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理解梨泰院“人群拥挤”事故:一场能避免的惨剧如何发生?灾难中应如何自救?

“人们不是因恐慌而死亡。他们恐慌是因为他们正在死去。”

2022年10月31日,南韩首尔梨泰院(Itaewon)在万圣节派对期间发生人踩人事件翌日,事发现场一带被警员封锁,地上遗下大量杂物。

2022年10月31日,南韩首尔梨泰院(Itaewon)在万圣节派对期间发生人踩人事件翌日,事发现场一带被警员封锁,地上遗下大量杂物。摄:Seong Joon Ch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陈婉容

刊登于 2022-10-31

#人群拥挤

韩国首尔梨泰院在10月30日凌晨发生严重人群拥挤事故,事件造成超过150人死亡。由于这是梨泰院在大部份防疫措施解除后第一次大型万圣节活动,参加人数有近十万人,惨剧也引起了对主办方缺乏人流管制和活动安全的批评。

虽然在华文世界没有分开“stampede”(踩踏)和“crowd surge/ crowd crush”(人群拥挤),都统称为“人踩人”或“踩踏”;但其实二者有实际分别,今次梨泰院的事故是“crowd surge”而非“stampede”。“Crowd surge”(人群拥挤)指太多人在一个有限空间里不断推挤,导致人群像骨牌般倒下,而且倒下后很难再站起来。人群愈大,挤压的效果就愈强。这种事故中的死者大都死于压缩性窒息(Compression asphyxia),即肺部没有空间扩张,呼吸困难致死。而在“stampede”或“踩踏”中,人们其实有足够空间跑动,可能因为恐慌或其他外部刺激而互相冲撞﹑践踏并引致伤亡。在梨泰院意外中,人群集中在一条下坡的窄巷内,而根据目击者及生还者的说法,当时愈来愈多人在前方倒下,形成令人动弹不得的人墙,所以跟绝大部份被称为“人踩人”的意外一样,属于“crowd surge”而不是“stampede”。事实上,英国大报《卫报》(Guardian)编辑室已弃用“stampede”并改用“crowd surge”。

现代最严重的两次人群拥挤惨剧,都是在伊斯兰教朝觐(Hajj)期间,于圣城麦加邻近城市米纳进行“石击魔鬼”仪式时发生。1990年事件的死亡人数为1426人;而2015年发生的事故,沙特政府指死亡人数为769人,但媒体估计实际遇难人数大概在2000至2400人左右。英国最著名的人群拥挤惨剧是1989年发生的希尔斯堡惨剧(Hillsborough Disaster),事后的调查直指当时负责球场指挥的警官控制不力以及球场安全欠佳,而惨剧也引起英国小报渲染灾难报道的争议。而1993年的兰桂芳惨剧后,香港地铁开始在大型节庆后提供通宵服务,以防群众心急赶地铁而发生意外。此后香港其他大型活动也开始实施人流管制。

虽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人群拥挤惨剧,类似意外仍不时发生,单是今年10月,就发生了月初的印尼球场事故,和今次的梨泰院事故。群集事故(crowd collapse)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界都有不少研究:到底本身以正常速度行进的人群,为甚么会突然互相挤压?群体的心理和个人的心理是不是有些不同?如果陷入类似的情况,我们能如何自救?端传媒参考了一些研究资料,又采访了专门研究人群管理的专家学者,尝试了解梨泰院悲剧的成因。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