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黯然退市、接受重罚——滴滴被“重锤”的背后与中国政经底层逻辑的变化

中国要驯服垄断的互联网巨头,不仅仅为了经济因素,还希望这些平台能够成为政权的拱卫力量。

2021年7月,中国,北京的滴滴总部大楼外。

2021年7月,中国,北京的滴滴总部大楼外。摄:Yan Co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超先声

刊登于 2022-08-11

#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巨头#中国经济大变局#中国政治#评论

超先声,互联网科技观察者

7月21日,焦灼等待一年的滴滴终于迎来了对自己的最终处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

跟随处罚决定的,还有一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答记者问》,试图对这个并无先例的巨额罚款作出一些解释。

在这则答记者问中,用语严厉,指向明显,跟一般的政府处罚公文大相径庭:“网络安全审查还发现,滴滴公司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以及拒不履行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阳奉阴违、恶意逃避监管等其他违法违规问题。滴滴公司违法违规运营给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因涉及国家安全,依法不公开。”

此前于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开出了有史以来最高的182亿元天价反垄断罚单,并开出了国市监处〔2021〕28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这封针对阿里巴巴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详实,详细列举了阿里巴巴的违法事实、取证调查经过、法理依据,尤其就认定垄断地位进行了深度探讨,决定书长达几万字,堪称一篇范文。

而滴滴事件的《答记者问》,除了处罚滴滴的几个理由之外,通篇充满了居高临下的训斥口吻,并有“阳奉阴违”这种近年来经常用来形容腐败官员与“两面人”的用语,这说明处理滴滴事件不是通常的技术官僚主导的程序化过程,而是意识形态大主管对权威被挑战的愤怒反应。

在处罚通知书发布10分钟内,滴滴就默契公布了认罪认罚的公告,言辞谦卑,“诚恳接受,坚决服从,认真整改”。

资本市场对滴滴事件最终有了说法而提振了情绪,当晚,在美中概股普涨,市场预期中国以网信办为首的对互联网行业疾风骤雨般的监管或宣告终结,行业将得以喘息。

但一年前滴滴被下架的26个应用仍未确定上架日期,逾一年没有新用户增长的滴滴到底何时能恢复正常运营,仍是未知之数。

阿里与滴滴

回头来看,2021年对阿里巴巴的反垄断调查,以及2022年对滴滴违反网络安全的处罚,两者颇有可比之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