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

刘学州不能承受之轻:论媒介伦理、网络暴力与中国式法理情

畸形的网络土壤,是多年来培植恶意追索流量的平台和舆论治理滋养纵容的结果。

刘学州。

刘学州。图:刘学州微博

侯奇江

刊登于 2022-01-29

#侯奇江#评论

虽然成功地找到了亲生父母,但寻亲少年刘学州并没有迎来期待中的大团圆,反而遭受了“二次遗弃”。与中国电影《亲爱的》和《失孤》原型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找回孩子、抱头痛哭不同,刘学州的亲生爸爸骂他是白眼狼,妈妈拉黑了他。在经历了养父母意外身亡、霸凌、性侵后,寻回生身父母对刘学州而言绝不是修补童年创伤和破碎家庭的开始。与他的期待相反,来自网友的质疑和羞辱,远房亲戚的颠倒黑白和诬陷,生母对媒体的不实描述,让他再次感受到了血缘亲情的伤害、人性的扭曲和冷漠。原本就有抑郁症的他深陷网络暴力的泥潭。“这人间疾苦,我已经受够了”。1月24日,刘学州在微博上发布了留给世界最后的一篇文字,死于海南三亚。“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

刘学州的个案不仅仅是数十年前“孤儿弃子、留守儿童”在今天长大后面临的次生社会问题;近期各类寻亲案频发,折射出中国人口转型期“幼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社会焦虑和家庭人际压力。对于公众和媒体而言,刘学州寻亲的核心议题本来应该是讨论如何认定“亲生亲卖”的儿童遗弃、拐卖罪的灰色法律地带,讨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如何保障儿童福利,缺乏自保能力的儿童和少年如何应对来自校园的霸凌和老师的性侵猥亵,以及时隔数十年后亲人在糟糕的经济条件下,如何共同合理生活的法、情、理困境。我们关注的本应该是家庭悲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原因,追问包括国家机关、校园、医院等不同的公共责任主体的责任,优化相应的社会运行治理机制,一起商讨如何保障每个公民不同生命历程中的基本权利,以避免刘学州的悲剧再次发生。

刘学州的个案不仅仅是数十年前“孤儿弃子、留守儿童”在今天长大后面临的次生社会问题,我们关注的本应该是家庭悲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原因,追问包括国家机关、校园、医院等不同的公共责任主体的责任,优化相应的社会运行治理机制,一起商讨如何保障每个公民不同生命历程中的基本权利,以避免刘学州的悲剧再次发生。

然而,穿凿附会粗暴武断的网民不顾具体事件和情景的复杂性,歪曲和遮蔽了当事人真实的意图,并且对其进行残忍的网络暴力。刘学州的抖音账号中一则视频截下了这样的私信评论:“心机男,自己良心会安吗?什么时候直播带货?”“神经病,吃饱撑的,刚认亲就让人家给你买房子。”“你是想靠认亲火,还是想让父母买房?……你肯定有目的的吧?回答我”。《寻亲男孩要求生父母买房被指白眼狼生父首发声》这样的新闻报导出现,更让“刘学州认亲”沦为一部反转频出的家长里短亲情狗血剧。

刘学州之死并没有换来舆论的宁静。他的遗书全文被肆意地无警告地转载。“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在互联网成为头皮屑一样泛滥的流行语。一些人开始反思网络暴力时,大字报式的愤怒和不满、焚尸扬灰的谩骂和新一轮的暴力又指向了刘学州的父母和个别媒体。抖音上的网友更是“以暴制暴”,上述视频中的几个用户大多注销不可见,唯一一个可见的用户的两则视频已经有共近六万条指责和谩骂留言。抖音平台无所作为,微博则采取了一些事后诸葛的不痛不痒的措施:微博管理员官方账号在刘学州去世后声明称,“呼吁理性参与话题讨论,尊重逝者,尊重事实”,清理了挑动矛盾纠纷的内容290条,此后又“暂停了1000余名用户的私信功能”。28日,微博称,站方对排查出的40个违规账号予以永久禁言处置,对52个账号予以禁言180天至1年的处置。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