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贵阳封控,贵阳转运:一场监视,服从和举报的大型社会实验

“其实可怕的不是病毒,人心的恐慌是最可怕的。”

2022年9月12日,中国贵阳,医务人员在核酸采样点为排队的居民采集核酸样本。

2022年9月12日,中国贵阳,医务人员在核酸采样点为排队的居民采集核酸样本。摄: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苻坚 陈姝玥 实习记者 于霁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9-21

#无疫小区#转运大巴#贵阳疫情#动态清零

金子提心吊胆,她开着车出了小区,一段下坡路后左转是乌当区,右转是云岩区。执勤的协警挡在路口,劝返想右转进入云岩区的人,区和区之间封闭了。那是9月4日,贵阳市的防疫政策还是“原则居家”,社区告诉她不准出门,但单位要求她去上班。当天晚上,金子的同事从单位跨区回家,两次在分界处被要求下出租车,最后只能步行回家。过了零点,“静默”就开始了。

贵阳真正的封控从9月5日开始。凌晨00:43,贵阳市政府通知全市主要区域“临时静态管理”三天。“静下来是为了更快动起来”,《贵阳日报》当天的新闻标题写道。

核酸、无人机和食物的奥德赛

封控的第一件事是做核酸。何算算住在云岩区,最初开始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做核酸。有的社区更早,凌晨4点开始。贵阳副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这是和病毒赛跑、和疫情抢时间。有媒体曝光之后,何算算的社区就推迟了两个小时,改成了7点开始。一大清早,社区会用大声公(喇叭)喊居民下楼,有时是“大宝贝小心肝,快点下楼做核酸”,有时是“11栋12栋,快点下来捅喉咙”。何算算躺在床上听到喇叭里重复的口号,觉得精神和肉体受双重折磨,“每天捅核酸那个动作就已经很像强奸。”

核酸的做法在变。同样住在云岩区的杨树,封控第一周是一天下楼测核酸,一天在家做抗原自测,第二周改成了每天核酸。牛小敏现在住在南明区号称亚洲最大小区的花果园,她们那一区12栋楼有9000多户人家,保守估计有三四万人口。第一天做核酸的时候场面混乱、人挤人,从下午六点到凌晨四点才做完。后来改成居委会的人一层楼一层楼带着她们下去。“楼下就算有大喇叭我们也听不见。”牛小敏住的楼一共有39层。再后来,因为有一栋楼发现一例阳性,几万人都不能出门,就变成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一队人从39楼往下做,一队人从底楼往上做,贵阳没有这么多人手,大多是县城里过来支援的,奥德赛一般的征程。

居家的意思也在变。杨树的小区第一周可以在小区内走动,第二周要求她们不出家门。她有一只边牧犬,早上6点做核酸的时候,她带着狗下楼大小便,晚上12点,她又悄悄带着狗在小区内转一圈,让狗排泄。她小心翼翼,因为每天下午到晚上,都有无人机在巡逻,如果发现有人在外面溜达,三分钟内附近的警察就会过来,要求他们回家。如果没有通行证却走出了小区,会立即被警察带走。

牛小敏今年50多岁,在云岩区住了20多年,后来才搬到南明区的花果园。她说,云岩区是贵阳的旧城区,暗巷很多,分散的独门独户的房子也很多,四通八达,很难像新式住宅区一样封锁。“那边老贵阳人比较多,他也不听你这一套,居委会基本上都是熟人,也管不了这么严。”她猜测这是云岩区后来成为疫情重灾区的原因,因为难管。她听说云岩区出动了很多无人机在天空盘旋,看见违规出门的,警察就会拉去隔离。

贵阳花果园位于贵阳市中心,是中国最大型住宅项目。
贵阳花果园位于贵阳市中心,是中国最大型住宅项目。摄:Cost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不是所有人都不能出门,有的人可以拥有通行证。杨树在小区群里看到,一个邻居的父亲重病,他要去医院探望,街道办给他开了“有效期一天”的放行证明,除了纸质证明外,他绿色的健康码中多出一个蓝色的点缀,写着“云岩通行证”。附近社区不时听说有确诊的人,9月17日晚上11点,杨树在阳台看见三辆隔离转运的大巴车,但她不确定其中是不是有后来出事的车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