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受邀请报导中国,一名尼日利亚记者眼里的“中国道路”和中非未来

“我找到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新闻和书都是白人男性写的,几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写的东西。”

上海浦东金融区的一间办公室反射一个人的剪影。

上海浦东金融区的一间办公室反射一个人的剪影。摄:Carlos Barria/Reuters/达志影像

特约撰稿人 白睿(Tom Baxter)

刊登于 2022-09-24

#尼日利亚#异乡人#一带一路

“中国当然对非洲有益,但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关系。”

尼日利亚记者Solomon Elusoji的这番话,或许最能够概括他对自己祖国和大陆在21世纪最重要、最被讨论也最充满分歧的双边关系的态度。但是,这并非他一贯以来对中国的看法,2018年,年仅23岁、当时还是尼日利亚日报社ThisDay实习记者的Elusoji,一天接到了编辑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编辑对说他:“我想让你去中国。”

“那时我对于中国一无所知。我知道那是个共产政权,并且看起来像朝鲜,一个十分军事化的国家。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非洲人们去那购买廉价商品,再把它们卖回非洲。”

去中国的机会由中非新闻交流中心(China-Africa Press Center,CAPC)提供,这个中心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组织,后者由中国外交部主管。很明显,这一走访中国的项目是北京在非洲公共外交布局的一部分,Elusoji收到的具体解释为:“旨在帮助(非洲记者)理解中国媒体、政治和社会”。它不只全款资助参与者在遥远的中国进行报导——这是非洲记者很少能得到的机会——更让他们能在北京有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报导机会包括参与重大会议和政治活动,例如全国两会,还有巡游采访各地、参观媒体机构和政府部门,以及大量的文化旅游。

那时,年轻有志的Elusoji刚刚从尼日利亚中部的贝宁大学(University of Benin)毕业,正规划著未来的职业生涯。他已经为去英国上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是尼日利亚人选择出国深造的传统目的地。手握两份正式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他还申请了英国政府资助的志奋领奖学金。

然而,来自中国的机会意味著意想不到的采访机遇。

“当我开始了解中国时,我才猛然意识到,在某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完全和我的世界不呼应的现实⋯⋯我处于发现的边缘,非常渴望知道它是什么。”Elusoji在他的书里写道。

在冒险和未知的感召之下,Elusoji选择了中国。这段经历被证明是浓墨重彩以及让人成长的。他对中国的理解由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他对自己家乡的看法同样发生了改变。2019年回到尼日利亚之后,他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与老大哥同行:一个记者的中国旅程》(Travelling with Big Brother: A Reporter’s Junket Across China)一书。也正是这本书,构成了今年七月端传媒与他对话的背景。

尼日利亚记者 Solomon Elusoji。
尼日利亚记者 Solomon Elusoji。图:受访者提供

走近中国

接受了在北京报导和学习的机会后,Elusoji做了任何初生牛犊的记者在一生一次的冒险之前都会做的事:他狼吞虎咽地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资料。

“我找到的所有关于中国的新闻和书都是白人男性写的,几乎找不到任何非洲人写的东西。”

这很说明问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