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专访中国艺术家郑圣天:“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跨越1949、跨越苏联、跨越中国。

中国艺术家郑圣天。

中国艺术家郑圣天。图:影片截图

特约撰稿人马杰农

刊登于 2022-02-04

#中国艺术#郑圣天

郑圣天的艺术生命,几乎贯穿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1953年,郑圣天入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称浙江美术学院,现称中国美术学院),两年后,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马训班(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在京举行。马训班由苏联艺术家马克西莫夫主持,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的见证,其学生如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汪诚一等此后奠定了中国油画的新标准。1958年,郑圣天毕业留校,加入刚成立的美术出版社,并着手创办半月刊《跃进画报》。《跃进画报》是大跃进时期的革命出版物,它宣传大众文艺,兼具现代主义色彩。此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跃进画报》创办一年有余即停办。随后,郑圣天调入版画系,参与创办“连宣工作室”(连环画宣传画工作室),“连宣工作室”是中国迄今唯一一个教育和传承连环画宣传画的工作室。“连宣工作室”停办后,郑圣天调入油画系。

1981年,郑圣天考取中国文化部公派资格,赴明尼苏达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访问,期间他遍览欧陆和北美的当代艺术现场,并拍摄了大量的艺术影像。归国后,郑圣天又回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普及当代艺术知识和理论。1985年,郑圣天一度任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1980年代末席卷全中国的’85新潮,其中不乏郑圣天的助力和滋养。’85新潮是1980年代中国文艺思潮的高地,它将教科书和民间的西方文艺概念熔铸成型,是新中国文艺史第一个玉汝于成、见诸公众的潮流,同时兼收民间和学院的势力。1990年代开始,郑圣天一直旅居温哥华,继续在各种艺术机构工作。

“郑圣天说: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广场,人来人往,熙照攘攘。八十多年来,他在这照来攘往的广场中的遭遇、观察、应答与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而原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石可也称,郑圣天扮演了着代理者(agent)的角色,历史正经由这样的代理者角色而发生。他制作的幻灯片、促成的短期培训班、在《新美术》等媒体上发表的文章,都是当时西方艺术在中国的重要例证。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