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深度

苏联解体六问:三十年后回望,人们误解了哪些事实?当初也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如果苏联解体并不见得必然在1991年发生,那是什么让本来并不太可能的进程变得不可阻挡?

1991年8月,莫斯科市民走上街头,为悬挂俄罗斯三色旗的苏联坦克欢呼。

1991年8月,莫斯科市民走上街头,为悬挂俄罗斯三色旗的苏联坦克欢呼。摄:David Turnley/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布犁

刊登于 2021-12-26

#苏联解体#布犁#冷战#深度俄罗斯#评论

三十年前的12月25日夜,苏联总统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面容疲倦地出现在了苏联人的电视屏幕上。

人们早就知道他要发表自己的辞职演说了。就在五天前,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俄罗斯总统叶利钦(Boris Yeltsin)、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等十多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就已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个近三亿人口的联盟国家已事实上不复存在。改革年代嗅觉敏锐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已铺天盖地宣布了这一消息——如果有记者更敏锐一些,还会得到会议上的另一份决议——宣布终结苏联的领导人们为即将辞职的戈尔巴乔夫暖心地安排了退休后的免费汽车和保卫人员。

戈尔巴乔夫的演讲仪式性地宣布了从1917年开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画上句号。在1991年前后的数年之间,全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欧共产主义政权一个接一个在革命浪潮中崩解;昂山素季在缅甸加入反抗军政府的“8888”民主运动;萨达姆·侯赛因的军事冒险遭遇了全面的挫败;北京街头的学生和市民运动被坦克车和子弹中止;台湾解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全国人大通过……

苏联解体成了种种政治寓言和意识形态战斗的素材。毕竟在成王败寇的时代,胜利和失败能够“证明”许多论点:民主一定会胜利吗?市场经济一定会成功吗?软弱的领导人一定不会成功吗?在三十年后回看,不分派别和立场,所有人都在援引苏联解体的某种神话以证明自己正确。有人赞颂那些促成苏维埃红色帝国倒下的行动和人物,也有人大声疾呼要警惕“戈尔巴乔夫”。对于苏联解体的种种不同理解,构成了三十年来无数政治行动的背景音量和梦中呓语。

三十年后,苏联解体仍然以神话的形式存在于大众记忆中。神话的属性,让具体的人和事都变得模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是怎样的人?苏联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民族矛盾如何影响了红色帝国的走向?问出这些问题时,人们往往茫然,或给出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的故事。

三十年后,这些有关事实的问题,仍然值得反复提出。

苏联人民在商店外排队。
苏联人民在商店外排队。摄:Peter Turnley/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问题一:苏联必然解体吗?

经历了漫长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从经济到政治与社会都僵化、停滞。解体看似历史必然。然而,在1989年东欧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后,仍少有人想象这个超级大国轰然瓦解。时人更常见的判断是,苏联人会为了保住国家,放弃改革,回到斯大林或勃列日涅夫模式,死气沉沉再延续多年。1980年代末的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Jack F. Matlock Jr.)也是这样认为:“他(戈尔巴乔夫)本来可以比勃列日涅夫掌权的时间更长。”

如果苏联解体并不见得必然在1991年发生,那是什么让本来并不太可能的进程变得不可阻挡?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