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洪水中Facebook成救灾生力军

在灾难面前,缅甸政府行动有所改变但依旧缓慢。而在互联网解禁后,民间力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緬甸水災情況。
东南亚 国际 缅甸

当迅猛的洪水开始涌入Myint Zaw的家时,他没有想到,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暴涨近八英尺的河水,从岸边灌进茅草房里,两层高的房子仅能露出屋簷。

不仅Myint Zaw一家遭殃,他所在的缅甸若开邦Myauk Oo镇也已被洪水攻陷,所有街道、市集、房屋在一日之内,被洪水淹没,一些处于河道低漥处的村庄更遭冲毁,全镇千余人、被迫紧急疏散到建在高地的几所小学与庙宇。

在Myint Zaw记忆中,家乡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水祸,“人们完全没预料到水灾会发生”——四年前的一次洪水,只漫到脚踝处便退了下来。

Myint Zaw记得,灾害始于七月27号中午12时。当地社区快速反应,前往各临时避难点,为每户人家免费派送一顶蚊帐及两床被单。

同样身处Myauk Oo镇的Aung Soe Myin,正忙著在Facebook上帮灾民募捐。Aung Soe参与组织的Arekan Myauk Oo Society Organization已经成立三年,平日会组织社会文娱活动。洪水来时,机构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分布在各地的若开人,发动捐款,成箱的大米与蚊帐、被褥,在有组织的调配下迅速调往灾民聚集点。两周内已有两千吨大米从组织的临时中转站,派发到当地灾民手中。包括Facebook在内的海外网络平台,2013年才在缅甸全面解禁。

“一开始我们24小时连轴转动,一些人去偏远的农村,”Aung Soe说,“我们也通过其他组织联系捐赠者。”

在这次的缅甸水灾中,社交网络成了募捐利器,几乎所有组织与负责人都在Facebook上发布了有关捐款的最新信息,并将灾民领取物资的照片发布在网络上。这样做不但能吸引国内甚至海外的捐赠者踊跃捐款,还能保障款项的公开透明。实际上,不少社区组织人员表示,捐赠者更愿意把物资交到地方社区机构,而非地方政府手中。

“目前,我们已经为100个受灾村庄的1000个家庭提供了援助,”Aung Soe略带骄傲地说,“可是我们不知道政府到底在干甚么,我能感受到这次他们的态度变得不一样了,但是我认为他们并不知道实际的情况如何。”受灾数日后,当地政府曾向Aung Soe索取各村的死亡人数统计表。

Myauk Oo的当地导游Ko Soe甚至有办法比政府更快到达一些受灾村落,进行救援排查。他在洪灾后迅速与全缅旅游协会联系,并在第一时间获得多艘商用船只的临时使用权,前往更偏避、陆路无法到达的村寨救援。

“本地的非政府组织并不想与政府合作,我们实际上在各自运作,」Ko Soe解释道,「向导们有信心进入政府进不去的地方。”

救護部隊在緬甸機場搬運物資。摄: Soe Zeya Tun /REUTERS
救護部隊在緬甸機場搬運物資。

“民间力量”VS“政府行动”

六月起,热带气旋“科曼”导致缅甸出现大面积暴雨、洪水成灾,至今造成上百人死亡。


100

缅甸水灾至今已经造成超过一百人死亡,近一百万人受灾,近50万公顷农作物遭冲毁。

作为缅甸第二贫穷的地区,若开邦在本次洪水中受灾严重,缅甸全国超过半数以上的死亡人口来自若开邦。端传媒调查获知,若开邦的实际死亡数字可能比政府公布更高。多地还出现水源污染,尚无应对之策。

可跟往常的救灾一样,政府军依旧行动缓慢,在灾情发生五日后才到达当地。他们用直升机运来救灾物资,灾民们一次性获得了每户半袋约25公斤的稻米粮食,和六瓶饮用水,之后政府部门再没有进行任何物资援助。而这些物资,在灾民眼中无异是杯水车薪。

“不少人仍生活在很差的环境里,没有食物、没有水,什么都没有。”Myint Zaw抱怨道。

根据缅甸政府数据,随著洪水席卷若开邦,共三万三千余名灾民被迫迁离至130个临时避难所中。最新数据显示,若开邦古镇Mrauk-Oo、Minbya、Buthidaung以及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Kyauktaw和Maungdaw 地区为洪水重灾区。

在Minbya,市政府对外公布共有十六人在洪水中丧生。但当地居民表示,实际死亡数字比政府公布得要高。

“政府并没有去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排查,那里有很高的死亡数字。”27岁的Minbya居民Su Hlaing Htay对端媒体说。她对政府提供的有限救援感到不满,“我们共七口人,(半袋大米)并不够我们吃。”

男子在缅甸水浸灾区拉动他的小艇。摄: Soe Zeya Tun /REUTERS
男子在缅甸水浸灾区拉动他的小艇。

同样成为重灾区的Kyat Char Chung村,共有73户人家。茅草、原木搭建的屋子在洪水过后东歪西倒,几乎没有一处完好无损,淤泥冲入屋内,在6到8英尺高处,洪水漫过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村民想要重建家园,但却面临没钱的现实。“我的房子被毁了,我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我需要重建我的家,但我并没有钱。”56岁村民Hla Myint说。

除了物资短缺,缅甸的传统粮食产区也遭洪水重创。

若开邦另一个受灾地区Pandita,San Pay Hla村约70户人,共300名村民,遭遇了洪水的正面袭击,约700亩农田水稻被连根拔起。当地一名僧人Kyaw Kyaw Sam向端传媒表示,当地水源被全数污染,粮食失收,附近12个村,300户家庭都受到严重影响。他已向当地政府两次反应情况,但至今没有任何回复。村民U San Hla Tun说,如今,他必须重新花费21天时间,赶在秋收季节前重新插秧,但包括他在内的大部分村民无法支付购买新稻苗的费用。

“政府在洪水前、中、后都没有给我们任何帮助与提醒,我们只能通过收听电台新闻了解本地的情况”,另一名村民U Kyaw Than说。

緬甸水災情況。摄: Soe Zeya Tun /REUTERS
緬甸水災情況。

网络监督力量出现

虽然本次的救灾依旧遭诟病,但转型后的半民主文官政府却罕见地公开呼吁和国际援助,国际救援物资得以迅速送抵缅甸。

缅甸上一次遭遇大规模自然灾害袭击是在2008年,强烈热带气旋“纳吉斯”于是年5月吹袭缅甸。根据缅甸官方公布资料,风灾造成7万7千余人死亡,5万余人失踪,上百万人无家可归。缅甸粮仓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当时也受到重创,导致灾后粮食短缺。但时任军政府迟迟未进行任何救援行动,不少民众因粮食补给不足,饥饿致死。军政府在事态失控,民众大量死亡后,才开始向国际求援。

不过与社交网络的活跃相比,政府救援行动仍显得迟缓而吃力,令民众对当局救灾的表现十分不满。而社交媒体起到的监督作用,也令民众及时发现了救灾中存在的错漏。

由于所有陆路交通挤进中断,政府对在Minbya与Myauk Oo两地间受灾严重的村镇,曾投放空中补给。一位缅甸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数张图片,显示政府的部分物资在空投过程中已被污染。这对两年前才连接Facebook的缅甸来讲,多少展示了网络的监督能力,尽管力量还很微小。

对于水源污染问题,线下民间力量也在寻找解决方案。由于洪水污染了几乎所有受灾村落的井水或河水水源,彩虹妇女与儿童慈善机构 (Rainbow Women and Children Welfare Foundation)项目负责人Daw Hnin Thidar Oo,从一家总部在仰光的药物公司获得了2000颗净水药丸,并与30名志愿者团队开始第一阶段的进村井水净化工作。据了解,一颗药丸可以净化三十立方吨的水,这批药物足够完成四百个村庄的净水工作。

Daw Hnin 刚从一家酒店服务员转入该非政府机构工作,对Daw Hnin来说,政府的效率低下使她下定决心要“自己为家乡做点什么”。

“政府的反应并不够迅速,他们也没有最新的信息资讯,”她质疑政府获得的死亡数字并不准确,“一些人失踪了,但政府并没有统计,一些村庄被洪水淹没,政府也并不知情。”而在2008年风灾时,缅甸仍是军政府管制,民间力量无从发挥作用。

“许多人不敢批评政府,但我不一样,”Daw Hnin严肃地说,“我们的国家虽然对外开放了,但一切都需要改善,我们的政治、我们的文化,一切方面”。

对于外界批评,缅甸宣传部部长耶图(U Ye Htut)承认政府的救援工作并不足够。

“政府的反应能力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的人并没有收到政府警告,”他对缅甸官方媒体表示,并称民众对救灾清查工作“有所误解”。早前,在仰光附近的一些市镇,市民拒绝配合政府的洪灾警告,离开靠近一个水塘低谷的村寨。一些村民表示,害怕离开家园后政府将阻止他们再回来。

牛只在高地避灾。摄: Soe Zeya Tun /REUTERS
牛只在高地避灾。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