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评论国际深度

乌、俄“极右”全分析:例外的沦陷,与隐密的支持者

无论之前如何,战争和源源不断的仇恨情绪就是极右最好的土壤。

2021年1月1日,乌克兰基辅,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 (OUN) 创始人斯特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 诞辰112周年,支持者集会时举起火炬。

2021年1月1日,乌克兰基辅,乌克兰民族主义政党 (OUN) 创始人斯特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 诞辰112周年,支持者集会时举起火炬。摄:Valentyn Ogirenko/Reuters/达志影像

戴娜美

刊登于 2022-04-05

#乌克兰战争#评论

俄罗斯以“去纳粹化”为由入侵乌克兰已经有一个多月,双方都热衷于抨击对方为法西斯或者新纳粹,互相指责对方犯下炮轰民房、虐待俘虏等等战争罪行,仿佛自己才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真正继承者。但或许事实与此相反——和其它东欧国家一样,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苏联解体后陷入了动荡,先后孕育了极为生猛的极右翼势力,并且最终都形成了执政当局与极右势力合作的现实。

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纳(粹)”或者“普特勒”这些咒骂之词很好地反映了政治现实。反而更应该强调的是,尽管“新纳粹”的确是当前两国当局实际上的合作者甚至盟友,但在亲俄或反俄情绪的需求下,这些指控掩盖了极右政治光谱中不同派系的意识形态需求,也就容易使外部观察者高估或低估了俄乌国内的新纳粹势力,继而对双方的战争目的和未来形势形成误判。

实际上,相比其它东欧国家,乌克兰的极右力量一直都颇为弱小和边缘化。反而正是在2014年“尊严革命”、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乌东叛乱等事件的连续冲击下,乌克兰安全局势急转直下,新纳粹组织才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中央,并拥有了和其群众支持度不相匹配的媒体曝光度和政治影响力。类似地,俄罗斯右翼也在欢呼西方对俄制裁所带来的孤立:对他们来说,经济上的严厉制裁不但可以让俄罗斯与西方强制“脱钩”,文化上的抵制还可以阻挡西方文化对斯拉夫东正教传统的入侵。

在俄乌局势愈发紧张的今天,战争和源源不断的仇恨情绪就是极右最好的土壤;而当血肉浇灌成的新纳粹“黑太阳”(常用符号)升起,恐怕就不会再轻易落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