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不止是性骚扰:知识分子的滤镜下,同样赤裸的性狩猎

压迫已经先于伤害而存在。

2023年11月15日,一名妇女在北京的一个十字路口的摊贩那里购买零食。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3年11月15日,一名妇女在北京的一个十字路口的摊贩那里购买零食。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桃吐

刊登于 2023-12-28

#性狩猎##Metoo#性骚扰#中国#评论

自2018年#METOO在中国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站出来讲述自己遭遇性骚扰、性侵犯的经历。尽管她们大多都能获得女性网友的支持,但质疑乃至反对#METOO的声音始终没有消失。尤其是针对言语性骚扰这类在大众看来可能边界更加模糊的行为,指控者往往会被指责小题大做,而如果这位女性还与被指控者有过情感关系,那就更让反对者有了可攻击的靶子。

在经历了几年的反性骚扰互联网风潮之后,我们却仍不得不悲哀地承认,导致性骚扰频发的这个系统是如此牢固、难以撼动,受害者们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够不够完美”的审判,却鲜有加害者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惩罚。种种性别暴力行为的表象之下的实质,其实是一个基于父权制而形成的性别狩猎场。

2023年2月13日,中国北京,一名女子在街道上经过。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2023年2月13日,中国北京,一名女子在街道上经过。摄:Andy Wong/AP/达志影像

难以察觉私域权力关系的男性

十二月初,一位女性在社交网络发布长文,指控中国大陆陈姓学者对众多女性,包括未成年学生进行言语性骚扰,并利用自己在学界的声望和“女权男”形象获取性资源。随后更多女性证实此事,而同时,陈姓学者也很快发布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他将自己被指控的行为归结为“言语失当”,称这次被指控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存在主义危机”,而最终的结论是“今后尽量少和女性接触”。

这样的回应可以说十分典型,此前其他被指控性骚扰者的说辞往往也大同小异。他们往往先是将自己行为弱化为“言行不当导致的误会”,然后模糊自己与受害者的关系(情侣关系,或追求者与被追求者),再表达自己的生活因为被指控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一套遮掩之下的道歉,只显得虚与委蛇。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