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绍章和海基会的渊源,要从2008年底说起。众所周知,那一年马英九当选总统,两岸关系全面回暖,马英九5月20日才就职,6月11日新任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就率团访问北京,签下“两岸直航”和“陆客赴台观光”两项协议。但年底海协会长陈云林回访台湾,全程抗议声不断,抗议人士甚至包围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宴请陈云林的酒店,宾主尴尬狼狈不堪。
这一次江陈会后,马英九政府决定下重手改组海基会,多位民进党时期进用的高阶干部相继离职。马绍章就在这场被外界形容为“清绿”的改组中,接下了海基会副秘书长,2014年2月调升为副董事长并兼原职。
但早在任职海基会之前,马绍章就开始接触两岸事务。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的“破冰之旅”,马绍章是核心幕僚之一。连战在北大的演讲,初稿就是出于马绍章之手。
连胡会面后,双方共同发布了新闻公报。这是双方幕僚事前协商时共同的决定,因为这是两党领导人在隔绝半世纪后第一次的会面,具有高度的历史意义,不能只是握握手而已,双方应该有一些具体形诸文字的成果。为了取得主动权,我先草拟了初稿……
马绍章在海基会任职的6年,正好就是两岸交流互动最密切的阶段,他亲身参与第一线的核心工作。直到2014年3月爆发太阳花学运,两岸情势丕变。他坦言,就是这场学运,让他有了写书的念头。
拥有美国俄亥俄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马绍章的母校在比较政治与政治经济学领域极具盛名,这让他不同于以往的纯两岸关系研究以及单面向的国际关系架构,能透过政治经济学角度思考探索两岸问题。
在《走两岸钢索》里,马绍章从“小国的命运”开始谈起,直指“两岸关系的观念误区”,深入剖析民进党和共产党关系的矛盾关键在于“互信”,也揭露国民党从第一次在野时国共互动与国亲合作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最重要的,他完整性分析“中共对台政策逻辑”的层次与优先序位,最后谈到台湾该有的“战略思考”。
能够说一口流利道地台语的马绍章,算是“时代悲剧”下外省人与本省人融合的“外省平民”。正如书中第一章所述,他的父亲当年只身来台,山东家乡的妻子怀着身孕,从此生死不知、人伦永隔。马回忆,年少时父亲逢年过节只能独坐角落拭泪,后来他才懂得,原来是这种“日日夜夜的煎熬、滴滴血泪的思念”;他坚信,这种悲剧与遗憾累积的“椎心之痛”,不该再重演。
马绍章的母亲出身瑞芳贫困矿工家庭,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遭受丈夫被征兵结果因伤早殁的创伤,被迫独自承担养育小孩的家庭重担。马的成长历程,就像当时绝大多数生长在台湾的战后世代一样,双脚踏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凭藉自己的努力往上爬,没有任何党国权贵特权的庇荫。他吃过的苦,走过的艰辛,和其他人相比,只有多没有少。
你再问我是哪里人,但我要问,你又期待我怎么回答呢?
台湾走到今天,“你是哪里人”这样若有似无的问题,对于包括马绍章在内的不少人来说,却有一种隐隐刺痛的沉重。两岸的人伦分隔,两岸的政治分界,台湾政治典范移转的改变,确实让一些人在“位置寻找”的时间与空间座标上,掉入了一种“失根的失落”无奈感怀。台湾社会政经氛围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无形意识宰制现象,这是过去强加于人导致历史悲剧的另一种复制,另一种不公平与不正义。
有人宁愿回避,有人干脆沉默不语,也有人捍卫并行使该有的发言权,直接面对“台湾何去何从”这个核心问题,以理性的专业学术架构,从理所当然的认知里,找出事实存在又经常为人所轻忽回避的症结,这是对一厢情愿式思维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勇敢。
两岸问题,离不开统独的纠葛,或者说“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纠结。自从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之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说台独已是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但我们从时代的演变来看,所有看似天然的东西,几乎都是加工而成的。
谈两岸问题,台湾从不欠缺两面讨好与点到为止,小心翼翼讲求中道,其实不是真正的关怀。面对中国,台湾有严重的“无知冷漠症”,漠视、逃避真实的中国。
实际接触、参与两岸事务多年,马绍章向端传媒强调,他关怀与关注的是这块土地与人,还有台湾的未来,台湾对两岸关系的认识与认知应该“接近真实”,必须抛弃想像与一厢情愿,了解中国大陆对台湾策略的逻辑,才能找到台湾该有的战略高度。
马绍章大声说出“不知危之将至”,在民主多元的台湾社会,依然是少见的勇气,也是很久不见文人该有的气质。
《走两岸钢索》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出版社:天下文化
作者:马绍章
他说,希望把这一、二十年来从事两岸事务的观察与心得提出来分享,尤其在海基会任职时,经常接触很有理想与热情的年轻朋友,却发现年轻世代对于中国大陆的认识有待加强;透过这本书,他真的很希望台湾年轻世代能够从不同的观点,“思考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进而从一种“战略观点”重新审视两岸关系。
马指出,之前曾有个民调,指台湾若因“台湾独立”因素导致两岸战争,台湾有七成民众相信,美国军队将援助台湾。但他强调,对于研究国际关系,了解美国政治的人来说,这完全是“一厢情愿!”明显对美国有不符现实的过高期待。他反问,台湾的前途为何要放在中国大陆、美国的身上,许多人不愿深思,“实力原则”才是真正的关键。
尼克森(中译作尼克松)为了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把台湾当成伴手礼。1972年他访问大陆时,中美除了上海公报之外,尼克森还表示“他愿意牺牲台湾,因为一旦美中开始合作,台湾对美国就不再具有战略重要性”。
根据过去的经验,马绍章认为,台湾青年世代去过中国大陆的比例很低,对中国大陆等于是“隔了一层的想像”,台湾新世代对于赴中国大陆创业,“没有热情”;他举例,中国大陆新闻在台湾点阅率很低,大学内开设与中国大陆相关的课程,选课比例也很低,这是令人难以想像的现象!简言之,“台湾的青年,对于台湾独立的后果如何,毫无概念!”
从早年的国共互动,一直到2008年开始的两岸往来,马绍章无疑是“知中派”,也是一个“理性反思派”。对于过去8年两岸密切交往,却让台湾新世代出现反感,最后爆发太阳花学运。马认为,这是因为过去国民党政府建构的两岸关系,“只剩下利益论述”,两岸互动演变为“让利”与“接受让利”的关系,令他十分感慨。
他举例,马政府时期两岸密切协商交流,谈判过程中,我方官员的心态,渐渐视对岸的让利为理所当然,两岸互动慢慢失去该有的对等关系,还有原本应该内含其中的“理想性论述”,久而久之就不见了。
马英九和大陆其实都是“利益迷信”之徒,双方都认为两岸交流的利益会衍生对大陆的好感及对马政府的支持,但这种溢出效果并没有出现。“不统、不独、不武”,是百分之百的务实主义,先天上就很难和台独这种浪漫主义抗衡,当然节节败退。从这个角度看,“不统、不独、不武”描述的其实是马英九的两面不讨好困境。马总统在两岸的起手式,已注定2016的命运。
马绍章在书中反覆强调,分裂的台湾没有光明的前途,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人都爱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都不愿意接受中共的政治制度,两岸的互动过程中,台湾可以发挥“文化制度价值”的优势,中共其实最害怕意见一致的台湾,不管是统一或者独立。他也认为,这部分在过去8年都被“利益论述”所掩盖。
谈到执政的民进党政府与中共关系的可能发展,马绍章在书中也详列各种可能的发展模式,书中提到理论性的“信任体系”概念,系统性分析未来两岸互动各种模式与可能性,完整性算是台湾的先驱。
马绍章认为,民共两党之间没有“信任关系”,大陆方面目前对蔡英文政府的两岸立场没有直接的“文攻”,双方陷入“停滞期”,主因就是欠缺信任关系下,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无法承受与承担“一次的伤害”,万一“被耍”一次,或者被认为在两岸关系核心利益上“让步”,那么中国大陆面对棘手的南海、东海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统独是明天以后的事,既是未来的事,就可以用“选择权”来理解。如果是未来的选择权,对台湾来说,能够选择的选项自然是愈多愈好,最好包括独立的选项。问题是如何才能为台湾争取到未来最佳的选择权?个人认为,台湾现在愈往独的方向走,未来的选择权空间就愈小,因为中共会全力压缩台湾的空间。反之,台湾现在如果愿意支付“不独”的权利金,不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战略时间,也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选择空间。(文中的引号为编者所加,原文无。)
对于无互信的双方如何建立互信?马绍章认为,“以突破性带动突破性”,例如过去美苏冷战时期,戈巴契夫(港中译作戈尔巴乔夫)率先从阿富汗撤军的“突破性举动”,才有建立互信的开端与契机。其中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就是“多考虑对方的困难!”另一个关键就是:“必须有沟通管道,这个非常重要!”
回顾2005年国共两党突破60年来的隔阂推动“连胡会”,他说,这场历史性的会面事先经过缜密的联系与沟通,关键就是“权威管道的建立”。
据称,那时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开始接触,双方都有一定代表性,国民党这边开口问:反台独究竟代表什么意义?维护中华民国主权,是不是台独?
共产党那边没有回避,坦言可以接受维护中华民国主权的说法,最重要是宪法不能动,也就是回到国统纲领上面。不久之后历史性的‘连胡会’就登场了。
连胡五项共同愿景的提出,事先就历经密集的沟通协商,过程触及核心且敏感性的议题,最后达成一定的共识与协议,“沟通管道”扮演非常重要的功能与角色。他认为,民共两党下的两岸关系,更需要有相当的沟通管道。
在《走两岸钢索》这本书中,“中共对台政策逻辑”无疑是最精彩又最完整的论述分析。马绍章将中共对台政策区分为:政权存亡逻辑、民族主义逻辑、发展优先逻辑、实力逻辑,以及成本效益逻辑。
这么多年的两岸经历,马绍章坦言,中共内部问题很多,中共最期待的两岸关系,就是国民党执政下的两岸关系,某种程度“限制台湾的政策选择空间”,同时让美国相信一旦超乎某个范围,北京必然采取行动。
(对于九二共识)中共态度为何会如此强硬?这一点必须从政权存亡逻辑来理解。首先,对中共来说,台独意识在台湾愈来愈强,如果任由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一旦跨越过了不可逆转点 ( the point of no return ) ,就进入了政权存亡逻辑,……中共现在是利用实力逻辑来遏制台独意识的成长,以免其跨过门槛。
马绍章认为,20多年来国际情势改变,中国大陆整体实力增加,北京目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经济能量,拥有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北京已经很久不提《两岸服贸协议》、《两岸货贸协议》,中国大陆目前面对台湾,就是“有耐心”、“可以等”。
他分析,中国大陆从胡锦涛到习近平,把两岸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绑在一起,再加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背后来自于政权存亡逻辑与民族主义逻辑;马忧心,如果台湾也有原生性民族主义,与中国大陆的民族主义碰撞,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写这本书,马绍章强调,重点在于如何了解中国大陆,如何面对中国大陆,找出台湾应有的战略思考与高度。他强调,“我们就生活在一只巨兽旁边,怎么可以不认识这只巨兽呢!充分了解大陆,认识大陆,已是台湾为自己争取机会、空间与时间的必修科目!”如果不知你的对手,那结局真的是令人不敢想像!
比起其他蓝、绿政治人物,马绍章坦诚、理性、认真面对问题。
放眼台湾,从不缺乏分析两岸情势的文章与书籍,性质不外乎揭露过去的历史纪录以自清自辩,或者是形为客观的选择性立场抒发,亦或是色彩鲜明站在蓝绿与两岸的政治界线上毫不避讳扬中抑台。能够站在台湾的角度反思,跳脱吹捧中国恫吓台湾的视角,尤其,能以自创性的专业学术架构分析两岸问题,提供清晰的理解架构,同时试图指摘寻求解答的方向,《走两岸钢索》确实是近年罕见的难得之作。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