执香港高校牛耳的香港大学,同时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选北大,还是港大?北京,还是香港?

“箩里挑花,越挑越花”,这句上海俗语,正反映了李若静这类高分考生的忐忑。在过去,四大名校“北清复交”(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是内地高考尖子们趋之若鹜的首选。但上世纪末进入内地的香港院校,为内地学子提供了国际一流水准的想像,香港本身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环境,也成为了出国留学与内地升学之间的折中选项。

而李若静此刻的踌躇,便是港校内地招生降温的一个投影。“港大很国际化,校园文化多元,全英文授课可以把英语锻炼得更流利,以后方便出国。不过最近几年北大在这方面猛追,差距已经缩小很多,是一只‘潜力股’。”港大的相对优势在缩小,而北大的“理工科基础素来扎实,而且教得比香港深很多”,这对志在学习理工科的李若静,成了很大的诱惑。

内地报考港校热度降

从1998年部分港校开始招收内地本科生以来,19年里负笈香港的内地本科学生已逾万人。2003年,全部8间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大学都开始在内地自主开拓生源;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加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纯以高考考分择优,而其它六大维持考分加面试的收生方法。另外,香港其余12间有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私立大学或大专学院,也陆续进入内地。

大学纷纷北上,南下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根据教资会统计数据,1998年首届内地招生不足百人,而2010年入读的内地新生已达1384人,并逐年增加,过去三年(2013-2015)稳定在1600余人,占同年香港本地学生录取人数逾一成。

伴随着“港校热”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每年高考后不断涌现的状元“弃北清、选港校”的新闻。香港大学2011-13年间,分别录取了17、21、16位省、市级状元。

港校如同钻入沙丁鱼群的鲶鱼,刺激内地学府奋起直追,两者的差距正被拉近。这反过来弱化了港校的吸引力,内地生申请人数由2014年开始回落。

以港大为例,根据公开资料,2009年申请港大的人数为8016,此后逐年上升,在2013年达到顶峰12513人,2015年跌至9400人,今年则未有公布。若计及录取人数,2013年,每41名报考港大的内地生,有1人获录取,时隔两年,去年的录取率则是30取1。

与此同时,“南渡”的状元也选择“北归”。2013年入读港大的辽宁省状元刘丁宁,在开学一个月后辍学,回内地重新参加高考。次年,刘丁宁再次成为高考状元,不过这次,她选择了北大。事件亦在内地引发了对“港校热”的一轮反思,“港校降温”、“光环退却”等成为内地媒体报道港校招生时常用的措辞。

今年5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2005年起香港高校“打响了以全国高考状元为代表的优质生源掐尖争夺战”、“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然而近年状元们“逐渐抛弃港校,纷纷回归选择就读北大清华”。

报告并分析称:“现今北大、清华的国家地位、发展平台和空间远超港校,选择在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就读,将来的职业发展更接地气、前景更好、发展空间更大。”在QS世界大学排名以及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中,北大、清华已在近两年接连超越港大。

在港大与北大间举棋不定,李若静选择了实地参观,亲身了解自己未来四年求学的知识殿堂。高二暑假,她参加了北大组织的夏令营,今年高考后,她又去了港大的夏令营。这是港大第一次专为内地高中应届毕业生举办夏令营,随着港校与内地院校在招生竞争中愈发激烈,近年此类活动也愈发增多。

游览了两座城市,李若静觉得北京“干燥、车多,没上海干净”,而香港“潮湿、有点挤,道路跟立体迷宫一样”。她还记得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插曲:“我在去香港的飞机上,碰到一个香港小孩,跟我说香港这城市的未来不好,所以他就要去上海读高中了。”

内地发展很快,如果打算在内地工作,那在内地大学读书对于培养人脉是有好处的。

李若静

李若静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是学成返回“现在发展机会更多”的上海,这也是她父母的期许,“内地发展很快,如果打算在内地工作,那在内地大学读书对于培养人脉是有好处的。”

李若静最终选择了北大,弃了港大。在理性选择之外,她还告诉端传媒记者,“做出决定那一念之差,还因为情怀。北大是国人心里的老字号,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政治因素令家长担心”

李若静所毕业的高中上海中学(以下简称“上中”),创办于1865年,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四大名校”之一,高考成绩连年居全市各高中之首。2009年至今的8届高考中,该校取得总计16位上海市文、理科状元中的12位。

因此,上中的应届毕业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内地的“北清复交”,以及香港顶尖名校都亲赴该校开办专门的招生宣讲会,同时给出五花八门的优惠条件,如加分、达线录取、奖学金、专业任选等,不一而足。

一如内地整体的港校热,香港大学亦颇受该校学生及家长青睐。2009年,负笈香港大学的上中学子超过20人,一直持续到2014年,突然跌到11人,去年8人,今年则回到11人。起伏与港大在内地整体申请人数的变化近似。

“这两年学生和家长对港校的热情确实在降温”。上海中学2016届港校招生联络人俞诸亮,告诉端传媒记者。比起学生对学校本身的关切,家长更注重城市整体环境及未来发展。

“政治因素令家长担心,不论人身安全,还是政治安全,”俞诸亮对端传媒说,“家长在和我交流、咨询的过程中,明确流露了这种忧虑。虽然也有其它原因,比如港校学费贵、出国留学变方便、内地院校教育质量提升,但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

政治因素令家长担心,不论人身安全,还是政治安全,家长在和我交流、咨询的过程中,明确流露了这种忧虑。

上海中学2016届港校招生联络人俞诸亮

如果说内地院校的进步吸引了学生,那香港政治环境的激变则推远了学生家长。由自己拿捏高考择校的李若静坦言,“择校的过程中我没有太考虑香港的政治运动,但我最终选取了北大以后,我爸爸对我说,(去北大)挺好,反正香港政治环境也不好。”

2012年1月北大教授孔庆东称“很多香港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给人家英国殖民者当走狗当惯了,到现在都是狗”,言论引发香港舆论反弹,其后的2月1日,《苹果日报》刊登了香港网友集资购买的以“反蝗虫”为主题的广告,以蝗虫隐喻内地人。事件将行之有年的中港矛盾推上了两地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后彼此攻忤不断,反内地孕妇、反水货客、反自由行的游行示威在香港街头轮番上演。

在两地越发尖锐的对立情绪下,香港新一轮政改启动。2013年初,港大法律学者戴耀廷于报刊专栏撰文,抛出“占领中环”的想法。次年8月31日,人大落闸将普选候选人的提名权牢牢掌握在北京手中。9月28日,占领运动爆发,并迅速发展成遍及港九的雨伞运动,占领主要道路达79天。运动被清场后,香港本土势力崛起。今年2月农历大年初一晚,旺角发生骚乱,警方鸣枪,示威者焚物,冲突僵持至天明。

2016年2月9日凌晨,香港旺角,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期间有示威者在街上焚烧杂物。
2016年2月9日凌晨,香港旺角,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期间有示威者在街上焚烧杂物。

拟赴港参观学校,因旺角骚乱取消

“本来我和父母三人打算年初三去香港,参加港大、港科大的校园开放日,机票也买好了。但年初一晚发生了旺角暴动,一时之间我们就取消了行程。”今年高考后,获港大理学院录取的上中毕业生倪昊天,告诉端传媒。

(旺角骚乱)没有影响我去不去香港念书的决心,但心理上还是有冲击。香港的治安不是一直非常好嘛,然后突然发生暴动,怎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呢?

倪昊天

2013年入读高中的倪昊天,被她妈妈称为“正好赶上港校最风光的时候”。高一寒假,倪妈妈就带着昊天,去听了香港大学学生主持的宣讲会。国际化、英语环境、授课模式外,“雾霾比北京、上海都轻”,令她最终决心入读港大。

“(旺角骚乱)没有影响我去不去香港念书的决心,但心理上还是有冲击。香港的治安不是一直非常好嘛,然后突然发生暴动,怎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呢?”

倪昊天的母亲坦言,“总会有一点担心。”而她的父亲保持了乐观,“整体上觉得香港还是比较开放、开明的。相信香港是法治社会,不会太乱来的。”

因为农历新年的赴港行程取消,倪昊天的第一次香港之旅,就是到港大开学。8月27日,港大举行新生入学礼,在座的倪昊天,觉得“开学典礼很港大,很学生会”。

典礼上,港大校长马斐森称港大拥护一国两制原则,港独不是“一个实际选择”。而同场稍后发言的港大学生会会长孙晓岚则明言:“Hong Kong is not China”,港独不应成为校园内的禁忌话题。

港大学生会关于港独的言论,一度引起内地生反弹。今年2月,港大学生会会长孙晓岚在电台表明支持港独,认为“港独是可行的出路”,言论引发了内地生“罢缴学生会会费”的行动。

透过内地生学长姐的述说,倪昊天已经对港大内的情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最近港独的声音比较厉害,我觉得是被放大了,大部分人应该并不想这样,港独的声音也主要集中在学生会。但学生会恰恰又是全体港大学生发声的一个地方,这事情很微妙。”

“听学长姐的经验,香港政治上比较自由,有赞同的权利,反对的权利,也有不去管它的权利。”只想好好学习的倪昊天,认为校园生活能与政治保持距离,“我不去参与,就不会影响到自己。”

听学长姐的经验,香港政治上比较自由,有赞同的权利,反对的权利,也有不去管它的权利。我不去参与,就不会影响到自己。

倪昊天

“最近这几个月,闪过后悔的念头”

同倪昊天一样,上海市2014年文科状元丁佶沁,毕业于上中、现就读港大。

港大,是她初中时就下决心要去的“应许之地”,入读高中后,在选择交换项目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上中的姊妹学校香港圣保罗男女中学,“我知道自己要考港大,所以选择了香港的交换”。

2012年,初来乍到香港,住在香港同伴的家,“她家在金钟的山上,有很大的落地窗,她妈妈很骄傲地跟我说,每年元旦的时候从这里可以看到维港的烟花。当时对半山豪宅没有概念,只知道香港很美,而且很好吃,最喜欢吃的就是叉烧”。

“那是我第一次来香港,我让同伴带我去港大转了转,还让她给我和港大合了影。”那刻,身在港大的丁佶沁默默许下约定,2年后的自己,果然踏进了这座梦想中的校园,入读王牌专业“国际商业与全球管理(IBGM)”。

该专业每年收生30余人,通常,其中只有1名内地生。“一开始大家讲粤语时我就不敢讲话,还有点自卑。大一全专业去欧洲Field Trip(实地考察)时,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办,尤其是在国外的时候,没人讲话觉得很寂寞,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曾觉得香港经历“一国两制这么多年,一切都很和谐、稳定”的丁佶沁,刚开学就遇上占中,但直到被清场前夕,她才真正亲眼目睹了占领区,“我要去湾仔演艺中心看演出,从金钟站沿着天桥走过去,就看到全是帐篷——哦,是占中。还拍了张照。”其它大部分时候,香港之于她,是一个“安全、有序”的空间,里头有她所喜欢的“港大、美食与演出”。

去年4月,抵港未足一年的丁佶沁,为留学香港的顾问公司星博斯国际教育撰文,题为<选择港大,我从来没有后悔>,历数港大自由选择、通识教育、成熟商业环境以及城市国际地位等优势。

到了今年八月,即将升入大三的丁佶沁说自己再考一次还会毫不犹豫选港大,但是“最近这几个月,闪过后悔的念头”。

内地现在机会越来越多,而香港竞争越来越难。我就想,如果我当时留在内地,是不是有机会去更有名的公司实习?

丁佶沁

“是因为暑期实习,我那些在内地读大学的高中同学,去了一些比较知名的big brand(知名企业)。内地现在机会越来越多,而香港竞争越来越难。我就想,如果我当时留在内地,是不是有机会去更有名的公司实习?”

“我最近几次回上海,都觉得比香港好。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走到哪里都有Wi-Fi,大街小巷有立公共单车。”丁佶沁明言没有考虑再住多5年,以换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因为“上海的户口也挺好的”。

“6年前刚来,我们这一届学生大多想着待7年然后申请永居,但现在,还留在香港的朋友一说起永居,都表示还要再想一想。尤其是北京、上海来的。”郑妍告诉端传媒记者。2010年来港的09届上海市文科状元郑妍,还差一年就住满7年。上中毕业、入读港大IBGM的她,现在住在坚尼地城,于香港四大地产开发商之一的信和集团担任营业部高级主任。

当时觉得自己二十年后很可能还在香港的郑妍,此刻再想二十年后是否会留港,显得不置可否,“Well,我伐晓得(我不知道),香港的绝对优势还是在的,但内地城市追赶得很快,香港的相对优势是在减弱。我有想过攒够经验就去欧美读MBA。”

内地城市追赶得很快,香港的相对优势是在减弱。我有想过攒够经验就去欧美读MBA。

郑妍

对于“新鲜人”倪昊天而言,毕业出路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但她的父母已默默在心中开始筹划。虽然他们希望倪昊天能住够7年拿到永居,但之后就会建议她“回内地,或者再出国”,“港校内地生家长的微信群里都这么说,我们可进可退,拿了照样很自由,一点都不影响你在上海发展、在北京发展。”

“香港不太可能延续目前的繁荣。它能获得发展,是因为担当了国内发展的窗口、跳板角色。现在国内已经开放了,多了很多口岸,香港没那么重要了。”倪昊天父亲,对记者说。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李若静为化名)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2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政治,經濟,民生 環環相扣。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也難怪內地生政治不關我的事這種想法。

  2. 典型的你國中產。

  3. 很正常啊,内陆学生本来读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而且在我们眼里政治不是普通人应该天天关注和死磕的事情,而香港朋友政治欲望太强烈,上纲上线堪比内陆六七十年代,我几个朋友最后都没去港大,去了加拿大和德国。

  4. 讲的很现实,在大陆看来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政治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不参与的层面上

  5. 我完全不是说陆生减少是因为香港教育质量下降,而是说因为去其他地方的选择增多而产生替换效应是很大的原因,但从标题上看似乎政治原因是最重要的。而且文中主要采访了在大陆学校和香港学校选择的人,还有大量在香港学校和其他地方学校之间选择的人被一笔带过,我觉得可能会让人产生大陆学生不去香港就是因为香港泛政治化的错觉,实际上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和很多周围的人没有选择香港的首要原因是懒得学粤语和写繁体字(所以不少人选择了新加坡但是我赞同入乡随俗真到了香港就应该学当地语言)。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可以从陆港矛盾联系到以天下为己任?矛盾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可能遇到的东西,从街上小贩到港人若有似无的排斥,在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去面对它?至于为了人脉或者其它放弃香港留在大陆读大学,我觉得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人上大学的目的成千上万,难道港大那些疯狂报商科报投行暑期实习的人不是为了好工作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吗?且不说有些人真是为了大陆学校的强势科目留在大陆上学。 总而言之我觉得不应该把一个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过多归结于政治,不过因为我也没深入调查所以可能想法真的比较幼稚让人见笑了吧。

  6. 「可你也没必要在陆港矛盾这么深的情况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啊。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和想要愉快的度过大学时光少点烦心事并不矛盾吧」 照這篇文章看下來,要是陸港矛盾真能成在港陸生大學時光里的煩心事,那還有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關懷,根本談不上「跟自己過不去」;可惜真實情況不這樣。能來講講您如何煩心了?要真煩心了,你也得清楚是煩誰的心呀。去了解那些矛盾背後的因果,你就不會只想著「愉快的度過大學時光」= 泡泡圖書館吃吃飯旅旅遊拍拍照美美圖。況且去歐美也有槍擊危險,那是不是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就不要去歐美了?好,就當我誤解或曲解你的說法。那我同意「难道最大原因不是教育产业化之后选择更多从而使香港失去光环?亚……北美和英国大学这么多,为什么要选香港?」,不過,文章裡的人放棄香港,選擇清北復交,究竟考慮的是教育質量,還是未來工作,或政治事態。如果單比較教育質量,具體到學科,有些科目確實是清北實力更強,但也有科目是香港各大學的強項,其實真沒必要算陸生有沒有減少,照理應該是穩定且小幅波動的。但請問,我真心地問,現在有多少人會單純地考慮教育質量?陸生減少難道主因是香港教育質量下降?如果你覺得是這個原因,那我只能說too young too simple……

  7. 人生安全?還是人身安全?

    1. 已修改,謝謝指定!

  8. 难道最大原因不是教育产业化之后选择更多从而使香港失去光环?亚洲范围内,新加坡也是英文教学,中西融合,不用学粤语和繁体,还能提供更多非金融的工作;如果单就教育质量不考虑性价比,北美和英国大学这么多,为什么要选香港? 说到底,要想功利的建立人脉,可以大陆读大学,研究生出来;要想纯粹的接受更国际化的教育,也有大量服务更好,矛盾更少的地方选择。虽然读书不是为了吃喝玩乐,可你也没必要在陆港矛盾这么深的情况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啊。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和想要愉快的度过大学时光少点烦心事并不矛盾吧

  9. 我不知道这些受采访的学生和家长为什么没有表达政治立场,从他们的言谈看对内地发展很有信心,这种信心不知来自于哪里?他们看不懂时局嘛?我看不是,我猜他们非富即贵。

  10. @Auyee 對呀,這就是中國的父母啊,雖然不能以點概面,但我經歷的見過的都是這樣啊唉。希望小孩遠離所謂「政治」,恰好反應出它曾經、正在對所謂普通人普通家庭的侵蝕。對一座城市風土人情、公共空間發展的冷漠,就是地區發展不均衡,人口流動頻繁、或者公民參與嚴重不足的體現吧。

  11. 「是因為暑期實習,我那些在內地讀大學的高中同學,去了一些比較知名的big brand(知名企業)。內地現在機會越來越多,而香港競爭越來越難。我就想,如果我當時留在內地,是不是有機會去更有名的公司實習?」「我最近幾次回上海,都覺得比香港好。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走到哪裏都有Wi-Fi,大街小巷有立公共單車。」丁佶沁明言沒有考慮再住多5年,以換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因為「上海的戶口也挺好的」。
    --這段話很瘋呀,哪裡好就哪裡去,那最應該去美國。選擇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不能體會一處的風土人文,在哪都只是飄過的過去。香港能帶給停留者的不若北京與上海,感受的風景也會不同,你選擇了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只能說用政治不安穩來當作理由很搞笑,只懂得撿好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只懂偏安生活的菁英,這就是中國的父母啊?

  12. 上海北京的戶口挺好~~可進可退~~這應該是趙國很多有著體面生活的精英圈子的共識吧

  13. 万一他们口是心非呢?
    谁敢表达不同意见
    你以为上海中学不是既得利益者居多?
    开个家长会,你看看门口停的车就知道了,活的滋润
    真心拥护也不是不可能

  14. @HY,說得好,認同。雖然我現在想不完整,這樣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大量充斥社會,反過來會對個人造成什麼影響?只是冥冥中認定一定會有影響。希望再看看其他人的想法。

  15. 听起来无论是选北大还是港大,做选择的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16. 评论一语中的。因为大陆没有公共空间,党之下是单子化的个体。所以优秀的大陆青年很容易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体制的悲哀。

  17. 文章开头的日期应该是6月23日吧?毕竟6月7日高考才开始。

    1. 的確是23日,已經修正,謝謝讀者!

  18. @kage 是祟不是崇啦

  19. 本文的最后一段,包括诸如「一旦广东断水断电,香港就会变臭港」之类的发言是国内五毛踩港者的经典桥段,而会相信这种话的人并不了解香港,恐怕也不想去了解,对他们来说,香港遇到的所有问题全部可用「祖国崛起,港人优越感作崇」来解释。

  20. @Yes 甚為讚同。人生命運的抉擇,大抵是為了個人的發展,所以要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然而受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只是為了容易找到一份體面工作?而那些因為客觀原因無法接受教育的人只得出賣廉價的勞力。相對於比自己有更多 burden 的人,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為什麼要上大學呢?如果不回報所對應的獲得,那麼當初為何不把這個機會讓給別人?

  21. 大陆生和他们家长的很多言语和观点,都体现出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欠缺

  22. "我不去参与,就不会影响到自己。"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