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大爆发香港深度

动态清零逾两年,香港失去外资和人才︰经济代价是甚么?

“有些人对香港的信心已动摇。其他人也可能在外地找到工作。我不认为他们会回来。”

2022年5月19日,香港天际100观景台上俯瞰维港夜景。

2022年5月19日,香港天际100观景台上俯瞰维港夜景。摄:林振东/端传媒

端传媒记者 梁越、袁慧妍 发自新加坡

刊登于 2022-05-25

#动态清零#香港经济

2006年,Steven(化名)因普通话水平未及工作要求,须离开香港转往新加坡发展。到达樟宜机场,看着井井有序的人工植物装潢,这名美国人暗自决定,总有一天会回到他心目中充满狂野活力而真实的香港。

7年后,他当上一家策略顾问公司的高级主管,并如愿回港,只是当时他未想过2022年的今日会再次离开。“不是清零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背后的缺乏理性(lack of rational),令我选择离开。”

疫情两年多,港府一直都紧随中国大陆的“动态清零”政策。因应第五波疫情爆发,港府更再度收紧防疫措施,包括极严谨的社交限制、疫苗接种政策、商务营业限制等,加上一直“封关”,和长达两周甚至三周的入境隔离措施,不论是本地抑或外国商界均频频发声,要求港府直视清零政策背后有形无形的经济代价。同时,不少金融机构都调低香港今年经济增长预测,由2%至3%下调至0.8%至2%不等。

去年11月,香港美国商会前会长早泰娜(Tara Joseph)因为清零政策而决定请辞。即使第五波疫情后防疫政策开始松绑,5月1日更开放非港人入境,但也挽留不了想要离开的人。早泰娜坦言,香港难以回复原貌,“以往,西方国家的人都说笑,香港就像Asia-lite(将香港比喻为饮品的轻量版,轻盈容易)。你可以自由进出,轻易开设公司和投资,一切都是如此轻易。现在不是了。”

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逐步迈向与病毒共存,那港府坚持清零政策,尤其是过去逾两年的“封关”和对国际旅游的限制,会带来甚么经济代价?昔日港府引以为傲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又能否随着放宽防疫政策而回复?

人口与外资

“香港一直是一个疯狂的城市,比东京更疯狂……而且只需要20分钟,你就可以到达那些漂亮的岛屿,攀上起伏不断的山岭。”提到香港,视讯中的Steven表情雀跃,略带一点怀缅。他知道随时可以回港,但他不会回来。“香港会一直在我心中。”

在港多年,Steven感受到香港的变化——由2014年雨伞运动,到2019年反修例运动,乃至2020年国安法实施,他知道香港早已人事全非,但社会运动和政治并不是他离开的原因,“国安法不太会影响到我。”

2022年5月10日,中环交易广场外,一名外籍人士在户外的空旷地方午膳。
2022年5月10日,中环交易广场外,一名外籍人士在户外的空旷地方午膳。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2年4月,他重回家乡,坦言离开主因是香港严苛的清零防疫措施。Steven因呼吸道问题,不适合长期戴口罩,上述的山峦美景,他再难踏足;纵使亲人抱恙甚至过身,亦因来往航班经常因熔断政策而停飞,加上每次出入境都需要长时间隔离,他难以回国:“我只能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回国,都是冗长而昂贵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