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汇演假面下,中国县城小学里的权力游戏

大人们一厢情愿地让孩子们上台表演纯真,孩子们在台下的欺凌与暴力中学习现实。
大陆
这就是彼时大人心中儿童表演的固定形象,一个标准的“舞台上的乖孩子”的审美样板。
这就是彼时大人心中儿童表演的固定形象,一个标准的“舞台上的乖孩子”的审美样板。摄:Feng Li/Getty Images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领唱《歌唱祖国》的女孩林妙可,没有通过北京电影学院初试。这也不算是我的意料之外,毕竟之前看见了那条被吐槽的林妙可在考场外受访视频,她也确实是“摇头晃脑的,一副过时的儿童表演晚会的模样”。

对这种“儿童晚会式”的表演,我倒一点不陌生,甚至因为太过熟悉这一套而对林妙可生出了同情。我想任何一个曾参加过文艺汇演的小朋友的经历和我都差不多:

化着浓粧,穿着小裙子,小皮鞋上的袜子系一圈蕾丝花边,放学之后被学校辅导员留下来,和另一个同样化着浓粧的小男孩一起,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激情感人的诗朗诵,或者背诵主持节目的串词。然后在同样化着浓粧的小学生鼓号队奏出的歪七扭八的进行曲中,走上舞台,面对下面黑压压的领导干部、学生家长,鞠个躬,深吸一口气,开始自己的表演。

汇报对象有“大力支持学校教育发展”的领导、党员干部、退休老干部、“本县处级以上干部”等等,剩下的位置则由参加演出的小朋友的家长填满。不能完全理解“文艺汇演” “汇报演出” 这种词的小孩子,连着几个星期在学校紧锣密鼓地集中排练节目,家长到现场只为了看自己的孩子上台的那几分钟,坐在前排的领导干部昏昏欲睡。

之于小学的我,这种全民参与而无甚意义的活动唯一意义就是,在这种仪式感极强的活动中获得飞速膨胀的成就感——证明我背台词记忆力一流,是个受辅导员和校长喜欢的标准乖乖女。但如今想来,那些活动只让我学会了浮夸的表演方式、用高亢的假声制造感动和激情,和林妙可如出一辙,并无其他。

但小时候的我不可能想到这些,扮演这种角色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入戏极了。和男同学搭档诗朗诵的时候,我经常不开心,暗自气愤每次最高潮、最核心的部分总是留给男方,于是在朗诵引入的前一句时,我会故意把音调拔得异常之高,情感异常之激烈,以至于男同学接不下去甚至破音,我就会心里暗爽:让你们看看谁是真正的夜礼服假面。

这些摇头晃脑的夸张表现并不是孩子的童真,但这就是彼时大人心中儿童表演的固定形象,一个标准的“舞台上的乖孩子”的审美样板。这种文工团式的、带着崇高单纯感情色彩的激情表演,因为大人对同是成年人的表演丧失了信任和认同感,早就难以再看见,可是他们愿意一厢情愿地把这种想像留在儿童身上,让这种表演顽固地在儿童的演出中保留了位置。

同时,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儿童演出要通过怎样的表现呈现出怎样的形象,儿童在演出中表现的纯洁,与这种夸张的表演正好契合,因此这种摇头晃脑的做作也就成了“儿童晚会表演”的专属形式。

每当我想起那些故作天真甜美的文艺汇演,就不可避免地回忆起我在江西南昌一个县城小学度过的真实童年。在“中华土味”覆盖的县城中国,从小学开始,在孩子之间天然生成的权力结构,和社会渗透进来的残酷,统统不加掩饰地展现在我面前。这些赤裸裸的暴力血色,和文艺汇演中呈现的“纯真”如此格格不入,却在我的童年上打下的夕阳般的长长阴影。

五年级之前:没有单纯的小朋友,但有乖女孩掌权

在我所在的县城小学里,所谓“单纯的小朋友”几乎并不存在。

学校旁边大喇喇地开着“福建城”,穿着吊带的小姐姐经常成群趿拉着拖鞋走出来买水果吃,大家从一二年级开始就知道那是做什么的地方。三四年级,我们就都会操着熟练的南昌话骂不堪入耳的脏话了。以至于后来去市里上中学,我对于有人对性真的一无所知,大家都不用南昌脏话骂人,感到难以置信。

在我所在的县城小学里,所谓“单纯的小朋友”几乎并不存在。
在我所在的县城小学里,所谓“单纯的小朋友”几乎并不存在。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男女不分打滚玩的一二年级结束以后,小学的权力结构演变开始了。

三四年级时,比男孩普遍早熟的女孩子们由于成绩优异和表现出的乖巧听话,一般会被班主任委以班长、课代表之类的要职。这些受老师喜欢的女孩子们组成的小团体,是班上最先显现的权力组织(以下简称为女生团体)。她们联合起来的帮派,不仅可以随意实施全班性集体疏远漠视,排挤和陷害看不顺眼的同学,还可以对男生实施集体暴力,比如,在操场上经常可以看见四五个女生,围住一个男生拳打脚踢。

更重要的是,来自老师的暴力惩罚多针对看起来“顽皮,不听话”的学生,而较少落到这种女生团体的身上。我的辅导员,常常在班上当众进行现在听起来惨无人道的体罚。比如一脚把一个同学踢倒在地用竹鞭疯狂地抽打,拖着头发把同学锁在办公室虐打长达十分钟;我曾经因为没写完作业,被抽得双腿完全红肿,痛得无法走路。

权力裂变:长大的男生和外来的混混

五年级以后,男女身体差异日益明显,原本习惯了追着揍人的女生会逐渐发现自己追不上男生了,踢人掐人的力道也开始出现明显的男女差异。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五年级开始,班上开始出现和社会或者隔壁初中的混混打交道的学生,一般是男同学。

每周五下午,我们的小学门口黑压压一片都是隔壁初中的混混。这种外来的力量被带入学校之后,原本的权力秩序就彻底被打乱了。原本牢牢掌握老师支持的女同学,因为要维持自己乖巧听话的形象,或者出于优越和恐惧混合的情绪,难以和社会上的混混建立联系。班内的话语权因此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对于许多无法对老师明言的矛盾,老师所谓的暴力也难以进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而学生之间的暴力,在生活中变得普遍,甚至被当作稀松平常,这是非常让人恐惧的。

六年级时,我与一男生起争执,他从隔壁初中叫来的一群混混,把我吓得躲在班里不敢出门。三四年级时,被飞扬跋扈的我欺负过的男生,见着有兄弟帮忙报仇雪恨,纷纷上前戏谑嘲笑。其中几个仗着认识被叫来的混混,比较“有脸子”,直接上前猛踹我的腹部,我痛得捂着肚子蹲在地上。最后,一个与我交好的女生找来她的哥哥,他认识那一群混混,请他们给个面子,人群才散去。

绝对受害:在边缘的痴傻女生

不属于女生团体核心的边缘女生,经常被男生敲诈勒索,要求其从家里偷钱给他们,甚至面对更严重的持续性集体欺凌。

当时班上有一个精神略有问题的女生,家里靠奶奶捡破烂为生,几乎下跪恳求班主任才让她得以报名入学。但她的奶奶并不知道,孙女受到全班同学无理由的排挤厌恶,女生团体当然不屑与之为伍,入学以来,她还一直被全班男生狠揍和欺负。女生又痴又傻,不懂反抗,经常浑身是伤。老师只能在看见时喝止,转身一走,班上的顽皮混混又一拥而上,对她拳打脚踢。

这个女生曾好几次试图靠近我,冲我傻笑,然而我当时在女生团体中比较受欢迎,如果当众回应她,会显得十分丢脸。五年级下学期,一次放学后,我一个人在操场上朝校门外走,她突然从我背后冒出来,对我说着含混不清的话,又冲着我笑。我看了看四下无人,便也冲她笑了一下。然后她飞快地冲着校门跑出去了。那个下午以后,她再也没有来过学校。

不属于女生团体核心的边缘女生,经常被男生敲诈勒索,要求从家里偷钱给他们,甚至面对更严重的持续性集体欺凌。
不属于女生团体核心的边缘女生,经常被男生敲诈勒索,要求从家里偷钱给他们,甚至面对更严重的持续性集体欺凌。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关于小学的记忆,除了放学后与辅导员练习朗诵、练习主持,除了司空见惯的老师、学生、社会上的其他人互相交杂的残酷暴力与冲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放学后的片段。

多年以后,我听说小学班上特别乖的一个女生,初三时和人同居怀孕,家里人草草摆两桌酒,就算结婚了。在公交车上,我遇见了小学后就辍学打工的女同学。在车站买奶茶时,我看见曾经的同学在卖奶茶……

还有这么多人,在面对真实残酷的童年和生活时,甚至没有得到过文艺汇演时上台表演的机会。

原文题为《摇头晃脑的儿童表演和县城的残酷童年》,2017年2月17日首发于作者的个人微信号“AleoGrace”,端传媒获作者授权编辑转载。

编辑推荐

评论区 28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看不下去,太誇張,被洗過頭了,看什麽都不順眼。。

  2. 就读于上海的公办小学。小学时是学校的光环,带着满满的荣耀去了上海最好的民办初中。但是我也有意无意见证了尊敬的老师随意的踢打成绩差的男生,身体不好的女孩子天天被集体欺凌的现象。但是懵懂的知道不要多去过问,毫无意识地做着冷漠的看客。当时的男孩子去了职校读书,女生上初中后就长期住院,现在不知道是否还存在于世上。几年前小学同学聚会,聚在一起的都是当时班上最好的学生,分散在上海最好的高中里,得体地聊着小时候的故事。大家刻意地略过了幼时他人带有伤痕的经历,和十年前一样,用欢笑和成就构筑起了“我们”的小学生活。

  3. 和我对小学的记忆真的是高度重合,西北某省会,同样有表里不一的女班长、勾搭痞子也能当上班委小混混、因为身体原因受欺凌和排斥的女孩

  4. 我想起了在初中的时候,在一座中国小县城上学的经历。

  5. “第一,大陆学生和家长并不认为”大陸兒童表演的做作、單一、無甚意義,表演呈現“純真”但現實並不單純“。”
    @xhgej 我是大陆学生,你的代表能力可真够强

  6. @xhgej 那我要认为"大陸兒童表演的做作、單一、無甚意義,表演呈現“純真”但現實並不單純,甚至出現與性別、個性、貧富相關的集體欺凌。而這些問題可以歸因於時下部分中國國情",是不是我被开除大陆了?还是开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了,剥夺我的国籍?我是大陆学生

  7. 才发现这样一个新闻网站,有意思,关注了。

  8. @HY 校园霸凌和边缘化是谁在前呢?至少就我所观察到的,是先被边缘化,到一定程度后产生霸凌,而不是先有霸凌,被欺凌者才被边缘化。明确了先后关系后会发现霸凌行为和集体主义关系不大——现实也如此,在欧美地区校园霸凌事件远比我国高发,而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欺凌者反倒会畏惧严苛的规范而隐藏。

  9. @HY 校园霸凌和边缘化是谁在前呢?至少就我所观察到的,是先被边缘化,到一定程度后产生霸凌,而不是先有霸凌,被欺凌者才被边缘化。明确了先后关系后会发现霸凌行为和集体主义关系不大——现实也如此,在欧美地区校园霸凌事件远比我国高发,而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欺凌者反倒会畏惧严苛的规范而隐藏。

  10. @xhgej 只是事實部分? 此言差矣。
    我用有限的語言能力概括一下,文章討論到大陸兒童表演的做作、單一、無甚意義,表演呈現“純真”但現實並不單純,甚至出現與性別、個性、貧富相關的集體欺凌。而這些問題可以歸因於時下部分中國國情,包括審美觀落後,停留於上個世紀共產黨式宣傳,浮誇做作,忽視自然美; 學校家庭素質教育不足,學校欠缺完善制度保障學生免遭不公,父母外出打工對子女疏忽照顧。這些問題、國情在中國縣城具代表性,怎能說只是事實部分?

  11. @彷徨 其实从一个事实出发也可以通过逻辑失误得出完全失真的结论。如果作者限定他的事实是在一个小学一个班级,那自有其真理性。
    可惜作者从一个事实论据,推出适用于全体的绝对化的判断,而媒体为追求报道效应又要加上轰动的标题"中国县城小学",似乎要在一个县城小学学生的经验和全中国县城小学间建立一个绝对真理的判断。
    这样的新闻和国内周小平的新闻评论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追求接近事实的表达并不是把握话语权。讨论谁是权威,谁的经验就更合理。过于绝对化的命题是最好反驳的,一个反例就可以让绝对真理垮塌。

  12. @px
    "我想,两者之间最大的联系是,集体主义将会放大校园凌霸的效果,使得被欺辱的一方更加被边缘化。缺乏基本人文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追求经济指标,事实上都助长了校园凌霸的产生。"+1
    文章的确在前提和结论之间掠过了太多的论证,太多思想的跳跃。但你的评论很赞。
    我自己的经验是大陆的政治框架下,比较难做少数派。大的环境是对异见者较少容忍。对别人的言论缺少尊重。每个人都按部就班顺着主流思考言说。小学亦不例外。
    我很认同贾樟柯描绘大陆现实复杂性的比喻。他说你乘飞机,火车,巴士在中国旅行,会接触到全然不同的中国。我觉得很适合这里的讨论。不要把自己乘坐一种交通工具的经验当成中国的全部。这样才会对他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生活多一些理解。

  13. 我不認為文藝彙演和校園欺凌有什麼聯繫,我就覺得我小學一堂公開課給好幾撥人演了好幾遍。

  14. 笔误笔误。“我很肯定大陆的小学确实如此”,加“县城”两字。

  15. 是哪个说为黑而黑的?为黑而黑指的是为求抹黑不惜编造事实,作者哪里编造了?“以某一类现象代替所有大陆小学”,文章标题就是县城小学,全文中也没有找到诸如“大陆所有小学都是如此”的描述,未经审题,是不是太主观臆断了?最后,这种事情我应该很有发言权,我是教过小学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当然现在不干了。大学时代暑假调研、三下乡也调查过县城小学的现状,更问过来自县城的大学同学,我很肯定大陆的小学确实如此,校园欺凌,还有这种传统的权力结构,都和作者描述的别无二致,反正我是感觉毛骨悚然的。当然教师素质应该没有江西这个县城那么低,而且也不是所有县城女生都打男生。。。

  16. @LH, 我并不这么看。一党专政下还是有很多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作出其他的选择。问题是,你会如何选。
    本质上,这种表演还是属于成年人干预儿童生活的一种。这种干预除了政治的部分,在其他地方(学业、才艺等等)一样泛滥。

  17. 提電影的那位,可能因為年代久遠,遺忘了片中描述這四人是為何進入收容所。
    四人並不是孤兒,而是有各自家庭的街頭搗蛋少年,因為共同涉入一起幾乎害死路人的惡作劇,被裁定進入收容所-以台灣的說法是少年觀護所,不太確定中國的類似單位叫什麼,片中實際叫什麼我也忘了,總之不是一個以愛為名的公共機關。
    長大後的四人,一個是成了檢察官而不是律師(也就是布萊德彼特),一個是記者,兩個當了流氓,成為流氓的兩人在餐廳下手殺了當年的看護員(凱文貝肯,演得真好),再由另兩人聯手,最後關鍵是小時候很照顧他們的某人......
    台譯片名叫豪情四兄弟,SLEEPERS,我對這部印象深刻是因為最後四人在餐廳聚首的段落拍得很棒。

  18. 和朝鲜其实差不多,只不过朝鲜不表演会有生命危险而已

  19. 其实文章很散漫,主要讲了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兒童晚會式的表演”, 另一个是校园凌霸。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对于前者,这几乎是集体主义下热衷各种仪式性的表演所带来的必然后果。所有的大人物们都喜欢下面的人表现出的热爱,尤其是来自儿童的热爱。与之相联系的必然是一系列的洗脑教育。
    校园凌霸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哪里都存在。对于,硬性的、相对暴力的凌霸,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应该适当的介入阻止;但对于软性的、相对隐蔽的凌霸,例如嘲弄、集体的抵制,更难被发现,大人也很难介入。
    我想,两者之间最大的联系是,集体主义将会放大校园凌霸的效果,使得被欺辱的一方更加被边缘化。缺乏基本人文教育,盲目追求升学率,追求经济指标,事实上都助长了校园凌霸的产生。

  20. 我所在的内地城市有所谓一类,二类小学中学,也有比较差的小学中学。我想作者所在的县城肯定也有。这里面固然有教育不平等需要批评,但以其中的某一类存在的问题代替所有大陆小学,实在不能让人信服。也的确给人一种为批评而批评的感觉,和国内媒体为美化而美化那种非黑即白的思路并无两样。

  21. @xhgej 你為五毛錢也挺拼命的,尊敬你。

  22. 小学时候那种所谓的“文艺汇演”“素质教育展示”连当时我们自己看都觉得无聊做作。不过我们班主任还算好,尽量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能轮流担任班长管理班级事务,也是比较罕见的。至于那种校园霸凌,我算是比较幸运在小学没有遇到过,但是即使在这种生源比较好的小学,全班大部分同学集体歧视嘲笑某几位同学的现象仍然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聚会的时候仍然会把这作为笑谈,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反思

  23. 布萊德彼特演过一部电影,四個小孤兒,在公办收容所長大,他們共同的遭遇是,每晚輪流被守衛員一一帶去鷄姦,可憐溫馨的兒童之家,常常响徹他們深夜的哀嚎。
    好不容易,挨到青年期,终於離開官方的"保護",四個人才知道自己的遭遇不是"個案",於是聯合起來找遍那些已經轉業或已退休的加害者,一一殘殺,以雪奇恥大恨,後來被警方查獲四人的"罪行",問以死罪。
    從事律師的布萊德彼特,則為自己和昔日這些難友辯護,举證歷歷,大家才知道民主自由如美國,竟也有這樣令人法指的罪行,而且就発生在以愛之名的官办机構。雖是电影,但我相信,世上,多的是黑獄沈冤,只是我們没有看見和聽見而已。

  24. 不得不说,和我经历神似
    来自东部沿海某县城

  25. 标题太新闻报道式了,不改原标题更好

  26. 感觉xhgej 看见这种批评文章就跟闻到了食物的苍蝇似的。
    他住在自己的蜗居里,奋力维护每一个中国的黑点,却不明白一家真正的媒体的作用就是在于捕捉新闻的瞬间和披露人间的真实。只想看喜欢的,回家看CCTV好了。
    又不是有5毛钱拿,拼命至此,令人叹息……

  27. 文章很真实,起码符合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这种儿童之间暴力和残酷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罪于大人们的忽视,父母都要去打工,一些老师又堕落到没有师德,导致缺乏爱和管教的儿童们处于一种丛林状态的生活。儿童是敏感的,儿童的交往往往也是最现实的,只不过他们的标准与大人不同罢了。

  28. 对于xhgej等人毫无逻辑,为喷而喷,夹带人身攻击的言论,本人在此建议各位端友一概不予理会,任其自生自灭。抹杀其存在感,不要做任何反驳,让他自己觉得他自己说的都对就行了,我们这是一个理性讨论的社区,这种人不属于这个社区,也就没有被理会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