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Whatsnew

美国大选“超级星期二”:黑利退选,拜登、特朗普锁定总统提名|Whatsnew

有民调显示,其实拜登与特朗普两者都不受选民欢迎。

2024年3月5日,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举行的2024年总统初选期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黑利(Nikki Haley)的标牌出现在投票站。摄:Tom Williams/CQ Roll Call via AP Images

2024年3月5日,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举行的2024年总统初选期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黑利(Nikki Haley)的标牌出现在投票站。摄:Tom Williams/CQ Roll Call via AP Images

端传媒记者 余美霞

刊登于 2024-03-06

#不表态#2024 美国大选#海莉#黑利#川普#美国大选#民主党#2024美国大选#拜登#共和党#特朗普

过去的3月5日,美国两党总统大选重头戏“超级星期二”(Super Tuesday)结束,15个州及美属萨摩亚(American Samoa)举行总统初选,现任总统拜登及前总统特朗普分别大幅取得两党初选的胜利。

而3月6日当地时间早上10时,特朗普竞选对手、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尼基·黑利(Nikki Haley)正式宣布退选。

拜登、特朗普压倒性胜出

共和党方面,特朗普几乎横扫所有州份。在初选投票的15个州中拿下14州,包括阿拉巴马州(Alabama)、阿拉斯加州(Alaska)、阿肯色州(Arkansas)、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科罗拉多州(Colorado)、缅因州(Maine)、麻省(Massachusetts)、明尼苏达州(Minnesota)、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 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田纳西州(Tennessee)、德克萨斯州(Texas)、犹他州(Utah)及维吉尼亚州(Virginia),仅在佛蒙特州(Vermont)败给唯一对手黑利。

“超级星期二”为特朗普一口气拿下813张党代表票,累计取得1057张,仅差158票便将在提名战中胜出。仅管之前黑利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初选胜出,但面对难以逆转的选情,3月6日,黑利在家乡南卡罗莱纳州发表谈话,表示“现在是时候停止我的选战”,强调自己目标是“让美国人的声音被听见”,认为目标已经达成,“我没有遗憾”。黑利又祝贺对手特朗普,但并未表态支持。

2024年3月6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黑利在南卡罗来纳州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摄:Chris Carlson/AP Photo
2024年3月6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黑利在南卡罗来纳州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摄:Chris Carlson/AP Photo

而民主党方面,拜登几乎无悬念地拿下整体15个州份,包括摇摆州爱荷华州(Iowa),却意外在美属萨摩亚败给52岁商人巴默(Jason Palmer),按比例仅在该地取得2名党代表票。不过,拜登至今已取得1564党代表票。所以几乎可以确定的是,2024年美国大选又再次回到拜登与特朗普对决的格局。

3月5日当地时间晚上,在确定胜出十个州份初选后,特朗普随即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发表胜利演说,形容结果令人惊喜,但表示过去三年来,“我们目睹了我们的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特朗普在演说中,形容拜登是史上最差劲的美国总统,又指责在拜登的领导下,国家正走向混乱。他重提反移民政策,指国家边境并不安全,“城市充斥著移民犯罪”,又指南部边境的移民赴美为“入侵”,并描述他们是暴力罪犯和杀人犯,称需要将差劣的人赶走。另外,他又提到如果自己2020年获胜,就可以避免乌克兰和加沙的外交危机。

拜登则在同日发声明警告,指特朗普“决心摧毁”美国民主,为了让自己掌权不惜一切代价。拜登强调:“今晚的结果让美国人民面临一个明确的选择:我们是继续前进,还是允许特朗普将我们拖入他任期内的混乱、分裂和黑暗之中?”

候选人尘埃落定,但都不受欢迎

不过,尽管两者选战对垒的局面已尘埃落定并开展正面交锋,但有民调显示,其实两者都不受选民欢迎。

根据2024年2月《纽约时报》/锡耶纳全国注册选民民调(New York Times/Siena Poll Coverage),在一题分别问及选民对特朗普及拜登的看法中,特朗普的支持率只有44%,拜登的支持率则更差,仅有38%。另外,有19%选民表示自己不赞成两位提名人。分析指出,这些选民在2024年选举中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群体,民意调查者称之为“双重仇恨者”(double haters)。

事实上,不少民调都表明拜登正面对国内对其领导力的质疑。在同一项民调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选民认为国家正朝著正确方向前进,认为拜登的政策对他们造成伤害的选民比认为政策有帮助的选民多出两倍。另有大部份选民认为目前经济状况不佳。

2024年3月5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在超级星期二选举之夜派对上发表讲话。摄:Rebecca Blackwell/AP Photo
2024年3月5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在超级星期二选举之夜派对上发表讲话。摄:Rebecca Blackwell/AP Photo

57岁的民主​​党人、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的经济学教授马姆塔·米斯拉(Mamta Misra)指自己2020年投票给了拜登,但今次选举则“正在认真考虑是否不投票”,她形容“这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对于选举,她认为相较于积极表明投票给特朗普的选民,民主党情况则相对糟糕,她不明白民主党“为什么不考虑别人”。

目前距离大选还有八个月的时间,民主党获得的支持率仍未回到四年前的水平。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超级星期二”之前,即2月28日到3月1日间,访问了2159名成年居民,并比对与2020年 CBS 的一项出口民调。结果显示,在拜登的关键选民中,黑人与拉人裔选民的支持率较四年前跌逾一成,分析指他们不相信拜登连任会令他们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而在女性选民方面,随着堕胎议题持续发酵——拜登竞选连任团队经理罗德里格兹(Julie Chavez Rodriguez)曾表示,“投票给拜登即是支持恢复罗诉韦德案;投给特朗普则是禁止堕胎”,故拜登的支持率仍领先特朗普,但仍与2020年差5%。

不满拜登处理加沙手法,“不表态”投票抗议持续燃烧

除了原有支持者的流失,拜登此次选举中面对的危机还有不满其处理加沙冲突的手段而投出的“不表态”票(uncommitted vote)。

密歇根州(Michigan)为美国重要摇摆州份,亦拥有大量阿拉伯裔。因不满拜登支持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攻击,组织“聆听密西根”呼吁人们投出“未表态”投票抗议。“聆听密西根”在其网站上向拜登施压,要求双方永久停火、美国向加沙提供直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结束“对以色列无条件的武器资助”。

尽管拜登在该州轻松赢得初选,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超过10万、高达13%的选民投出“不表态”票表达不满,超出原定目标10倍。不过密西根州民主党众议员希拉蕊‧肖尔滕 (Hilary Scholten)指出,2012年拜登在密西根州获得的选票约是奥巴马的三倍,认为加沙问题不会成为 11月大选的“决定性”问题。

2024年2月27日,密歇根州一名举着
2024年2月27日,密歇根州一名举着 "不承诺投票"的牌子的男子站在初选票站外。摄:Paul Sancya/AP Photo

然而抗议投票自该州初选开始愈演愈烈,一直燃烧至“超级星期二”。在刚刚结束的初选中,明尼苏达州有接近19%选民投下了“不表态”,相当于超过4.5万人;在北卡罗来纳州则有13%、相当于8.8万人投下“没有偏好”(No preference)选项;另在麻省,5.4万人、即9.4%选民亦投下“没有偏好”。虽然上述的“不表态”投票并没有对拜登拿下提名票造成影响,但众多分析指出,该票的数量明显反映反对拜登挺以立场的民意,明显有惩罚拜登的意图。

拜登年老不再受支持?特朗普定罪还能参选吗?

另一个问题是,拜登现年81岁,是美国历史在任最年长的总统。有民调指出,四年前支持过拜登的选民已对他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锡耶纳学院与《纽约时报》进行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高达61%曾投给拜登的支持者认为,拜登现时“太老了,无法成为一名有用(effective)的总统”。

分析更指出,人们对拜登年龄的担忧是跨越世代、性别、种族和教育程度。这一结果突显出总统未能消除党内的担忧,亦无法反驳共和党人对其年老问题的攻击。值得留意的是,即使特朗普获胜,也将成为史上第二老的总统,但选民似乎却未有表现出同样程度的焦虑。

2024年3月5日,美国总统拜登抵达马里兰州登上空军一号。摄:Alex Brandon/AP Photo
2024年3月5日,美国总统拜登抵达马里兰州登上空军一号。摄:Alex Brandon/AP Photo

不过,特朗普仍有各种民事刑事官司在身,为其参选及当选都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去年科罗拉多州曾因特朗普在“1月6号国会山事件”的角色,裁决其而不符合担任美国总统的资格,名字不能出现在该州的初选选票上;不过裁决后遭最高法院推翻。

目前,特朗普正在面对与1月6日国会山骚乱相关的数宗民事诉讼案。今年2月,美国联邦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在2020年试图推翻大选结果的案件中,没有总统豁免权,也就是说,这些诉讼可以继续,他可以被刑事起诉。然而,有关案件因上诉法院未就特朗普是否受审一事作裁决,故原定3月的审讯被取消。

而特朗普律师团队已表明会就裁决作上诉,如果上诉被接纳,有关审讯或再被推迟。乔治城大学宪法讲师大卫·苏佩尔(David Super)教授曾对 BBC 分析,如果特朗普胜出11月大选,他大可安排司法部任命的官员撤销案件,历史性地对自己使用总统特赦权。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