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给十九岁的我》争议:世代、权益、教育和纪录片伦理风物

七问《给十九岁的我》争议:世代、权益、教育和纪录片伦理

一部纪录片的程序及拍摄伦理引发全港讨论,纪录过程中哪些环节不应忽视?如何进入学生的世界,互相理解?

“孩子是这场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国疫情封锁措施的得与失

德国政府实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终是两败俱伤的结局——高风险群体大量的死亡,儿童和年轻人成为了“失落”的一代。

格格不入?以“生产性”论输赢的日本社会里,这所小学追求个性和自由

不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目的小学,会让孩子在长大后与“社会赢家”绝缘吗?成为“赢家”,该是教育的目的吗?

在不确定的时代保护孩童,从属于他们的“正确游戏”开始

为了玩而去玩的游戏,漫无目的的游戏,打破你的秩序的游戏。

我家小孩 ADHD:健保大饼怎么分,决定小孩能看哪种医生

健保给付制度造成医疗资源分配倾斜,许多治疗难符合需求。条件好的家庭能自费找资源,否则只能仰赖药物或漫长等待。

我家孩子 ADHD:缺失的教育资源,漏接的特殊学生

当第一线老师缺乏特教支援,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竟不得不用药物解决,进而被药物掩盖;而这正是 ADHD 孩子面对的现状。

中国悬疑神剧《隐秘的角落》:探索人性黑暗的擦边球有几种打法

这是为了过审才虚构出一个童话结局。大家明明看到的是“洗白”后的剧情,但都觉得“黑化”版本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