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凌晨,中国资深外交官中的理性派人物、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在武汉遇车祸身亡,享年77岁。
九派新闻消息指,车祸发生在18日凌晨4时许,武汉东湖隧道南出口。当时车上共有五人,两死三伤。死者除吴建民,还有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朱晓驰。伤者包括武大司机、武汉大学水电学院一位副教授、吴建民秘书陈伟杰。新华社午间消息指,事发时,吴建民正在从机场赶往市区的途中。
中午1时许,武汉交警通过官方微博通报称这是一起“单方交通事故”。
通报指,18日凌晨4时17分,30岁男司机孙彧驾驶一辆别克商务车(车牌鄂AA9S01),沿武昌区梨园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驶到南出口处时,车头撞击路中隔离花坛,发生单方交通事故,车内五人受伤,吴建民、朱晓驰经医院抢救无效当日死亡,三名伤者正在武大中南医院接受治疗,暂无生命危险,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吴建民被视为中国外交圈中难得的理性派,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江雨形容为“一个可以平衡恶性民族主义的重要声音”。其批评者则指吴的立场过于鸽派,面对传统欧美强国不够强硬。
在吴建民发生车祸前一天,当地时间6月17日下午,正在国事访问塞尔维亚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被炸使馆的旧址,凭吊在事件中牺牲的三名记者,并献上花圈。 1999年北约导弹炸毁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曾在中国多个城市引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批评中国政府懦弱的声音也开始渐强。在近年中日关系持续严寒、中美南海角力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是次凭吊或引起对中国外交强硬路线继续抬头的忧虑。
6月6日,吴建民生前最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演讲。当时,他仍呼吁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指民粹主义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本质是反对开放,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
3月底、4月初,吴建民曾与《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就中国外交政策立场走向舌战,引起舆论关注和热议。 《环球时报》为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以民族主义立场知名并常常引发争议。吴建民3月30日在外交学院的一场演讲中,批评该报经常发表一些“很极端”的文章,指胡锡进“看不清世界大势”,没有认识到当今主题已经是“和平与发展”, 9天后,胡锡进公开反驳称吴建民代表了“少数中国旧外交官的思维”,是“外交圈子里典型的‘鸽派’,但对国内媒体上的‘民族主义’很‘鹰’”,《环球时报》能发出多元的声音,是中国外交的正资产。
18日下午2时许,胡锡进通过微博表示:“正在欧洲出差。清早惊悉吴建民大使因车祸离世,深为震动…吴大使与我有过论争,然而我相信,多元观点并存是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正元素之一。愿仙逝的吴大使走好。”《环球时报》的官方微博则将胡锡进的这条微博截图,与时评人杨锦麟问“胡锡进以及那些喊打喊杀的人,因此少了一个敢当面直斥其非的批评者,他们会感到失落吗?”的微博截图并列,写道“人与人的区别”。
尽管被批评者指外交立场“缺钙”,过于疲软,只重“媾和”,忽视国与国之间激烈残酷的竞争,有什者更蔑其为“汉奸”,吴建民仍在各种公开场合,详细论述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观点的错误,强调狭隘偏激的民族民粹主义违反改革开放路线,破坏中国与世界合作的良好局面,将中国拉向倒退封闭落后,并不断发出警惕呼吁,而他倾向理性平和的外交风格和儒雅温文的个人风度,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台湾外交部前部长程建人在北京、台北都曾接触过吴建民,对吴的学养、谈吐印象俱佳,得悉吴意外逝世的消息后,程建人向端传媒表示:“以前他(吴建民)不管驻法,或去美国访问,接触过的智库、外交界的朋友,都对他很肯定…他的书我看过,也很欣赏。他的立场当然不会偏离中国官方的立场,但是在立场之内与之外,都尽量讲理。”
2009年12月,吴建民曾在台湾与程建人同场出席一座谈会。会上,程建人表示,两岸最重要的是建立互信,“‘台独’不是没原因,大陆要了解台湾发展史…实施对台政策,应把它当作像是在台湾竞选,能得到民心才有效。”吴建民则表示,两岸坐下来谈,没什么事不能解决,“很多事是渐进发展,两岸完全可就问题多探讨”,并建议台湾入能回到“国统纲领”表述,未来国际空间会更宽广。
就连曾经站在胡锡进一边,反对吴建民批评的另一名争议性人物司马南,18日上午亦在微博上表示,赞同吴建民的一个观点,一个合格的好的发言人,主要不是什么口才问题,并且提出“能不能进一步引申,一个合格的好的外交官,不能止于媾和,外交官本质上是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表”。 13分钟之后,司马南转发该微博并表示“刚刚听到吴建民大使不幸因车祸在武汉去世的消息,非常震惊”。
吴建民1939年生于重庆,20岁时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毕业,即被分配到外交部,从事外交相关工作超过半世纪。 1965年到1971年,在外交部翻译室任职期间,吴建民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领导人的法语翻译。 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文革结束之后,吴建民曾在外交部位于北京郊外的五七干校劳动一年,至1979年40岁的吴建民重返外交部,进入欧洲处,之后他历任中国驻比利时、驻欧共体、驻荷兰、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驻法国等大使,还曾在1991到1994年担任外交部发言人。 2003年,结束驻外生涯的吴建民成为外交学院院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席,到2008年卸任。 2003到2007年间,吴建民还担任过国际展览局的主席,是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和第一位发展中国家人士。
吴建民的夫人施燕华曾任中国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两人于1967年成婚,育有一女。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