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华人为什么为梁彼得站了出来?

华裔对梁案的态度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对示威积极响应的大多数是第一代移民,第二代之后的华裔移民,往往显得较为冷静。
2016年2月11日,华裔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被裁定罪名成立后露出哀伤的神情。
国际 美国

“我的孩子们也是第二代移民,我不想他们也要遭受种族歧视。”

因为这个原因,50岁的美国华侨陈建伟周六早晨7点不到就起了床,从巴尔的摩家中出发,赶往车程一个半小时外的华盛顿,参与声援华裔警官梁彼得(Peter Liang)的游行示威。

游行现场,约800名示威者和陈建伟一起集结在华盛顿纪念碑北面草坪,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代移民,年纪跨度颇大,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但也不乏拖家带口的年轻父母,一名华人妈妈还把三个月大的婴儿带到了现场。偶有几个二十岁出头的留学生,在人群中走动,好奇地张望。不少示威者都告诉端传媒记者,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参与游行集会。

当同情梁彼得的第一代移民以“为孩子争未来”之名上街时,他们的子女——在美国出生长大、跟梁彼得年纪相仿的华裔年轻人——却集体缺席了这场游行。

缺席游行的梁彼得同龄人

2014年11月,入职不到两年的纽约华裔警察梁彼得在巡逻时,手枪开火误伤非洲裔青年格利(Akai Gurley)并致其死亡。梁彼得受到二级误杀等5项罪名指控。审理此案的陪审团于今年2月11日裁定梁彼得所受罪名全部成立,他从而面临最高15年刑期。

判决结果公布,华人群体哗然。他们甚至在白宫网站发布有12万人签名的声援梁彼得请愿书,其中写道:“检察官出于政治目的起诉梁彼得,亚裔警员梁彼得成为了一只替罪羔羊。”

身为三名孩子的父亲,陈建伟对28岁的梁彼得的遭遇还多了一层感受。一则号召网上签名请愿的讯息在微信引起他注意,开篇第一句是:“我今天的沉默,将以孩子的明天为代价。”

然而,陈建伟的儿女并没有来到游行现场。他说, 曾跟16岁的小女儿提起案件,她自行上网了解案情后,跟他产生同样疑问:“为什么偏偏是华裔警官被定罪?”只是由于另有安排,她当日没有前来游行。陈建伟的其他儿女已离家求学、工作,他们还从未讨论过梁彼得案,他也不清楚,儿女们的立场是什么、有否参与游行。

或许以英语为母语的第二代华裔青年甚少使用微信,没有被动员到这场游行中。但可以确定的是,华裔对梁案的态度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对示威积极响应的大多数是第一代移民,第二代之后的华裔移民中,往往显得较为冷静。

在二代、三代华裔习惯使用的Twitter上,支持和反对梁彼得有罪判决的两方分庭抗礼,势力相当。根据用户头像和名称判断,支持判处梁彼得有罪的用户中有非裔,也不乏亚裔。多个以第二、三代华裔移民为主体的亚裔社区组织,例如亚裔反暴力联盟、亚太劳工联盟、亚裔美国人正义中心都发布Twitter支持判决。

第二代华裔移民、记者Steph Yin的一篇文章在二代移民圈内得到不少共鸣,她称,她以身为华裔美国人为傲,但对父母所参与的挺梁游行感到失望,他们一向对非裔平权运动置身事外,此时亦只顾同为华裔的梁彼得的利益。

她曾经请父亲想象,如果他是受害者格利的父亲,会作何感想,但父亲不假思索,就立刻回应:“不如妳想象一下,如果梁彼得是妳的儿子!”

“他更愿意去想梁彼得是他的儿子,而不是格利,这也体现了很多亚裔美国人的想法。他们愤怒,因为他们认为法律对跟他们长得相像的人不公,然而他们却没有看到针对其他族裔的不公正。”Yin写道。

二代以后的华裔们从小就对非裔平权运动耳濡目染,深信警务机关中存在滥用暴力和过度执法。在警察杀死无辜平民的语境下,他们倾向于放下自己肤色,与手无寸铁的弱势平民站在一起。Yin说,自己与父母一样,都对此前杀害平民的白人警官不被定罪而怒火中烧。“但这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格利无辜被杀,全因这个腐败的系统,而梁彼得是其中的一分子。”Yin写道。她指,判梁彼得有罪,是缔造打击执法不公的先例,“是往正义前进一步。”

一场微信动员风暴

早在梁彼得被起诉时,陈建伟便开始在微信上关注事件。“当时感到惊讶,明明是意外,为什么会被起诉呢?”当得知梁彼得被判有罪时,他的惊讶发展成了震惊。陈建伟认为,华人的反应并不是一时意气,他形容,华人此前已经隐忍了许久,试着确认“这是歧视吗”,到了判定有罪的一刻,人们已经忍无可忍,拍案而起。

除了微信,陈建伟也关注主流英文媒体的相关报道,读到了其中对梁不利的证据,例如梁彼得没有对受害者格利施救、配枪不易走火等细节,但他认为,这些只是被恶意解读、用来大做文章的枝尾末节。“小事不应该影响大事。”

让理工科出身的他耿耿于怀的是一个数据:最近15年来,纽约市共发生179起警察致他人死亡的案件,只有四名警官被起诉,只有一人被定罪,并无需坐牢。就在梁案发生四个月前,在纽约史丹顿岛,一名白人警官当街勒死手无寸铁的黑人平民Eric Garner,警官亦免被起诉,引发全国大游行。陈建伟坚信,在警民、黑白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梁彼得成了替罪羔羊。“为什么偏偏是华裔警官?”

2016年2月11日,华裔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被裁定罪名成立后露出哀伤的神情。摄:Mary Altaffer/Pool/AP
2016年2月11日,华裔警察梁彼得(Peter Liang)被裁定罪名成立后露出哀伤的神情。

当他在微信上读到有人正组织声援梁彼得全美大游行时,立即开了一个巴尔的摩挺梁微信群,把华人朋友加到群组中。两天之内,群内人数就超过了100人,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案情、发表不公的感慨、为支援梁家出法子。同一时间,全美范围内,数以万计的陈建伟们握着手机,做着一样的事情:刷朋友圈、按赞、转发、扫描二维码加入讨论梁案的微信群组、与 “找到组织”的群友热烈讨论。

微信(Wechat) ,一个在内地使用极为频繁的即时通讯应用,成为这次声援梁彼得游行活动主要的信息传播和群众动员工具。

短短一周内,在微信助力下,游行席卷了全美40多个城市、成功号召了数万华人参与,造就了华裔美国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游行。

虽然距中国千里,在美第一代华裔移民也频繁使用微信,尤其是在农历新年期间,在微信上向亲友拜年、抢红包。梁案定罪日恰逢农历大年初一,梁彼得被判有罪一刻掩面落泪的画面,与新年祝福与问候一起,在许多华人的朋友圈里“刷屏”,在微信群中一传十、十传百,迅速遍布北美华人圈。

端传媒记者加入的数个示威者微信群组人数有300至500人不等,每日都井喷上万条信息。

小心翼翼的政治正确

微信上的激愤澎湃的民意在现实中持续发酵。游行当日,与陈建伟一同站在游行队伍中的,还有61岁的华侨童翁,已成为美国人的他,同事、朋友中华裔的比例并不高,他亦甚少参与华人侨社活动,一年前才刚开始使用微信。但就在微信上,他听说了声援梁彼得大游行的消息,亲身参与了梁案事件舆论发酵的全过程。

从梁彼得被判有罪到游行日的12天内,微信群里流行的帖子换了好几拨,从情绪化地质问为何白人警官无罪而华人被判有罪、呼吁人们在白宫请愿网站签名联署和为梁彼得捐款,到号召游行、控诉检察官误导陪审团,再到较理性地从法理分析梁彼得所为是鲁莽或疏忽、提醒游行诉求并非与非裔对立,讨论与思考愈见深入。

童翁也学会了用微信动员朋友上街。游行前一晚,带着参与政治运动的热情和华人典型的含蓄,他在当地华人朋友的微信群组中留言:“我会去华盛顿的大游行,要去的人,我们明天见。”

此时,在童翁面前示威人群聚集的草坪上,正有十数名演讲人在发表英文演说,他们也大多是第一代中国大陆移民。十几名示威者站在路边,向路人派发自费打印的中英文传单,试图向不明内情的其他族裔人士解释示威的诉求。

示威者们还挥舞大面美国国旗,高举自制的中英文标语,上书:“公正审判,不要选择性正义”、“一个悲剧,两个受害者”、“意外,不是犯罪”、“不做替罪羊”、“支持梁彼得”、“纽约警署可耻”等。

这些口号经过各地华人的多轮审查修改,沟通和传播工具亦是微信。“释放梁彼得”、“all lives matter”(每一条生命都是命)等口号因不合法理、政治敏感原因被排除在外。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得到一致好评,对受害者格利家庭致哀的口号,被放在了标语列表的首位。

在一则广为流传的微信讯息中,“black lives matter, Chinese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是命,华裔的命也是命) 则被列为“决不能用的口号”。“在美国提中国人,不是找骂吗?”讯息中这样写道。

迅速得到绝大部分华人示威者认同的还有:游行中不要挥舞中国国旗。

在游行中童翁手上举着的,是一面小号美国国旗。“美国可能是世界上种族歧视最少、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但歧视和不公依然存在。”

从事IT业的他用行业术语说,“我这次上街是为了除掉这些bug,让美国社会变得更好。”

对于眼前这片北草坪,童翁并不陌生。移居美国31年来,他仅参加过两次华人集会。“都是在这里!”第一次是1989年反暴力镇压六四学生的游行, 第二次是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那一次集会结束时,他捡走了十几面中国国旗。“那时人们没有(清理场地的)意识,国旗都扔地上了。”童翁说。

在声援梁彼得的集会前夕,各地示威组织者在微信群中多次提醒参与者自觉带走垃圾、照顾老幼、不要和非裔发生冲突。这次集会过后,华盛顿纪念碑的北草坪上未见示威者遗弃的垃圾。

与童翁记忆中的北草坪不同的还有,一座深棕色的雄伟建筑已在近年拔地而起,那是非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国家博物馆。而人口增长最快、占全国总人口5.6%的亚裔美国人至今还未在国家广场上拥有自己的博物馆,甚至在美国历史博物馆中,都没有关于亚裔美国人的永久展览。

这似乎印证着,由于长时间在政治中“失声”,早在16世纪就抵达北美、19世纪中期开始大批移民的亚裔在美国历史上,还没有留下太多印记。

亚裔被称为“模范少数族裔” ,却被普遍认为是缺乏参政热情、对政治沉默的“哑裔”。华裔尤其甚少问政,只顾埋头苦干,虽然平均收入在各族裔中名列前茅,但参与政治的热情始终低下。

1982年,华裔青年陈果仁被误认为日裔,在底特律被两名对日本汽车工业崛起心怀恨意的汽车工人用棒球棍殴打致死,凶手最终被轻判。最先发起抗议的是日裔而非华裔社团。1999年,台裔美国科学家李文和被控窃取核武技术,他否认窃取情报,认为控诉与反华种族歧视有关。案件在华裔族群中投下一枚震撼弹,虽有华裔社团对李文和表达支持,但未见声援他的全国运动。

华裔美国人全国层面的首次游行示威,发生在仅仅三年前。ABC电视台“Jimmy Kimmel脱口秀”节目出现“杀光所有中国人”的言论,引发20多个城市的数千华人走上街头抗议。但不久前,华裔科学家陈霞芬、郗小星去年被控间谍罪时,华人则没有走上街头声援。陈建伟将这归因于间谍罪的敏感性。“大家都不明内情,不好站出来支持。”

陈建伟和童翁都认为,自己在美国遭受过来自白人或非裔的种族歧视,都曾亲身反抗歧视。至于为何没有集结为公共事务发声,他们一致认为,并非因为惧怕游行示威的政治风险。

“美国是自由的地方,宪法保障我们游行集会的自由。”陈建伟说。童翁犹记得,27年前,他从华盛顿国家广场一路游行到中国大使馆门口。“走近大使馆时,有人就走了,有人把口罩戴起来,躲到后排去。我不怕,走在最前面。”

那为何在27年间,没有参加过任何华人的集会、游行?“忙着谋生啊,”童翁理所当然地说:“还有,没人组织啊!”

“游行还没开始,已经在论功行赏”

过去一周,对移民美国28年的肖水根来说,微信又增加了一个特殊功能:组织游行示威。用他的话说,在华裔社团中活跃的他被朋友“拱出来”,担任华盛顿站游行的“协调人”。

三年前,58岁的他主持组织了反ABC电视台辱华言论游行的华盛顿站。“那次诉求很多,没有全部达成。”肖水根说。游行后,电视台公开道歉、停止节目中相关环节,但华人示威者要求电视台取消整个节目、辞退Jimmy Kimmel的诉求没有达成。

但肖水根说,通过上次游行,他学到了组织协调的经验教训。“组织游行示威最难的地方啊,是既有热情,又要有理据,有张有弛地表达诉求。”

被推举成领袖后,他马上在组织者专用、小范围的微信群中指示:诉求要集中、统一、理智,不要导致华人和非裔的种族对立。集会开始前,要先为受害者默哀一分钟。“华裔要的是公正待遇,并非寻求与非裔群体的情绪对立。”组织成员一致通过后,再发送至人数更多的示威者微信群。

肖水根透露,两次示威游行活动中,主要组织者是同一群,是热心公共事务,有勇气和在社区有影响力”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代移民,年龄从30多岁到60岁不等。大家都以个人名义参与,不以同乡会、校友会或任何社团名义表态。“每个人对这件事看法不一,不适合集体表态。”

而全美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是松散的,没有高低层级之分。各城负责人被加进一个微信群里,分享信息、标语设计图等,交流是否有朋友在游行活动未触及的城市、并愿意牵头组织,让游行的影响力辐射开去。“没有谁管谁、谁是头儿这回事。”肖水根说。

在这场以团结华人力量为目标的游行中,关于谁才是全国总召集人的争论却一度喧嚣尘上。根据媒体报道,来自洛杉矶、微信名为“天天”的王湉最早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游行集结号”,呼吁全美华人在20日上街游行,他亦自称“全美游行发起人”。这个封号在微信群中遭到了反弹。

长期关注梁案、陪同梁彼得听审的纽约侨胞吴一平曾在超过200人的媒体微信群直指王恬追名逐利,是“华人圈中的丑陋”,“游行还没开始,已经在论功行赏”。

肖水根对总召集人之争亦有所耳闻。“自我标榜的人,不会被大家所承认。”他说, 谁去自封没关系,他不听命于谁,而在他所在的华盛顿站,“没有总指挥,只有协调人。”

游行前夕,一篇名为《呼唤马丁·路德·张》的文章引发又一轮微信转发潮,指出微信是方便的串联工具,但其中充斥着乱作一窝蜂的非理性讨论。而要团结华人,需要一个“有逻辑、有激情、有智慧”的领导者。“我们的马丁·路德·张会告诉我们,这次游行,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捍卫华裔的权利,它还是为了捍卫美国理念的真谛。”

陈建伟深有同感,认为华人与其争取“融入”主流社会,不如团结一致、提高影响力,“塑造”主流社会。但他承认,离马丁·路德·张出现的那天,“路还远着呢。”

对于游行能带来多大的实际作用,肖水根坦言,他心里没有数。“但是如果华人不发声、什么都不做的话,就一定不会有改变。”

领导两次华人维权游行运动后,他预期,这次游行将会激发华人的参政热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三次。下一次游行会比这次还要更大。”而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微信会持续被用作北美华人政治动员的工具。

他原本按照微信群人数预计,华盛顿站游行人数将超过2000人,因仅在大华府地区,与梁彼得游行相关的微信群就开了六、七个,每个都有超过300名成员,有的更是达到500人满员。然而,在游行当日,参加人数未及他所想。

“这次筹备非常仓促,绝非完美。”肖水根意识到,由于游行事宜主要通过微信传播,几乎没有动员到使用其他社交媒体的台裔华人和其他族裔。主要以中文书写的文章和讯息,亦不利于在非华人族群中传播。此次游行,可谓成也微信,败也微信。

游行结束后,挺梁微信群依然沸腾,示威者们分享着游行照片和媒体报道。对英文媒体报道不多而感到不满的华人示威者,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美国主流社交媒体。

“我们要照片和英文描述发到Twitter和Facebook上,创建自媒体!”网友在微信群中发表的提议一呼百应,支持游行者纷纷以#justice4liang为标签发布Twitter挺梁,话题热度网站Talkwalker数据显示,#justice4liang主题的Twitter消息已近六万条,发推高峰是在游行当晚美国东部时间8时。

支持梁彼得的Twitter账号@justice4liang目前约有1800名粉丝,Facebook公共页面free officier Peter Liang(释放梁彼得警官)则约有三万人点赞。但与微信上动辄超过10万阅读量的动员文章相比,Twitter与Facebook远不能算是此次游行的有力动员工具。

亚裔成为打压非裔的工具?

梁彼得被判有罪后,华人中同情和支持梁彼得的声音占据微信主流,但亦不乏支持有罪判决、反对华人上街游行的声音。活跃于纽约的社区组织“亚裔反暴力联盟”的执行长Cathy Dang曾接受英文媒体采访表示,法庭上呈现的证据显示,梁警官有罪,他应依法受到制裁。“所有的警察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与肤色无关。”代表纽约中国城的民主党籍市议员陈倩雯(Margaret Chin)支持检方起诉梁彼得。

随着Cathy Dang受访文章的中文译本在微信中传播,她们的言论在华裔族群中招来不少不满。陈建伟批评,支持判决的华裔是 “装公正”,动机是身为少数族裔深层次的“自卑”。他意味深长地说:“在美国,只有黑人才有资格拿‘政治正确’说事。” 陈建伟还感叹,华人夹在白人和黑人之间,受到双重歧视的夹击,都被认为“非我族类”。“好事都轮不到我们。”

2016年2月20日,美国华人示威声援被法院判定罪名成立的纽约华人警察梁彼得。摄:Brendan McDermid/REUTERS
2016年2月20日,美国华人示威声援被法院判定罪名成立的纽约华人警察梁彼得。

“那谁来保障警察的基本权利呢,怎么维持社会治安?”认为梁彼得案纯属意外的肖水根质问。但他说,尊重人们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就连他的华人朋友中,也有认为游行不妥的。“但世界上就没有没争论的事。只要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事,就要去做。”

华裔教授、马里兰大学亚裔美国人研究系主任Janelle Wong没有走上街头声援梁彼得,她在Twitter上以#justiceforakaigurley推文,表达了支持有罪判决的立场,那是梁彼得的支持者仍未完全攻陷的社交媒体阵地。

Wong写过三本专著,探讨为何华裔美国人政治参与度低下。“我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试图弄懂,怎么能让亚裔美国人参与到美国政治中。” 她对端传媒说。

“我本应为这个大规模的游行活动感到欢欣起舞、为华裔的‘政治觉醒’鼓掌喝彩,但我感到一丝不安。”

她的不安来自亚裔美国人被当做工具、被用来剥夺非裔美国人的权利的历史可能已经重演。在19世纪中期,刚获得自由的黑人奴隶要求更优待遇,白人雇主便转而雇用大量华工,非裔和亚裔始终被排除在经济和政治的核心圈外。1992年洛杉矶暴乱,当非裔示威者在韩国城与韩裔店主对峙时,媒体多以“非韩冲突“来盖棺定性,却躲避事件的关键问题:白人警官和黑人民众间的冲突是暴乱的导火索。

她担心,梁案引爆的华裔政治热情被错误地用于对抗非裔美国人,她在微信中曾经看到由于不满梁案判决,而攻击黑人的恶意言论。虽然在全国各地的游行中,皆未爆发华裔与非裔的严重冲突;在费城的游行中,名望颇高的黑人牧师Robert P. Shine更受邀演讲,表示与华裔示威者站在同一阵线,但这也没有打消Wong的担忧。

她以《纽约邮报》一个标题为例:”Asian And Black Communities Square Off”(亚裔和非裔族群对阵),文中描述纽约游行中,华裔示威者和20多名非裔在街道两边对峙的场景,后者高举 “Jail killer cops”(让杀人的警察坐牢)和 “Justice for Akai Gurley”(格利需要正义)的标语。“主流媒体会这样来定性事件。”

Wong认为,长远来说,这次游行对华裔族群参政不会带来太大益处,因为组织者仅仅着眼个案,而非系统性的、全国性的针对亚裔警官的种族歧视。“这次游行反应了参与者的受挫感,但只展现了一种非常狭隘、短视的种族正义。”

在微信上,其实能找到呼应她的声音。加州律师孟小洁撰文,提醒华人自省,为何此前其他族裔遭受不公时,华裔甚少施以援手。她呼吁,示威者不应只关注梁警官个人,还要 “和黑人一起,要求体制停止针对少数族裔警官的不公。”

道出二代华裔心声的Yin也表示,愿梁案可以成为一个契机,激发两代人讨论公共事务,打破整个族群的沉默,重新审视华裔在少数族裔平权中担当的角色。

华盛顿纪念碑北草坪的集会告一段落后,示威者绕国家广场游行,沿路呼喊口号。示威队伍路过他的摊位时,卖冻饮非裔小贩Richard Lafontant高举右拳,跟着高喊:“公平正义!”他告诉端传媒,自己其实不清楚游行的诉求,“不过,没有人不支持公平正义!”他戴着星条旗边框的太阳眼镜,活泼地向示威者和路人叫卖着冰冻饮料。“我卖的价格也很便宜,缩小贫富差距,制造公平!”一名华裔示威者兴高采烈地用手机拍下了Lafontant和他的摊位,在下一分钟,她或许就会将这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