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香港深度

4%的不同:疫情中“正常指数”最高的香港,过去两年失去了什么?

“正常”,不过是说一个社会愿意牺牲多少来换取以往的“正常生活”。

2021年12月31日﹐铜锣湾街上戴上口罩的市民。

2021年12月31日﹐铜锣湾街上戴上口罩的市民。摄:林振东/端传媒

华安

刊登于 2022-01-02

#华安#疫情#评论

《经济学人》早前编制“全球正常化指数”,根据每一个国家地区的“交通”、“经济活动/工作”以及“休闲/娱乐活动”作加权评分,量度世界各地是否已回到Covid疫情前的正常状态。结果一出,香港成为全世界最“正常”的城市,在100分满分中得到96分,代表我们的“生活”有96%与疫情前相若。换句话说,我们这两年只脱离“正常”4%?

的而且确,香港防疫表现比起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好,好得让我们不太需要经历疫情的重量。在这个深陷于自救与不能自救的城市,大部分人由2020年1月起已经在跟疫情战斗。港人经历过SARS,对抢购清洁用品、自动自觉戴口罩的生活经验都不陌生;港人也减少出门,“无咩事就早啲番屋企”、“出街好危险”、“唔好随便除罩”,这些对白仿佛耳熟能详。于是,在全世界都宵禁封城、有些国家疫情严重到大部分家庭都有人患上Covid肺炎的这两年,香港靠自家经验与纪律一直维持低确诊数。我们不见得与世界有太多共鸣。

但防疫有成,就生活如常?却好像不是。生活还是充满林林总总的防疫味道,街上的人仍然戴口罩,听见有人咳嗽,会有途人不自觉踏个横步,保持1.5米安全距离;遥距工作变得普遍,网购成风,冻肉店开到成行成市,电影院的小食部只剩下3D眼镜; 我们也很少聚集,以往铜锣湾行人专用区有各种街站,有的募捐,有的做政治倡议,有的收集市民签名,现在都不复见,至于游行,更成历史;最近为了“谷针”与“通关”,政府再度收紧防疫政策,除了撤销外国入境人员豁免强制隔离检疫措施外,还推出健康码,“安心出行”亦变成强制使用,——我们用新的生活,交换与大陆有限度通关的希望。

纵使有不少改变是大众为维持公共卫生主动而为,另一些却是政府以公共卫生之名加以推广。这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一两年前的香港很难想像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