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灌籃高手》老粉心声:对“未完成”等待26年,结果痴心错付?

这些明明值得再创作与讨论的内容,竟被一片唱好声淹没,而眼前这26年后的香港,又好像突然回到只会欢呼、不懂思考的时代。

香港《THE FIRST SLAM DUNK》电影上映期间,商场开设限定店宣传,年轻人在店内的巨型海报前拍照。

香港《THE FIRST SLAM DUNK》电影上映期间,商场开设限定店宣传,年轻人在店内的巨型海报前拍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袁兆昌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3-01-30

#The First Slam Dunk#井上雄彦

至今我还没有忘记读到《SLAM DUNK》“第1部完”的激动⋯⋯容我更直接地表达,当时刚升上高中,这部漫画这样中止,让我第一次从阅读经验中认识到“愤怒”是什么。而今日,许多读者好像都为《THE FIRST SLAM DUNK》吹奏“要看”、“必看”、“流泪”、“切勿剧透”、“只有井上才可超越井上”之类的“影评”,让我讶异的其实是一群人还未消化“《SLAM DUNK》终于有动画改编得最圆满的版本”这回事。这股积累二十多年的郁闷,在社交媒体几乎一律以正向情绪来回应。

诚然,电影的确照顾一大群不认识《SLAM DUNK》的陌生观众,为大家带来类型漫画史无前例的精致再现:场景比例与人物动态完美无瑕,既满足了新观众,也喂饱了许多饥饿二十多年的老读者。井上雄彦《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五千字”专访最近也疯传,他花了大篇幅来讲解漫画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一般读者看来,这确是一次真情剖白;但在漫画老粉如笔者看来,细述电影改编之由来,却似是仍然无法挽救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反令人更感到作者是在粉饰作品的不完整。

在许多人眼中,一项容许球员把皮球灌进篮框的运动,或许仅是一项十人追逐皮球的游戏,人们未必知道这场游戏的影响力在哪,更可能为近月在香港掀起的如此热潮摸不著头脑:香港尖东某商厦外墙大型电子屏幕上,电影广告闪现的五个漫画人物到底是投射出怎样的文化简史与底蕴,而广告那一度在维港海面反映的动漫倒影,到底在说著怎样的故事?正如近月在香港岛,每当贴有五个球员画像的红色电车叮叮驶过,总有人驻足打卡,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各大媒体刊登的电影广告、大小影迷观映电影前后的打卡中,也同样未能有人立即解释出,由电影《THE FIRST SLAM DUNK》在香港近期带出的热潮现象之由来。

在我看来,《THE FIRST SLAM DUNK》这部电影理应可重新带起关于1990年代香港次文化现象的讨论,但正如香港次文化圈消费者一直习惯的状况那样:大家工作真的太忙碌,抑或真的不擅长讨论自己身处怎么样的文化现象里,难免停留在“消费”层次。《THE FIRST SLAM DUNK》作为文化现象,于香港一代人有多重要,其实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因此本文在讨论电影好坏之前,不得不从香港的1990年代说起,那个Discman(随身听)盛行、和记推出天地线(黎明代言的限定区域收发信号的廉价手机品牌)、好景楼上之“四仔冇格仔”(以售卖盗版与色情光碟知名的旺角好景商业中心;四仔冇格仔指无马赛克的色情光碟)、版权意识尚停在蛮荒⋯⋯的年代。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