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成功地找到了親生父母,但尋親少年劉學州並沒有迎來期待中的大團圓,反而遭受了「二次遺棄」。與中國電影《親愛的》和《失孤》原型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找回孩子、抱頭痛哭不同,劉學州的親生爸爸罵他是白眼狼,媽媽拉黑了他。在經歷了養父母意外身亡、霸凌、性侵後,尋回生身父母對劉學州而言絕不是修補童年創傷和破碎家庭的開始。與他的期待相反,來自網友的質疑和羞辱,遠房親戚的顛倒黑白和誣陷,生母對媒體的不實描述,讓他再次感受到了血緣親情的傷害、人性的扭曲和冷漠。原本就有抑鬱症的他深陷網絡暴力的泥潭。「這人間疾苦,我已經受夠了」。1月24日,劉學州在微博上發布了留給世界最後的一篇文字,死於海南三亞。「陽光照在海面,我也歸於大海」。
劉學州的個案不僅僅是數十年前「孤兒棄子、留守兒童」在今天長大後面臨的次生社會問題;近期各類尋親案頻發,折射出中國人口轉型期「幼無所依、老無所養」的社會焦慮和家庭人際壓力。對於公眾和媒體而言,劉學州尋親的核心議題本來應該是討論如何認定「親生親賣」的兒童遺棄、拐賣罪的灰色法律地帶,討論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如何保障兒童福利,缺乏自保能力的兒童和少年如何應對來自校園的霸凌和老師的性侵猥褻,以及時隔數十年後親人在糟糕的經濟條件下,如何共同合理生活的法、情、理困境。我們關注的本應該是家庭悲劇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根本原因,追問包括國家機關、校園、醫院等不同的公共責任主體的責任,優化相應的社會運行治理機制,一起商討如何保障每個公民不同生命歷程中的基本權利,以避免劉學州的悲劇再次發生。
劉學州的個案不僅僅是數十年前「孤兒棄子、留守兒童」在今天長大後面臨的次生社會問題,我們關注的本應該是家庭悲劇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根本原因,追問包括國家機關、校園、醫院等不同的公共責任主體的責任,優化相應的社會運行治理機制,一起商討如何保障每個公民不同生命歷程中的基本權利,以避免劉學州的悲劇再次發生。
然而,穿鑿附會粗暴武斷的網民不顧具體事件和情景的複雜性,歪曲和遮蔽了當事人真實的意圖,並且對其進行殘忍的網絡暴力。劉學州的抖音賬號中一則視頻截下了這樣的私信評論:「心機男,自己良心會安嗎?什麼時候直播帶貨?」「神經病,吃飽撐的,剛認親就讓人家給你買房子。」「你是想靠認親火,還是想讓父母買房?……你肯定有目的的吧?回答我」。《尋親男孩要求生父母買房被指白眼狼生父首發聲》這樣的新聞報導出現,更讓「劉學州認親」淪為一部反轉頻出的家長裏短親情狗血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