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非常适合一个人散步的。没有与同伴的三言两语,可以关注路边的一草一木,有时还会走到一些秘径上与特别的风景有一个私密的邂逅。西环泳棚就是其中一个美丽的发现。
泳棚这两个字,对于年轻人来说,相当陌生,原来二十年代香港还未有泳池时,不少海边都会用竹和木搭成一间间棚屋,供泳客在哪里下海游泳,高峰期全港有约十个泳棚,分布于北角、亚公岩、西环、荔枝角等地,后来城市发展一个个拆掉,剩下的就只有西环这个泳棚。
那天早上散步在域多利道上,走到一个叫明爱赛马会宿舍的巴士站附近,忽见一截往山下延伸的楼梯。左右两边都是倾斜的山坡,茂密的树林遮蔽住下面的路,不知终点是哪里。好奇心驱使,便行下去探险。
楼梯似乎很长,走的时候不禁心头一惊,平日缺乏运动的身体不知经不经得起回来的路。走到底发现这是一个海边。虽说是海边却有一条长长的桥,桥头挂着一个救生圈,问了坐在旁边聊天的阿伯才知这就是西环泳棚。
泳棚地方不大,大大小小供奉着数个土地公和菩萨。阶梯上绿绿的长了一层苔藓,游完水的人带上来一点点水湿,增加了石阶颜色的深浅变化。远看去,海上风浪很大,可以看到几个小岛扒在海面,时不时会有几艘渔船、快艇驶过眼前,风景甚是美丽。
到的时候正逢涨潮,海浪很大,海面上聚集了很多垃圾,很难想像会有人在这里游泳。旁边的郭姓阿伯,今年已经85岁,他说他每天来游两次,早一次、晚一次,但具体时间不固定。每天都看着天文台对涨落潮的预告,根据退潮的时间来这里游水。他说他不喜欢在泳池里游水的感觉,没有什么风景,也游不开。西环泳棚是离他家最近的游海水的地方,所以他每天都来。
过了一阵,水稍稍褪去,垃圾清了,一位阿伯要去下海了。他下楼梯时颤颤巍巍的脚步,让人担心他是否能经得起那么高的海浪。他一步一步得走在被水浪冲击的桥上,终于要下海时,在旁边观看的我,也觉得有点担心他是否应付得来。还未回过神来,他已经游出去了。那一刻,他的身姿在告诉人们他是了解大海的脾性的。虽然他游得不远,却在水里非常自在。
郭伯伯说,来这里游的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西环泳棚由两个泳团经营,金钟和泳庐。金钟本来有自己的泳棚,被拆之后,便被合并到了这里。每个来这里游泳的人都要交其中一个团的会费,获得一个自己的储衣柜,便可以换衫、冲凉。会费每个月两百块左右。大家知道这里海边山下供水供电的不易,都愿意支持他们工作。每天两个团的会员加起来,大概有一百人来游泳。虽然不是每个来游的人都认识彼此,但见面也都会打个招呼聊聊天。
重新登上楼梯,走回域多利道时,果然有些气喘。散步虽可以邂逅香港的美丽角落,却不可以代替运动,这件事是学习到了。走回大马路上时,才发现再往前一点,还有另外一个楼梯入口,那个门口赫然写着两个泳团的名字,看来不用怕下回再来泳棚时找不到路了。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